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9月28日 · 耀中是香港最早開辦IB(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的學校之一,耀中國際學校(中學)華籍校長林同飛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讀IB的天性。 耀中的IB文憑課程旨在培育學生敏銳的環球視野,重視獨立、多元思考,以及創意思維。 (受訪者提供圖片) 傳統學生轉讀IB 適應期有長短. IB整個課程為期兩年,成績是升讀大學的關鍵,國際學校學生讀IB有着數,傳統學校的學生轉讀IB會輸蝕? 林校長表示,學生接受IB課程系統前,已經非常有個性、有獨立思維,當然很快已能適應, 如果學生一直在傳統模式下接受規範式教育,是否一定不能夠適應? 其實不然。

  2. 2016年8月5日 · 1. 2016年里約奧運:VINICIUS 今屆的吉祥物名為Vinicius,以著名巴西音樂家Vinicius de Moraes 命名。Vinicius 混合了不同巴西動物的特色,包括貓的敏捷、猴子的平衡力技巧及雀鳥的優雅氣質。設計師指Vinicius 跟殘奧的吉祥物Tom 一樣,靈感源自流行文化中

  3. 2016年7月27日 · 1.父母要自己鍾意數,並願花時間引導; 2.奧數題用複雜理念出數,孩子最好能掌握一定語文根底,故幼稚園太快學文字題並不適合;反而應多透過聆聽、遊戲等去建立數學概念。 奧校校長:學奧數首重選師資. 創辦逾20年的香港數學奧林匹克學校校長梁瑞萍指出,奧數是數學另一分支,因它的題式已包含了多個概念,故奧數範圍超過學校的數學。 「學奧數如同執藥,學生把已掌握的數學概念套入去解。 故學奧數是嚴謹的思維訓練,愈早學才可以建立習慣。 老師上課會由4步曲入手教導: 1. 理解題目.

  4. 2021年11月19日 · 由本年度起,該校更引入IAL這項在全球獲廣泛認可的國際版英國高中課程,供中四學生選讀,成功通過考試對申請入讀英國、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地的世界頂尖大學皆大有幫助,正能讓學生進一步拓闊眼界及提升英語水平。 增設國際課程 銜接海外升學. 李建鋒校長加入培基書院16年,見證學校一貫積極推動學生建立國際視野,力求令每位「培基人」均能成為認識及尊重不同文化的全球公民。 他指出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城市,新一代未來有需要與不同國籍和種族的人共同相處、工作及合作。 因此,培基書院早已將國際視野定為重點發展項目之一,當中語文更是重要的溝通媒介,故除特設英國文學等特色科目外,也增設如日文及韓文等third language(第三語言),使學生可及早掌握拓展國際視野的能力。

  5. 2022年10月3日 · 「最開心就是搞了『豐盛人生』這活動,有幾句的口號:『充實自己,把握現在,追求理想,創造未來。 』朱樂生說每個人都有其優點,如果年青人能實踐這些口號,就不會作犯法的事情。 當時也會利用文字、畫展及攝影作品推廣,如《百家聯寫》一書,便邀得倪匡、嚴浩、李怡、蔣芸等名家執筆,帶出如何活出豐盛的人生。 另一個難忘的工作,就是成立道德發展中心,與工商界合作,鼓勵他們自訂員工守則,以免墮入貪污的灰色地帶。 「無知不是藉口,好像郵差送信是不能俾錢,因為公務員唔收得。 朱樂生參加扶輪社超過30年,除了可服務他人,還可以建立自己的人際網絡。 圖為國際扶輪社3450地區學習資源中心命名典禮。 (圖片:受訪者提供) 管理最重要溝通.

  6. 2021年8月4日 · 李慧詩曾接受經濟日報訪問自言將生活完全陶醉於單車中作息嚴格連早餐都要思量吃甚麼對身體最好不可太晚睡10點幾就要入眠天亮7點自然醒」。 旁人眼中覺得相當刻苦,她卻不以為然: 一直堅持,直到成為專業運動員,回望覺得一切都值得。 李慧詩從不認為發夢有年期,她曾表示「30歲都可以有夢想」: 我們經常羨慕身邊的人好有成就、好有錢,但自己最需要的東西究竟是甚麼呢? 我覺得每一個香港人只要肯用心、專注於自己的事業,每一個人都可代表香港精神。 點擊圖片放大. +6. 如你有保健美顏減肥心得、抗病經歷想分享,或對都市病症存疑,立即向TOPick 【投稿】 ,被刊登後更有機會獲得精選禮品! TOPick登陸MeWe啦: https://mewe.com/p/topick.

  7. 2024年3月20日 · 培育未來領袖. 優才每個星期五最後兩節課是「Sports Friday」(運動星期五),學生可於30多種另類運動中選擇一種來學習,例如射箭、旋風球、武術、雙節棍等。 音樂方面,校方每年舉辦音樂劇,從劇本、演員、舞台設計、化妝、道具、燈光等,全部由全校學生一手包辦。 優才亦以培育未來領袖為教學目標,而所謂領袖必須具備4個特點,包括有國際視野、善於溝通、懂得謙卑和有良好德行。 為了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優才自10多年前起,已跟海外不同國家理念相近的名校結成姊妹學校,並每年進行交流,例如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日本立命館中學等,姊妹學校學生及優才學生會互相到對方學校當交換生一星期,體驗當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