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RankGPWDLPts
    138287391
    238285589
    3382410482
    4382081068
    5382061266
    6381891163
    7381861460
    8381861460
    93814101452
    103813101549
    113812121448
    12381391648
    13381381747
    14381371846
    15381391640
    16381091939
    1738992032
    1838682426
    1938592424
    2038372816
  2. 【功效】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血行不暢所致之胸痛、頭痛日久不癒、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心悸失眠、急躁善怒、入暮漸熱、舌質黯紅、舌邊有瘀斑或舌面有瘀點、唇暗或兩目暗黑、脈澀或弦緊。 【方義】 本方原是治療血瘀胸部,氣機不暢,以致胸痛煩悶等的方劑。 瘀血內阻胸中,故為胸痛煩悶,心悸失眠;瘀阻清陽不升,故上為頭痛(無表邪、無里症,無氣虛及痰飲等症);胃有瘀熱上衝,或食道、會厭有血瘀阻滯,則為呃逆乾嘔或飲水即呃;氣鬱不舒,則急躁善怒,其面、唇、舌、脈的見症,皆為瘀滯之象。 前人認為本症乃血瘀氣鬱,陽氣不得宣發所致。 故本方採用了升陽解鬱,活血祛瘀之法以開胸止痛。 全方是以桃紅四物湯與四逆散(枳殼易枳實)合方,再加桔梗、牛膝而成。

  3. 大承氣湯 Da Cheng Qi Tang (2063) 【成份 每10g 濃縮顆粒】 大黃三錢二分,厚樸四錢,枳實三錢二分,芒硝三錢二分. 【功效】 峻下結。 【主治】 陽明腑實證,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硬,大便不通頻轉屎氣,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厚,乾燥起,或焦黑燥裂,脈沈實。 結旁流,下利清水,穢臭異常,臍腹疼痛,按之有塊口乾舌燥,脈滑數。 裡實證之厥,痙病或發狂等屬裡實證者。 【方義】 方中枳實消痞破結;厚朴除滿行氣;芒硝潤燥軟堅、大黃攻實滌下;硝黃合用共奏瀉蕩積,推陳致新之效;枳實厚朴共用,又能調暢腸胃機能。 四味合用,使塞者能通,閉者能暢,穢氣能除。 本方為寒下常用方劑。 【辨證要點】 陽明腑實證。 腹滿痛硬。 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 舌燥苔黃厚。

  4. 【功效】 清燥潤肺。 【主治】 溫燥傷肺證。 頭痛身,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口乾而渴、鼻燥咽乾、舌無苔而乾,脈虛大而數。 【方義】 本方適用於溫燥傷肺,氣陰兩傷之證。 秋令氣候乾燥,燥熱傷肺,肺合皮毛,故頭痛身熱,肺為熱灼,氣陰兩傷,失其清肅潤降之常,故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口渴鼻燥;《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氣賁鬱,皆屬於肺」,肺氣不降,故胸膈滿悶。 治宜清燥熱,養氣陰,以清金保肺立法。 方中重用桑葉質輕性寒,清透肺中燥熱之邪,為君藥。 溫燥犯肺,溫者屬熱宜清,燥勝則乾宜潤,故用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熱;麥冬甘寒,養陰潤肺,共為臣藥。

  5. 方名三痹者,內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本方可通治三痹而得名。本方為獨活寄生湯去桑寄生,加黃耆、續斷而成。方中獨活,細辛祛風勝濕,逐痹止痛;歸、芎、芍、熟地,補陰活血;杜仲,續斷,牛膝強腰膝,壯筋骨;黃耆、人參、茯苓、甘草,益氣健脾;桂心祛寒止痛;秦艽,防風 ...

  6. 【功效】 益氣升陽舉陷,調補脾胃。 【主治】 中氣下陷之證之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久瀉久痢。 氣虛發熱證。 發熱、自汗出、渴喜湯、少氣懶言、肢體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虛軟無力。 【方義】 李東垣制定此方治飲食勞倦,脾胃氣虛,內傷寒熱之證,亦是「甘溫除大」之創始者。 方中重用黃耆,人參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白朮燥濕健脾;當歸養血補虛;陳皮理氣化滯,醒脾和胃,使補而不滯;升麻、柴胡升陽舉陷,以助參、耆,升提下陷之中氣;甘草、生薑、大棗調和脾胃。 諸藥合用,使脾胃強健,中氣充足,清陽得升,氣陷得舉,則諸症漸癒。 本方治療氣虛發熱的理論依據,李東垣:「是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脾胃下流之濕氣悶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蒸燥熱。 」又云:「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

  7.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 熱毒血痢證。 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瀉下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 【方義】來源 傷寒卒病論. 方中白頭翁能清血分之熱,涼血解毒為治熱毒赤痢之要藥為君;黃連、黃柏清熱解毒、燥濕治痢為臣;秦皮清熱燥濕兼有收澀之效為佐也。 【辨證要點】 熱痢。 腹痛。 便挾膿血。 苔黃。 脈弦數。 【加減】 血虛久痢傷陰者:加阿膠、甘草。 腹痛甚裏急後重者:加芍藥、甘草、木香、枳殼、檳榔。 惡寒發熱:加葛根、荊芥、銀花、連翹。 赤痢較甚者:加赤芍、牡丹皮、地榆。 【現代應用】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幼兒腹瀉、泌尿系感染、急性結膜炎。 標籤: NONG'S , 農本方 , 中藥配方顆粒 , 2072 , 白頭翁湯.

  8. 商品描述. 商品評論. 茵陳蒿湯 Yin Chen Hao Tang (2038) 【成份 每10g 濃縮顆粒】 茵陳八錢,梔子四錢,大黃二錢七分. 【功效】 清熱利濕、消退黃疸。 【主治】 濕熱黃疸證。 一身俱黃如橘子色,腹微滿,小便不利,口渴,舌苔黃膩、脈沈實或滑數。 【方義】 本方適用於濕邪與瘀交結於裡,不得外越,濕不得下泄,濕與交蒸而成的黃疸。 方中重用茵陳蒿,有疏利肝膽之作用,為清除濕退黃之主藥;梔子除煩熱,清三焦而通調水道;大黃除瘀,推陳致新,使濕熱壅遏之邪,導從大、小便而出,則全身黃疸自退。 藥僅三味,缺一不可。 【辨證要點】 黃疸初起一身盡黃或目微黃。 尿短赤便難。 脘腹脹滿。 口渴苔黃。 脈沈弦或滑數。 【加減】 大便秘結:加枳實、厚朴。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