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一、创作背景. 1809 年,韦伯凭借他对乐器敏锐的听觉,为中提琴创作了《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这是一首由小型乐队 (包括长笛、双簧管、低音管、圆号与弦乐器)伴奏的中提琴协奏曲,最初是为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中提琴家弗里茨·韦伯 (Fritz Weber)而作。 但这首作品并不被哥哥重视,幸好,来自柏林的中提琴炫技大师弗兰兹·泽维尔·塞默勒 (Franz Xavier Semler)大力推广,才使得这首作品流传下来。 1813 年在布拉格任职期间,韦伯又将此曲改编成巴松版本 (OP.35),使得这首作品的传承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题目探究.

  2. www.pianohl.com › e › tags韦伯

    摘 要:《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Andante e Rondo ungarese,J.79)创作于1809年,是韦伯唯一关乎中提琴与室内乐队作品,也是现今中提琴学习者大都会演奏的经典曲目。但目前,国内对此作品的研究比较匮乏。本文通过分析作品,提出一些该曲的演奏建议 ...

  3. 一、古典音乐的发展和变化. Alex Rose指出, 乐章间鼓掌的变化在19世纪中期始露端倪, 而最早的践行者则是贝多芬。在19世纪, 作曲家开始对作品的形式和内涵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开拓, 延展了音乐的连续性和内在意蕴, 力图描绘出一副不断变化的音乐图景, 力图表达更为宽广的情感。随着更多个人情感在音乐中的注入, 狂热、沉思等情绪开始不仅表露在旋律中而且表现在音乐的形式上, 与18世纪主要的幕式的, 娱乐消遣式作品不同, 19世纪的作品开始呈现出更大的整体性、深沉性、自身完美性, 听众开始被要求在音乐的演奏过程中保持肃静以确保音乐的美能在音乐中自我生发出来。

  4. 作为一个音乐家,日常教学或 是跟一些爱好者聊天,或者是跟一些学校非音乐专业同事们聊天总会碰到一个问题,比如某个学生听到一段音乐问我:“老师,这段现在讲的是啥呀? ”我的表情就是:黑人问号脸.jpg. 06. 2023年 11月. 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2024年招生简章. 音乐理论 8 0 0 音乐学院 附中2024年 招生 简章. (1)初试进入复试的标准: 按主科初试成绩排名(85 分为合格线),择优进入, 原则上按不超过简章公布的该专业招生名额的 2 倍(兼报专业按人数的 1/2 计数)确定复试名单。

  5. 《中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Op.120)是勃拉姆斯的晚期作品,表现了他在生死哲学方面的乐观态度。 一、《降E大调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 1894年夏,勃拉姆斯在巴德·伊什尔创作了《f小调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和《降E大调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起初,这两首奏鸣曲是为单簧管而做。 1894年5月,勃拉姆斯在维也纳的室内乐音乐会上再次被单簧管演奏家里查德·米尔菲尔德 (Richard Muhlfeld,1856—1907)的表演打动,写下了f小调和降E大调两首奏鸣曲。 不久,勃拉姆斯为缅怀密友比尔罗德,将这两首作品改写为中提琴和钢琴形式。 在改编过程中,作曲家为了突出中提琴的音色,增加了专为中提琴演奏的双音,在个别地方音域也有所变动。

  6. 具体说, 有如下几点: 1. 重复: 在这四部作品里, 欣德米特经常采用这种规范的做法, 目的是要给人造成一种特别强烈的印象, 因为一个音乐雏型的重复会使人对于这个形式产生期待。这也是欣德米特本人追求一种内在的、动力性和投射性的推力之目的所在。这种推力产生紧张, 通过其重复还会产生一种惯性的势头, 并且是根据经过句的长度不同来聚集紧张度的。 2. 对比: 欣德米特采用的材料或力度会突然变换, 而且变换会愈来愈频繁, 所引起的振动必然反过来强化紧张。引进新的材料与力度激起了新的期待和兴趣, 这就提高了其旋律的紧张度。 其目的是使旋律的第一个细节、乐句、部分又获得了新的动力。 3. 高潮:

  7. 这是符合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风格的。 乐曲在第113小节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连接、中心段I、中心段II、属准备。 在经过两小节的连接后,乐曲采用了主部素材,在c小调上发展。 中心段II从第127小节开始,音乐素材则采用了第126小节钢琴伴奏的三连音 (见谱例3),之后不断发展,并逐渐向d小调上转换。 第155-156小节为属准备,停留在d小调的属和弦上,为再现部的出现奠定了调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