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精神病患者日記 電視 相關

    廣告
  2. 提供三大層面的預防服務,包括健康風險評估及篩查,以協助居民及早辨別健康問題. 西貢及將軍澳的居民或工作人士可帶證明文件到中心登記會員,作免費基本健康風險評估及諮詢

    • 服務内容

      提供三大層面的預防疾病服務

      包括健康風險評估

    • 聯絡我們

      歡迎致電或電郵與我們聯絡

      多個服務地點

搜尋結果

  1. 2018年1月17日 ·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 2018-01-17 16:19 更新:2018-08-23 20:07. 五月時的Gary和十二月時的Gary,仿佛是兩個人。. 五月時他質疑醫生所開的藥,甚至覺得有人逼害他。. 記者每次去探病時,他總是滔滔不絕地訴說自己的苦況,極少聆聽。. 十二月時,他不再 ...

  2. 2018年1月22日 · 精神病日記圖輯一年換5精神科醫生 躁鬱症患者的日常生活. 撰文:吳煒豪. 出版: 2018-01-22 12:39 更新:2018-01-22 12:39. 2017年,Gary轉了最少5個精神科主診醫生。 這一切緣於年初搬宿舍後,他躁鬱症復發,久違3年後再次被送入葵涌醫院。 不知和新服的抗躁鬱藥有沒有關係,隨之而來的是免疫系統失調如皮膚敏感及眼睛刺痛,痛症加上和「室友」「困獸鬥」都讓他煩躁不堪。 入院期間他看一切都似是高高在上:他久病成醫因此一度質疑醫生處方的藥物有問題、他精通金融因此與在病房結識的新朋友研究「炒股」。 然而8月出院後,他看一切都變得平和許多。 他不再記恨誰曾出錯、不再數算賺到多少錢;每天騎騎自行車、吃吃串燒,偶爾去當電影「臨記」、去精神病康復者自助組織開會就是一天。

  3. 2018年1月20日 · 社區專題. 【精神病日記32歲思敏朋友急病去世而我抑鬱症復發.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 2018-01-20 07:58 更新:2018-08-23 20:06. 今年是思敏確診思覺失調及抑鬱症的第14年;今年是Gary確診狂躁抑鬱症的第20年。 2017年和2018年其實差不多,和他們往常的年份看似沒甚麼不同:一樣覆診、一樣吃藥、一樣工作。 在這「一樣」的生活中,唯獨有一件事,只要那件事出現,他們一整年的日子也將不一樣,那件事就是復發。 譬如去年思敏的抑鬱症復發,全年有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想着自殺;又譬如Gary的躁鬱症復發,緊接生理上也出現免疫系統失調,全年有大半時間進出醫院。 然後他們一個人加藥一個人減藥,都是沒有經精神科主診醫生同意自行作出的。

  4. 2018年1月20日 · 上集:【精神病日記32歲思敏朋友急病去世而我抑鬱症復發. (以下是思敏過去一年間的經歷記者整理採訪資料後以第一身的日記形式書寫。 8月. 4月那天暫時打消自殺的念頭後,我又回到了日常上班回家的日子。 這期間,有朋友追問我最近怎麼了,因我們已認識十多年,我才說出我最近想自殺。 豈料那老朋友竟然說:「你又想死? 那為甚麼說了這麼多年你還沒有死? 這是狼來了的故事,你死了我也不會傷心。 」那次以後,我和她再也做不了朋友。 為甚麼這麼多年的朋友都不明白我,又要逼我說出來,說出來後又要責怪我? 每天早晚兩次十多粒的藥丸,還有副作用帶來的肥胖、口乾、記性差等徵症,都提醒著她,仍在這場漫長而未曾停止的掙扎中。 不要跟我說甚麼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5. 2018年1月17日 · 精神病日記醫生開給我的紫色藥丸 我食到併發症入院.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 2018-01-17 16:18 更新:2018-08-23 20:08. 2017年Gary轉了最少5個精神科主診醫生這一切緣於年初搬宿舍後他躁鬱症復發久違3年後再次被送入葵涌醫院。 不知和新服的抗躁鬱藥有沒有關係,隨之而來的是免疫系統失調如皮膚敏感及眼睛刺痛,痛症加上和「室友」「困獸鬥」都讓他煩躁不堪。 入院期間他看一切都似是高高在上:他久病成醫因此一度質疑醫生處方的藥物有問題、他精通金融因此與在病房結識的新朋友研究「炒股」。 然而8月出院後,他看一切都變得平和許多。

  6. 2018年1月23日 · 精神病日記圖輯患上抑鬱症與思覺失調 活在漫長的掙扎中. 撰文:吳煒豪. 出版: 2018-01-23 14:00 更新:2018-01-23 14:00. 2017年年初,思敏的抑鬱症復發了,她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自殺這回事。 自行加藥及成功向醫生爭取加藥後,9月起她暫時擱置了自盡的念頭。 藥物是把兩刃劍,這次加藥暫時控制住抑鬱的因子,但覆水難收,一旦加藥後每次減藥都是冒險,數年前一次減藥就曾讓她的驚恐症復發。 如今,思敏因思覺失調帶來的幻聽幻覺雖靠藥物而被控制著,但每天早晚兩次十多粒的藥丸,還有副作用帶來的肥胖、口乾、記性差等徵症,都提醒著她,她仍在這場漫長而未曾停止的掙扎中。 攝影:吳煒豪、撰文:麥佩雯. 01影像. 精神病. 精神健康. 抑鬱症. 驚恐症. 吳煒豪. 搶先表達.

  7. 2023年6月24日 · 近日香港接二連三發生慘劇引起全城廣泛討論同時社會大眾對精神與心理疾病患者的強烈恐懼與憂慮也日益嚴重在媒體報道的渲染下似乎精神病患者很自然地與暴力掛勾但事實並非如此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張傳義博士澄清是次個案是個別例子不可理所當然地將精神病或心理病患者暴力傾向劃上等號。 他呼籲市民不要對所有患者戴上「有色眼鏡」或作出不適當的標籤,因為這會加劇人們的生活壓力和困擾。 本文仔細探討了精神病患及心理疾病的常見問題或誤區,以加強公眾的正確知識,以消除不必要的誤解及負面影響。 市民不要對所有患者戴上「有色眼鏡」或作出不適當的標籤,因為這會加劇人們的生活壓力和困擾。 (圖片:Shutterstock) 精神病與心理病不等於暴力 切勿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