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深究分析. 《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談〈六家要旨〉》:. 「……太史公學天官于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于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閑,湣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 ...

  2. 正如前文所說,這種包含種波羅密多的「方便、智慧」修學,乃是「密咒乘」和「波羅密多乘」兩者所共有。 許多續部在解釋整體越量宮殿 ( 藏: gzhal yas khang 。

  3. 2020年10月8日 · 壬三 圓成十二支要多少: 第三幾圓滿者。 「思惟十二緣起的道理」中,第三是說明十二緣起包含了幾世的因果關係。 能引所引支之中間,容有無量劫所間隔,或於二世即能生起無餘世隔。其能生支與所生支二無間隔,速者二生即能圓滿。 日常法師開示

  4. 2021年3月1日 · 從品類上分有三種:奢摩他品靜慮、毗缽捨那品靜慮、雙運道俱通二品靜慮,也就是奢摩他類的靜慮,毗缽捨那類的靜慮,既通於奢摩他又通於毗缽捨那止觀雙運的靜慮。 就作業分,謂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 從作業(作用)上分為三種: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和饒益有情靜慮。 初謂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二謂諸靜慮能引神通、解脫、遍處及勝處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三謂有靜慮能引十一種饒益有情事。 一、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即安住定中能引發身心輕安(須達到心一境才有輕安)的所有靜慮。 二、引發功德靜慮,即能引發五神通、八解脫、十遍處、八勝處等和聲聞共同的所有功德的靜慮,以及能引發、能安住種種殊勝不可思議、不可度量的佛十力種性所攝等持的不共聲緣的靜慮。

  5. 一、總的一切所依身應如何佈施,即凡是菩薩不論凡聖、在家出家,沒有主次等差別,一概應行持的內容。 二、觀待別別所依身行持佈施的差別,即出家菩薩和在家菩薩應分別著重修何種佈施。 三、佈施自性上的分類。 申一、總一切依當如何行分二: ① 應具殊勝 ② 應具六度. 酉一、應具殊勝分: ① 依殊勝 ② 物殊勝. ③ 所為殊勝 ④ 善巧方便殊勝 ⑤ 回向殊勝. ⑥ 清淨殊勝. 今初。 初中具殊勝。 殊勝:依殊勝、物殊勝、所為殊勝、善巧方便殊勝、回向殊勝、清淨殊勝。 戍一、依殊勝. 依殊勝者,依菩提心,由此發起而行佈施。 依殊勝:依菩提心發起而行佈施。 萬行依於心,心是所依,現在依於善心之王的菩提心,當然是依中最殊勝。 這是要求行任何佈施都要先依菩提心發起,就像司機每次開車先踩油門一樣。

  6. 2018年10月21日 · 明因果,了因果 (講師秋伶) 2018.10.21. 一、前言:. 佛家:「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涅槃經》.

  7. 2020年8月14日 · 思惟苦中第五不斷從高處墮落的過患,是指生死中的一切圓滿最後都以墮落告終的痛苦相狀。 由此可見,生死中的圓滿並不可靠,並不是真實的依靠,從它無常壞滅的自性便可以認定它痛苦的自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