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2月26日 · 風再起時上映後巨資製作巨星連場的電影當然備受注目然而電影並非主流觀眾所期待的故事在國內票房失利已成定局電影來到香港作品有人驚讚亦見罵聲不斷作為導演站在當風處不少人勸他少說些話但他仍然是想完完整整的好好的把整件事解釋一次。 問:朱鳳翎 (斜棟媒體人,為香港電台等香港及台灣多家媒體工作,《1人婚禮》助理編劇) 答:翁子光 (資深影評人;《風再起時》導演、編劇,《正義迴廊》監製。 憑《踏血尋梅》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 朱:那麼就直接來了。 《風再起時》很多影評都很「大鑊」,還有很多不同的猜想,估你是否因為合拍片中間有很多妥協和計算,你看了之後怎麼想呢? 翁:最主要是我曾經都是一個影評人。

  2. 2023年5月15日 · 明報專訊】《嫲煩家族山田洋次以91歲高齡執導第90部電影你好媽媽》,北方的金絲雀78歲日本影后吉永小百合伙拍逆轉大叔大泉洋及騎著獨角獸永野芽郁主演昨日公開預告片宣布今年9月1日在日本上映。 《你好媽媽改編自同名舞台劇講述母子關係大泉洋扮演大企業的人事部主管工作壓力大婚姻又出現問題與就讀大學的女兒永野芽郁也關係不佳。 大泉洋返回久違的老家,與母親吉永小百合相聚,感到莫名陌生與困惑。 昨日公開長約1分鐘的預告片,大泉洋因生活不如意向母親發脾氣,其後邊吃飯邊哭,永野芽郁亦因對未來感到不安而爆喊,吉永小百合則遇上第二春。 除了3名主角,《徬徨之刃》寺尾聰、《四重奏》宮藤官九郎及《無限之住人》田中泯亦有份演出。

  3. 2024年2月9日 ·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09日. Share. 【明報專訊大年三十華語地區的賀歲片紛紛上映相應西片也有情人節萬聖節聖誕節等節日電影電影主題雖未必與節日相關但都是黃金檔期。. 由1981年摩登保鑣到去年毒舌大狀》,本港賀歲片仍然是 ...

    • 疫情下辦頒獎禮
    • 投票數字 公開透明
    • 客觀vs.情緒化投票
    • 我追問:「(帶情緒來投票)不好嗎?」
    • 目標:提升投票人數
    • 聆聽業界 推動設紀錄片獎
    • 國安法與電影審查
    • 喜歡找年輕人吹水

    金像獎一般在4月舉行,早在半年前的冬天已開始籌劃工作。2019年社會運動烽煙四起,爾冬陞和團隊曾在年底到文化中心現場觀察,知道催淚彈一放,人潮擠擁會危險,於是團隊嘗試另覓場地,本意屬九展,但後來又因疫情突襲而轉為網上進行。 2020年春的網上版,製作團隊因疫情初現,四處找口罩和消毒液;兩年過去,今年製作團隊又煩惱是否要跟隨限聚令與疫苗護照相關法例。董事局開會後,暫定今年金像獎需延期至6月:「始終唔想我一個人在網上讀完就算,想盡量親手把獎座交到得獎人手上。」爾生不住強調,若可舉行實體頒獎禮,最優先希望讓獲得提名的人入場,然後是讓上一屆(39屆於網上頒獎)的得獎人入場。 延期帶來的難處不少。金像獎頒獎禮盛大,全職員工卻只有數人,其餘都是短期合約工,還有大量義工。爾冬陞指,金像獎的籌備從提名、投票...

    爾冬陞從2015年上任金像獎董事局主席,連任兩次,本屆任期本應去年完結,但因為疫情再延任至今。他着意把一份文件傳給記者,含近年金像獎投票數字。「以前這些數字是保密的,我覺得不需要,做阿公嘢,呢啲係公事,要公開透明。」 香港電影工業,壓力大效率高,賣座導演有話語權,可以成為「大佬」,靠個人魅力帶領其他人,電影圈「人治」味道強烈。但和爾冬陞相處過的一些人,觀察到爾氏處事風格有點與別不同。 「他和製作團隊開會,不只會望最有權那個人,還邀請所有人發言,無分職份大小。」一名中生代電影人說。「爾生開會時,很重視議事的本質,有條理幫大家理清,原則是什麼,如何做到一個較客觀決定。」一位年輕電影人說。

    談到電影獎結果,爾冬陞侃侃而談:「過去40年,大家投票,我有時覺得,某屆某獎不是完全專業(的選擇),老實講會有情緒嘅。例如一個演員,提名很多次拿不到,有人會覺得,今次應該到佢啦,可能他這部戲演得沒以前那麼好,會有同情分;或者那個演員那些明明演得很好的,拿了很多次,不要讓他拿了。就算柏林、威尼斯電影節,由評審團決定,也會分餅仔,不會讓一套戲拿多個獎。這不是科學,不是賽跑,佢有個感情喺度。」他曾經公開指《十年》賽果是情緒化投票,令他飽受抨擊。

    爾答:「不是不好,(人性)是這樣的,沒有更好。『人』選的東西,沒有百分百公正嘛,只要人去選,由群體去選的話。」然後招牌式語焉不詳地說笑:「咁你一個人去選,你話晒事,你當然說你是公正吧。」眾笑。 爾冬陞轉為認真,他記得10多年前,有電影公司老闆會施壓,希望員工票投自己公司出品。也有些人沒看過電影,只因為某君是「熟朋友」就投票。他明白現實狀况,特別着意推動提升投票人數和投票率。

    據他回憶,早年金像獎票數只有500至600票。剛完成投票的第40屆,首輪選民人數達1600人,票數近千。爾說,他每次在投票期間都很緊張,會叫秘書處打電話向各屬會催票,希望大家踴躍投票。 「我的目標是盡快去到2000個選民,每年的投票人數過千。」爾解釋,未來會有兩個新的後期製作工會成立,若合資格會員踴躍登記成為選民,兩年內可有望達標。美國電影工業比香港更龐大,奧斯卡金像獎的合資格選民於2020年底共有9000餘人。 為何那麼着緊投票數字,爾冬陞語帶雙關笑說:「係呀,我哋有認受性喎,我哋投票率高喎,哈哈。」 爾轉為認真:「金像獎沒有什麼話語權,每年香港拍多少部電影,工業是否蓬勃,金像獎是被動的,金像獎是為業界服務,要維持到它的公正性,不受任何人左右。」 為工業服務,不止是看眼前,還有看長遠,做應...

    2009年,紀錄片《音樂人生》於金馬獎凱旋,在港播放後被提名參加數項香港金像獎,引起圈內爭議,紀錄片是否應和劇情片一起競賽?討論後來不了了之,近年再有紀錄片導演被提名新晉導演獎。爭論拖拉十餘年,一想到要修改金像獎的章程,有人覺得麻煩,紀錄片始終在商業掛帥的香港屬邊緣。 去年底,《音樂人生》導演張經緯接到爾冬陞電話,談到國際知名電影獎均設有紀錄片獎,希望推動成立金像獎紀錄片獎。大致是,在原有能入圍最佳電影之規例外,當該年上畫紀錄片達一定數目,可另設「最佳紀錄片」獎。現時紀錄片除了演員獎,其他項目均可提名。 爾冬陞沒一錘定音,像個「紀錄片小粉絲」,請張經緯聯絡多名紀錄片工作者,目標為舉行3場研討會並撰寫報告。爾說:「好多拍紀錄片的人,或者是學者,是我不認識的,想廣泛收取紀錄片界意見,不想完全由我...

    爾冬陞承認:「電影從來都有censor(審查),不止是香港,東南亞有,美國業內也自行censor(這裏是指美國電影協會電影分級制)。紀錄片除了談政治的,也有很多社會性題材,紀錄片是百花齊放的。你要寫清楚,不是金像獎去審查電影,金像獎沒這個權,但的確是要合法上映的紀錄片才能參加金像獎。……或者有些人不太現實,想不經過審查,但電影沒有這個特例。」 現時金像獎參賽資格,要在一周內上映5場達250張門票,有工作者認為門檻太高,爾說,若紀錄片業界有共識,例如減少至一個月放映一場,他可向董事局反映爭取。 爾冬陞形容,服務於「導演會」或「金像獎」是「做阿公嘢」,而「做阿公嘢最緊要公平,你一謀私利,益自己友就出事」,他如此定位自己:「無論做導演會會長,做金像獎主席,我要強調,我的性質,是一個議會的議長。我沒...

    筆者曾向數名年輕導演了解他們心目中的爾冬陞,「爾生係好刻意想了解年輕人想什麼」、「在同齡電影前輩中,他不算老海鮮,算開明」。 64歲的爾冬陞,恩師是剛逝世的楚原,少年時已在邵氏擔任武俠片男主角,轉型導演拍下數以十計賣座電影。但爾卻不愛回望,他承認自己喜歡找年輕人吹水:「我不是開老爺車的人,我不喜歡緬懷過去的,我亦很怕一堆人坐在一起想當年,那些輝煌過去了沒有了,我從來相信風水輪流轉,(事物)是一個循環。」他舉例,台灣和韓國電影經歷過低產量,至近年又復蘇。 年輕電影人說,接觸爾冬陞,感受到不是被爾教訓,而是得到傳授。爾冬陞說:「我無嘢叻,我這生沒發明任何嘢,只是有些拍電影的經驗,在合約上,如何和老闆相處上,市場上,年輕人創作搞戲遇到的問題我見過,幫到年輕人讓我找到自己存在價值,有成功感。」 問爾...

  4. 【明報專訊】港產恐怖片《七月返歸》9月出爐,媒體焦點往往落MIRROR成員Anson Kong再登大銀幕,其實也是編導謝家祺首部長片,他第一部電影想跟觀衆說些什麼? 近月香港恐怖片彷彿回勇,但不得不承認香港恐怖片近年有所減產,為什麼這情勢下,偏偏謝家祺立志要成為一名恐怖片導演? 謝家祺,又名中環塔倫天奴,別號離奇家遮,後兩者皆是筆名,用於書寫城中的故事,尤其民間傳說。 筆耕多年,他一直想着要拍攝自己的恐怖片。 電影的核心既是劇本和故事,等待機會之際,他不斷寫作,又接下不少拍攝短片工作,「全部都是我的練習」。 直至2017年,他mm2新晉導演計劃中得獎,得獎者得到拍攝首部長片的機會,可是他拍攝恐怖片的想法總被行內人勸退。

  5. 2024年1月25日 · 馬國明蔡思貝等主演的劇集飛常日誌明晚26日大結局前晚一集講述飾演乘客的杜大偉突然在機上不適暈倒空姐阿Wing戴祖儀飾見狀即時重新安排事發附近位置的乘客同時要保持傷者意識及找來適當人士協助救援空少李浩然魏柏豪飾為暈倒乘客量度脈搏及進行心肺復蘇加上機長立即轉飛最近機場最終成功救回該名乘客。 魏柏豪在劇中的心肺復蘇手法看似正宗,原來曾擔任空少5年半的他也曾在兩名專業護士乘客協助下,為機上突然失去知覺的乘客急救,進行了長達45分鐘的心肺復蘇,惜該名乘客還是返魂乏術。 魏柏豪至今憶起事件仍然難過:「當時我同另一名空服、兩位願意幫手嘅護士乘客一齊幫嗰位客人急救,輪流做心肺復蘇同度脈搏。

  6. 2023年2月5日 · 明報專訊紀錄片電影給十九歲的我上周正式上畫公映電影攝製耗時10年本為記錄英華女校重建後來變成記錄6位女生從中一到19歲的成長故事觀眾跟着導演的視角看2011年到2019年香港的變化也窺見少女成長路上的跌撞與蛻變今年少女已23歲她們又怎麼看他人眼中自己的成長阿佘不知道原來電影的重點是我們. 在預告片中,有個女生晚上回到家自己一個人吃飯,說不喜歡媽媽,又不屑地在導演訪問鏡頭前轉身走人,導演叫她做阿佘。 阿佘或許是觀眾看畢電影後印象最深刻、亦最關心的一位女生,至少記者很想知道這個特立獨行的女生近况如何,跟同學和家人關係如何,會否介意電影將其私隱公諸於世。 阿佘現在正修讀香港大學護理系,今年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