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楊德昌 (英語: Edward Yang ,1947年11月6日—2007年6月29日),生於 上海市 ,籍貫 廣東 梅州 , 客家人 , 台灣 電影導演,他與 侯孝賢 同為1980年代 台灣新電影 嶄露頭角的代表導演,他因其2000年的作品《 一一 》在 坎城影展 上獲得 最佳導演獎 。 經歷 [ 編輯] 早年事業 [ 編輯] 楊德昌自幼於 臺灣 臺北市 長大。 1965年畢業於 台北建國中學 ,在建中時期畫出二戰題材的漫畫。 漫畫成為他往後電影創作裡的重要工具,尤其在電影分鏡敘事上。 [1] 後在 國立交通大學 攻讀控制工程學士學位後,於1974年赴 美國 佛羅里達大學 獲得電機 工程碩士 學位 [2] [3] 。 在此後的幾年裡,他在佛羅里達大學資訊研究中心工作。 [4]

  2. 楊德昌 (英語: Edward Yang ,1947年11月6日—2007年6月29日),生於 上海市 ,籍貫 广东 梅州 , 客家人 , 台灣 電影導演,他與 侯孝賢 同為1980年代 台灣新電影 嶄露頭角的代表導演,他因其2000年的作品《 一一 》在 坎城影展 上獲得 最佳導演獎 。 經歷. 早年事業. 楊德昌自幼於 臺灣 臺北市 長大。 1965年毕业于 台北建國中學 ,在建中時期畫出二戰題材的漫畫。 漫畫成為他往後電影創作裡的重要工具,尤其在電影分鏡敘事上。 [1] 後在 國立交通大學 攻讀控制工程學士學位後,於1974年赴 美國 佛羅里達大学 獲得電機 工程碩士 學位 [2] [3] 。 在此後的幾年裡,他在佛羅里達大學資訊研究中心工作。 [4]

  3. 德昌(1947年11月6日-2007年6月29日),Edward Yang,籍贯广东梅县,出生于中国上海。 中国台湾电影导演、编剧,毕业于台湾交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 其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 ...

  4. 2023年7月21日 · 楊德昌為1980年代標誌台灣獨特電影文化開端的台灣新電影」中,最具代表性、且最為國際矚目與認識的電影導演之一。 而全球首次完整回顧展《一一重構:楊德昌》也舉辦了開幕記者會,記者會中,策展人以及楊德昌的遺孀彭鎧立女士,紛紛發表對這個展覽,以及對楊德昌的看法。 【關鍵專訪】《一一重構:楊德昌》策展人王俊傑(下):「背面」的結尾,是愛與希望之夢永不消逝 9月前. 【關鍵專訪】《一一重構:楊德昌》策展顧問王君琦:期望觀眾看見「楊德昌如何變成楊德昌」 9月前. 【關鍵專訪】《惠子不能輸》導演三宅唱:不見運動電影的「近身熱血」,如何拍一部非典型拳擊電影? 10月前. Tags: 一一重構:楊德昌. 楊德昌. 國家影視聽中心. 台北市立美術館. 影視聽中心. 北美館. 一九零五年的冬天. 浮萍.

  5. 2023年6月13日 · 楊德昌為1980年代標誌臺灣獨特電影文化開端的臺灣新電影,最具代表性、且最為國際矚目與認識的電影導演之一。 他身處現代性的變化世代,關注都會生活樣貌,強調社會性,並且有其獨樹一格的影像語彙。 豐沛的創作能量與自成一格的影像語言帶來創新電影實踐,作品獲獎無數:《恐怖份子》獲第2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2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原著劇本及第36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獨立時代》獲第31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麻將》獲第46屆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及第9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一一》(2000)則讓楊德昌一舉成為首位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臺灣影人。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一一》則名列英國電影協會(BFI)影史百大片單之中。

  6. 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開創者之一的楊德昌,其作品對於都市再現、性別權力、政治反思、歷史暴力、社會變遷及多重媒介有著超越時代的洞察力與批判視域,為臺灣電影留下難以被取代的資產。 將楊德昌電影世界帶入美術館展陳,乃是對於其名作展開共時性的影音造形,讓觀眾沉浸於電影世界,展開視聽感受。 同時,就歷時性的展映佈局而言,觀眾既會看見也會聽見導演交匯著生命經驗與創作生涯的種種驚艷瞬間。 此外,楊德昌在劇情長片之外的許多重要作品,包括四部劇作(《如果》、《成長季節》、《九哥與老七》、《李爾王》)、動畫遺作《追風》及各種手稿等,也計劃在展覽中重現其迷人神采,完滿導演畢生創作軌跡與思想藍圖。 展覽開幕時將舉辦國際論壇,展期間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將同步舉辦楊德昌電影回顧影展。 精選作品. 活動.

  7. 2023年9月4日 · 回顧楊德昌. tfai. 改變字級大小. 100% 「是電影展覽,還是當代藝術展覽? 」這個問題,當代早已在影像、電影(長短片)、錄像等專有名詞皆無法精確定義,電影應該在大銀幕觀賞,還是串流媒體上收看的矛盾亦頻頻出現,若不是對電影院有特別堅持的影迷,對常人而言,在捷運上用手機看電影,或許也可以接受。 雖非得要以守護電影精神的立場來質疑,但這早已是無法回頭的未來趨勢與社會常態:電影在哪裡看、用什麼媒介看,有什麼不同的感覺? 在「一一重構:楊德昌」國際論壇中,講者們聚焦在「電影與美術館展示」相關議題,或關於「我記憶中與楊德昌的第一次」等等「憶當年」式的回溯,以及「評論人與學者們眼中的楊德昌電影」等等。

  8.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