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1年8月14日 · 遊戲裡充滿對活死人經典恐怖元素致敬的模仿 ,以一款休閒小遊戲來說,能夠在幾小時中回味那些似曾相似橋段,已經能夠帶給愛好者足夠滿足。. The Last Stand - Union City不只在故事情節上混合了許多經典殭屍電影橋段,而且在遊戲類型也是個有趣的綜合體,同時 ...

    • 獨立
    • 軸線
    • 製作
    • 誕生
    • 認同
    • 小結

    「Indie Game: The Movie」主題描寫獨立遊戲,而其自身也是一部獨立製作的電影,並且很具實驗性的採用了「Kickstarter」網路集資模式,在電影開始製作前從Kickstarter募集到了40%的所需資金。 如同電影裡遊戲開發者提到的,數位通路的崛起,讓獨立創作者成為一個更具有可行性的任務,而且能夠擺脫大型企業資金的掌控,使創作者有機會製作出真正個人化的作品,並且,獲得某一部分圈子的認同。 電影的最後,「Braid」製作者Jonathan Blow的總結是這部電影最好的註腳,他大概的意思是說,在大公司、大企劃、大市場策略下所製造的作品通常為了符合最大多數人的喜好而被磨去了所有菱角,但獨立遊戲製作者們或許做出來的作品有缺陷,然而這樣的作品正是代表了他們個人與世界的對話。 於是...

    「Indie Game: The Movie」電影的主軸是三款獨立遊戲的製作者,這三款遊戲都是赫赫有名的成功作品,分別是可以看做是獨立遊戲崛起標竿之一的「Braid」、在XBox商業平台上衝出創記錄成績的「Super Meat Boy」,還有五年磨一劍,在2012年上旬終於順利推出的「Fez」。 電影拍完時,Fez甚至還未推出,正在進入最痛苦的最後掙扎階段。 而電影巧妙用這三款不同時期的作品,來組合出一個獨立遊戲製作的完整輪廓。電影把三個故事用平行剪接的手法,三個代表不同遊戲階段的故事彼此穿插,讓之間產生一些對比的寓意。 在電影裡,「Fez」代表遊戲製作中還無法順利生產時的困苦地獄,「Super Meat Boy」的訪談則偏重於呈現出遊戲即將誕生之際的焦慮、期待與回眸,而最早成功的「Brai...

    Fez的設計者Phil Fish在電影裡彷彿一個搖滾明星(可能有一點點過於誇飾的電影手法存在),很有社群網戰電影裡的臉書創辦者的味道。 在這個創作最艱難的製作期裡,電影呈現出創作者那種孤傲、偏執,被各種創作外部的意外所折磨,但又對自己的作品堅持不懈的態度。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在2011年PAX會場上,Phil準備展示經過了四年潛沉的Fez最新試玩版,但這時候Phil同時面臨著外部合約問題尚未搞定的煎熬,在會場上也要面對試玩者出現的各種BUG,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夠被人認同,但眾多的意外卻不斷潑上冷水(幸好,今年終於上市的Fez證明確實是款好作品)。

    而「Super Meat Boy」的開發者Edmund McMillen和Tommy Refenes相隔兩地遠端合作,電影在這個部分很有意思的去拍兩位創作者彼此不同的家庭背景、童年經驗,以及這些人生觀如何被注入在他們的遊戲作品當中。 藉由「Super Meat Boy」,電影似乎想要探討創意的本質其實並不是什麼天外飛來的靈感或任何華麗的東西,作品的意義其實就只是創作者個人與人生的表現,是創作者與世界對話的管道。這個概念,在電影裡同時透過三個作品的創作者反覆強調。 電影在拍攝「Super Meat Boy」兩位創作者在面對遊戲上市後的意外失誤與成功喜悅時,以比較冷靜的手法,去拍出他們當下如何面對的情緒和想法,那種像是對待自己孩子的態度,相信是每個創作者一定都經歷過的歷程。

    關於「Braid」這部算是老大哥的作品,電影著墨比較少,但卻是最能畫龍點睛的部份,因為電影讓Jonathan Blow擔任獨立遊戲精神的講評者,不只講一個獨立遊戲如何開始運作的契機,也講創作者面對這個作品的真實心境。 其中很關鍵的一段是,Jonathan Blow描述他會去查看各種網路上對於「Braid」的評論,但即使這部作品如此叫好叫座,Jonathan Blow卻還是感到挫折,因為他從各種評論中,發現很多人都只講到表面(即使是好評),而沒有講到這個作品真正想要傳達的核心。 Jonathan Blow代表的就是一個創作者對待作品最赤裸裸的情緒,那種在意、思索、期待,尤其是期待透過作品與世界對話的想法,講出了創作者之所以要創作的初衷。

    「Indie Game: The Movie」或許不能讓你學會怎麼創業、怎麼做遊戲,但可以在兩個小時的故事中,讓你重新思考、對照自己的創作者心路歷程。 而如果單以這部電影的製作品質來看,畫面精美是不用說了,下載電影後,還附帶一些沒有放入電影中的額外獨立遊戲者採訪,內容是更豐富的了。 並且也有附帶中文字幕,雖然,(我購買的Steam版)中文字幕有一些常出現的文字替換錯誤,但基本上不影響觀看感受(這個錯誤已經更新修正了!),仍然值得大家一看。

  2. 2011年9月4日 · 下面可以看看這款「源平大戰繪卷」後期的遊戲試玩影片,總結來說我覺得這款遊戲有幾個值得一玩的特色:. 1.日本繪卷風格的畫面十分獨特。. 2.融合植物大戰殭屍「塔防」,與魔法風雲會「牌卡對戰」精髓。. 2.關卡、兵種設計重現源平合戰歷史趣味,玩家 ...

  3. 2015年11月22日 · 這款遊戲就是這一年來備受讚譽的:「 This War of Mine 」 ,在這款遊戲裡玩家不再扮演殺敵的英雄,而是轉身變成「在英雄們殺戮鏡頭之外」那些備受戰火折磨的小市民,在一個內戰的城市中,我們要用不同的觀點,體驗到殘酷戰爭裡的生存難題,找回生存的勇氣。 顛覆你的遊戲策略思考,打破你的戰爭局外人想像. 「 This War of Mine 」的動人深,可說是近幾年最顛覆玩家想像的遊戲,或許會讓你下一次玩戰爭射擊遊戲時,再也不會輕易按下火箭炮的按鈕去摧毀一棟大樓,你會知道戰場不再只是清除敵人那般輕鬆。 這款遊戲無處不在的打擊玩家對於戰爭的刻板印象,遊戲對於身在戰火之外的人來說充滿衝擊的力道。

  4. 2016年4月10日 · 最厲害的是,在闖關模式中最後的大魔王居然是「上帝」,而且上帝還會用世界上不同宗教的神靈形象來攻擊,來一場科學家與上帝的幽默決鬥! 這樣的遊戲無疑的比快打旋風更專業、更科學,推薦大家一定要玩玩看。 延伸閱讀相關文章: PhET 科學實驗互動模擬教學,免費中文教材破億下載. 不在課本上更有趣的口袋科學:台灣泛科學微讀 App. 80 Days 環遊世界80天:2014最經典的科幻旅行遊戲. 科學家格鬥遊戲. 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 比快打旋風專業! 科學家格鬥遊戲經典理論當大絕招.

  5. 2014年5月7日 · Watch on. 夥伴情. 「飛翔」這個主題有著讓玩家不會膩的探索動力,讓每個地方都有許多自由探索的細節。 但這款遊戲真正留住玩家的羈絆,或許是來自於遊戲裡每個角色的獨立劇情。 「 Child of Light (光明之子) 」在這裡有點像是綠野仙蹤的成熟版,小女孩來到了神奇的魔法國度,並且逐一認識許多與眾不同的朋友,在光明子中有個性截然不同的小丑兄妹、膽小的矮人魔法師、視錢如命的老鼠弓箭手,還有要找回族人尊榮的遠古戰士,要報家人仇的海族遺孤,還有一個從頭跟到尾的守護光精靈。 雖然有眾多的夥伴,但遊戲成功的讓每一個角色都顯得重要,都具有自己的故事,都會讓玩家產生情感。

  6. 2024年5月26日 · 從 2016 年 1 月開始,我在自己的 Evernote 筆記中持續撰寫「每月/週/日待辦清單」,至今沒有間斷,累積了 101 則每月待辦清單筆記,3000多天的每日待辦清單記錄。3年前我寫過一篇:「比較持續 5 年的列每週行動清單習慣,復盤我的待辦清單筆記技巧」,主要針對我如何從流水帳的清單,慢慢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