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1月16日 · ① “清淨力”:具足菩提心,以違品不能勝伏的善根之故,具有清淨力。 也就是說善根不為(讓)違品降伏。 ② “增上力”:以世世不離善知識的願力攝持的緣故,具有增上力。 ③ “堅固心”:以善知識攝持、終不捨棄菩提心的緣故,意樂堅固。

  2. 2020年11月3日 · 由第四緣發心:見到菩提心具大利益,極為稀有珍貴,由此因緣激發,便對佛果發起希求證得之心。 寅三、僅於欲求菩提就所為而安立發心 又此發心,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就所為而為安立。

  3. 如果真正發起隨時會死的心,譬如確定「今天或是明天就會死」,那麼只要對正法稍微有點了解的人就會明白,親屬和財物這所有的一切,死的時候都帶不走,因此大多能自然而然地遮止對親屬和財物等的貪愛,而會樂於透過布施等善行去累積堅實的果報利益。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壳,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 如果「念死」之心,平常就能生起的話,當看到人們為了世間名聞、利養、恭敬等虛妄不實的東西終日奔波、費心追求,就會認識這一切無知的行為像是對著空心的穀殼(稻穀)揮扇一般,毫無意義。 空心的穀殼隨風就會飄散,世間的利益也一樣是迅即離散。 當我們認清為世間法付出的一切辛苦都沒有意義,都是被今世的常執給欺騙了,眼前的種種罪業惡行,我們就不會再去做了,而且會想要如法去修行。

  4. 2021年2月17日 · 又捨身者,初怖畏時非可即捨,先於佈施漸次學習,至於自身全無貪著,大悲心力開發之時,若有大利方可施捨,故正捨時全無難行。

  5. 2020年3月8日 ·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超越諸苦。. 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 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 」】. (6).人與非人不能阻撓:如聽聞集經所說:惶恐的人多會皈依山嶽、森林、林園 ...

  6. 故見攝行、方便攝慧者,譬如慈母喪失愛子,憂惱所逼,與諸餘人言說等時,任起何心,憂惱勢力雖未暫捨,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 如是解空性慧若勢猛利,則於佈施、禮拜、旋繞、念誦等時,緣此諸心雖非空解,然與空解勢力俱轉,實無相違。

  7. 2020年3月9日 · 下當解說違犯這些學處將會導致的虧損與捨棄之因的道理。. 有人認為若違犯前三種別學、與及恒時修習皈依、即使犧牲生命也不捨棄、供養三寶等六種學處,如果違背這些即是捨棄皈依。. 又有人認為違犯九種學處,亦即加上後三種別學,便會構成捨棄 ...

  8. 2020年11月4日 · “初二發心”,指從四緣發心的前兩種,即見聞佛陀神通而發心,以及由聽聞法師講解佛陀功德而發心。 在這兩者當中,沒有見到說以慈悲引發菩提心,而在其他經論中也常說:見佛的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求成佛的心,稱之為“發心”。 這是其一。 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 另一方面,經論中也說到,立誓將一切有情安立於佛位,叫做發心。 這是其二。 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 發心之數。 “此二”,即緣菩提功德發起欲得之心,以及緣眾生苦難而發心。 因此,即使只是這兩者中的一分,也應算是發菩提心。 那麼,圓具體相的發心如何呢? 以下對此解釋。 寅六、認定真實.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一切體相都具足的發心。 以下從兩方面認定菩提心之德相。

  9. 第四、時間的差別:平時應當隨其相宜的實行供養,在良辰吉日和重大節日,應當依自己的能力獻上精妙的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第五、以少許辛勞緣 ...

  10. 2019年12月24日 · 如果自己的心力夠、做得到的話,就應該照著前面所說的內容,如理的去修習;如果自己的心力還不足、一下子做不到,那就依照三種根本及九種因相的道理,以自己能力所及的部份去修。 應觀現世俗事猶如押赴刑場之前,戴在死囚身上的莊嚴飾物,在自心未能生起厭離之前,應當不斷修習。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