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未赐爵,视天子之元以君其国”:(诸侯之子)在获得爵位之前,身份为天子的士,管理自己的领地。《爵禄》里面说了,天子之元,是附庸。这里有个隐藏内容,就是诸侯的世子,继承君位,就是爵了。

  2. 2015年3月14日 · 527. 被浏览. 209,881. 10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知乎用户. 侯、伯、子、男都是商代就出现的某种武官称号。 而“公”似乎是西周时代才出现的一种尊号。 “伯”可以作为家族兄弟中的老大使用(伯仲叔季)。 而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之下,只要没有意外,家族中的老大自然就是可以父亲官职称号的第一继承人。 “公”的出现则可能是用于表彰那些功勋卓著的权贵,使用范围也很广泛,与“伯”存在着交叉并用的情况,西周青铜器中某公亦可称某伯的现象十分常见。 “侯”的本意是箭靶,隐喻狩猎活动中的射靶仪式,深层次的含义表示武将的射艺超群,武功非凡,能够担当起保卫边疆安全的指责,是一种纯粹的武官。

  3. 2,435. 被浏览. 1,682,773. 88 个回答. 默认排序. Chris Chou. Homo insapiens est delendus. 119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翻译问题,但其实翻译得还挺贴切的(称赞一下日本? 实际上现代研究认为,周朝并不存在《 礼记·王制 》及《周礼》所述的那种整然规范的 五等爵制 ,五等爵制譬如阶梯的制度是战国时人追溯三王之治理想化的产物。 而实际的周朝爵制,各爵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位高权重或奉祀王后曰公,戍土开疆曰侯,翼赞王治曰伯,蛮夷归义曰子,男我暂时没发现有什么特殊意义。 然后神奇的事情来了: 西欧封建制度 中,Dux大多数还真是“奉祀王后”“位高权重”的部落首领发展出来的; Marcio原本还真是“戍土开疆”的边境将领;

  4. 2018年4月2日 · 明治后形容武士在日语中有“族商法”说法,指的就是族们从事自己不擅长的商业活动而破产的意思。可见当时武士生活并不是那么顺利。明治维新后首先体验“族商法”的是从450万领石地转封到骏河远江70万石元幕府家的幕臣们。

  5. 2014年5月26日 · 5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左手舞剑.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与我心。 18 人赞同了该回答. 在清朝之前大家熟知的爵位包括 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等等,其中王爵一般都封给宗室,也就是所谓的宗室爵位。 但到了清朝这里,或许看到明朝庞大的宗室拖垮了国库,开始调整宗室爵位的承袭制度,不仅将明朝的 世袭罔替改为嫡长子递降袭爵 ,还一改原先有封地的封爵方式,干脆取消了封地这一说法,改为用一些代表美好意思的字来代替王爵爵号,比如恭、礼、安、睿等等,而且宗室亲王们一辈子都要住在京城,非奉命不得外出。 有清一朝 ,对于皇室成员的爵位限制很高,嫡长子需要递降袭爵,其余子嗣则需要考封袭爵,嫡长子爵位一直到奉恩镇国公,而其余的宗室怎么办?

  6. 49,505. 7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知乎用户. 7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公”可以作为爵位,也可以作为尊称。 在诸侯国内,国君无论爵位如何都可能被尊称为公。 在先秦文献中,周代诸侯“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称,也像在 青铜器铭文 中一样,有无定称的现象。 如据《春秋》、《左传》、《国语》,齐、卫之君时称公,时称侯;秦、郑之君时称伯,时称侯;滕、薛之君时称侯,时称伯,甚至称子;邾、莒之君时称子,时称公。 对于这类问题,由于金文材料自身的局限性,是难以说明的。 而先秦文献则比较系统,我们从中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特别是由于“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而孔门学说由七十子后学师口相传,这可以使我们在先秦两汉的儒家著作中找到答案。

  7. 2014年1月2日 · 1,998. 被浏览. 385,762. 50 个回答. 默认排序. 逐火之蛾.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48 人赞同了该回答. 说到族的兴起,必须要提一嘴它的前身“豪族”。 在了解豪族究竟在两汉历史中占有多大的存在感之后,才能理解豪族最终走向族化的选择。 本回答主要侧重以下几点: 1、豪族在两汉之交的恐怖力量. 2、东汉的开国基础. 3、东汉的选官制度. 4、族群体的脱胎及族运行逻辑. 一、豪族有多恐怖? 族的前身,叫“豪族”。 这个阶层是土地兼并的必然产物。 西汉王朝不断的老化过程里,社会阶层开始明显分化。 每赶上天灾人祸就会有活不下去的自耕农,为了活下去人家只能卖儿卖女卖地甚至把自己卖了,投身有钱有地的人家做佃农混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