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08月號. 醫生: 曾健強醫生. 撰文: 陳秀清. 再圓滿的規劃,或許也敵不過人生的無數意外。 今年2月,得悉恩師心臟科名醫潘昭安醫生猝逝,生前的診所正待接手,經引薦與潘太取得聯絡後,自畢業後一直留守公營、當時還在靜待將軍澳醫院心導管室上軌道,暫無私人執業打算的曾健強醫生,二話不說,就此答允。 「覺得潘醫生對有恩,整條心臟科的路都他幫鋪排的,現在想想,能做到較冷門的EPS (電生理檢查)心臟科醫生,也是他為我爭取的。 所以沒想太多,就做了。 能否賺回同樣薪酬? 未來收入多了還是少了? 工時會否更長? 還有一併失去的退休福利! 一切一切,當時在將軍澳醫院已位至顧問醫生的他,坦言半點也沒想及。

  2. 在時間的長流裡,幸運有緣與你相遇。 那年那月,我還在倫敦大學讀醫科,而你是高我一級的學長,我們互不相識,但相信應有著相同回憶。 大學那條長長走廊,排滿一列列儲物櫃,放滿學生的個人物品。

  3. 幸運? 時勢造英雄? 還是策略部署得宜? 直到此刻,陳沛然坦言仍摸不著頭腦。 但這場由他一手策動、近8年來最大規模、有1300名醫生參與的靜坐,情節峰迴路轉,甚至比任何一部大製作也來得精彩。 薪酬制度「經已脫鈎」 2015年2月,公務員事務局宣布,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決定按「薪酬水平調查」結果,將高級公務員薪酬上調3%,以追貼私人機構。 2014年6月才剛擔任會長,對機制毫無認識的陳沛然,經副會長提醒,才連忙跟進,於3月去信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詢問高級醫生會否跟隨公務員,獲同等加薪安排,卻獲回覆需留待財委會撥款後再作商議。

  4. 「觸動心靈的作品。 」 - 劇本圍讀的觀眾評語. 一場末期癌症的戰役空降在三口子的家庭,一家人潛藏多年的隱憂及危機隨著癌細胞的擴散逐一浮現。 父親確診患上末期癌症,母親卻渴望在丈夫身上尋求多年來被愛的證據。 面對父親病情的嚴峻及母親心靈的缺口,為了化解怨恨,孤僻寡言的兒子嘗試從中斡旋拆解父母間的心結,但事與願違。 兒子想起以前與父親一起參加越野賽的日子,於是嘗試在親情、愛情及友情之間重新學習,體會「愛」的價值,放下執著,與父親並肩完成最後一場人生的越野賽,向著終極挑戰直跑,一直跑…… 劇本改編自真實故事,編劇以自己和已離世的父親一起對抗癌魔的日子作為藍本,希望藉著自身的故事與其他癌病患者及其家人分享對生命的體會,為他們帶來心靈上的關顧及支持。 演出由劇場脈搏主辦及製作。

  5. 醫生: 譚智勇教授. 撰文: 陳秀清. 凡事相信。. 不容否認,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教授對物事的樂觀正面,不論循哪個方向進攻,也難擊倒。. 讀醫科,他笑言不必然選擇。. 「又不覺得我是那種人,一定要做醫生,不覺得自己做不到其他 ...

  6. 83年開設的北角診所,默默見證時間流逝。 回望過去,從無到有,潘醫生表現平靜,彷彿只要尋回從醫的人生重心,生命中的得失起跌都能完全放下。 潘醫生的平靜,由心而發。 前半生的經歷,雖然曲折,但字裡行間,他就像訴說別人的故事,再壞再好,還是全盤領受。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受到文化大革命影響,加上國內落實「來去自由」的華僑政策,放寬出境限制,不少在內地行醫的歸僑或僑屬,紛紛申請來港,尋求安定環境。 他跟太太及四名子女亦於1973年獲准來港與家人團聚。 「父親菲律賓華僑,祖父母早年來港定居,媽媽和妹妹及大兒子早在1962年就已來港。 人間天堂幻想破滅. 原以為香港會人間天堂,但剛到不久,幻想隨即破滅。 他們雖有親人可暫投靠,但一下子增加六人,負擔沉重,尤其住宿更見困難。

  7. 2015年03月號. 醫生: 朱偉星醫生. 撰文: 陳秀清. 從有活着意識一刻,人便開始尋求生命意義。 這種覺醒,在朱醫生身上,要追溯,大概源於他在澳洲讀醫的第四年。 當時一名血液科部門主管,帶着醫科生巡房,正鼓勵一位血科末期患者之際,病人把朱叫到跟前,問: 「如果你病人,現在已經七十多歲,患了不治之症,你還會不會有興趣繼續接受治療? 年輕的他完全不知如何回應,血液科部門主管忙打圓場:「這種問題,其實不該由你來答。 三十年後回想,朱醫生說,這一問,當年就如當頭棒喝。 「他Put myself into patient’s shoes (要跟病人易地而處),令印象很深……」 「你學醫絕對可以很抽離。 醫科生都很熱衷去問,病人有甚麼徵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