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月2日 · 國泰世華銀行數據生態營運部數據分析師賴顯昌過去在知名管理顧問機構工作,服務許多銀行客戶,雖然金融業向來不缺數據,但是他發現能運用的數據分析工具或方法卻相當有限,也因此無法在工作上做更多創新的嘗試。 舉例來說,過往銀行通常只用簡單的統計來探索數據,開發新商品也習慣採用過去的經驗法則或是業務邏輯。 但令他驚訝的是,數數發積極導入各種分析工具,打造了完善的分析環境,讓員工可以使用各種演算法與預測模型探索不同的業務場景,進行數據分析與研究。 賴顯昌表示,剛開始與各個子公司合作時,會花較多時間在溝通關於數據分析的工具及知識,但在啟動專案後,這些業務單位同仁回到工作崗位開始嘗試建模分析,也會回過頭來提出更多運用其他分析工具的新想法,長期觀察下來,可以感受到創新的種子已在集團各處開始發酵。

  2. 2018年12月6日 · 分享本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則新聞】銀行創新教父 Brett King 《Bank 4.0》一書表示,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銀行將被重新定義,未來人們還是需要金融服務,但銀行不再是提供金融服務的唯一管道。 台灣 IBM 表示,最關鍵的是心態思維轉變,銀行必須將自己視為「領有銀行執照的科技公司」,從經營策略、公司治理、專業技能、工作方法到科技運用等面向進行根本上的轉型。 下文是台灣 IBM 對銀行轉型的具體作法建議。 (責任編輯:郭家宏)

  3. 2019年5月29日 · 職涯規劃遇到問題時,你通常會怎麼解決呢? 大多數人會自己上網查資料、問問身邊親友,但能獲得的資訊仍然有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期成立的人才公益平台華人領袖 100」邀請 50 位 40、50 歲的產業菁英,像是Whoscall 創辦人鄭勝丰群眾募資平台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Google 大中華區科技行業總經理李殷豪等針對在職場仍然有所茫然的 30 世代,給予一對一的經驗分享與協助。 華人圈規模最大也最多元的人才公益平台「 華人領袖 100 」正式宣布成立! 「華人領袖 100 」是由 3 位共同發起人,50 位主要落在 40 與 50 世代各產業菁英所組成的導師群共同成立。

  4. 2024年2月17日 · 120 位專家精選改變未來十大科技。 圖片來源:財訊。 回收的 120 份問卷,包括了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南亞科董事長吳嘉昭、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微星科技共同創辦人黃金請、群聯科技執行長潘健成、智新生技董事長暨執行長黃先龍、中鋼公司總經理黃錫欽、台灣中油董事長順欽、永豐金總經理朱士廷、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暨永續長鎮宇、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蘇建榮、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等各領域專家。 調查結果,「生成式 AI 與大型語言模型」脫穎而出,得票率88.3%,排名第一,成為各界關注的重中之重。

  5. 2020年2月14日 · 分享本文. 導入 ITM 技術的物聯網產品。 圖片來源: ITM 粉專. 台灣新創 ITM 國際信任機器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 ITM)近期宣布,獲得聯發科 Pre-A 輪的融資,資金將用於開發新一代單晶片區塊鏈擴容技術,並進行相關技術落地應用及國際佈局。 ITM 與聯發科雙方目前皆不公開融資的相關細節,但我們從 ITM 提供的新聞稿得知,它是聯發科首度投資的區塊鏈新創。 ITM 擁有怎樣的區塊鏈技術? 提供產業界什麼解決方案? ITM 解決 IoT 結合區塊鏈的痛點:資訊處理效能. ITM 創立於 2019 年 1 月,是專注於提供區塊鏈擴容解決方案(Blockchain Scaling Solutions)與區塊鏈 IC 整合技術(Blockchain-enabled IC)的新創企業。

  6. 2019年8月21日 · 本篇作者李天豪是位歷史老師他就要從當年蔣公差點把台灣賣掉的歷史講起。 (責任編輯:黃梅茹) 前總統蔣中正,首圖來源: Wiki 公有領域。 李天豪資深歷史老師) 1949 年12月,國共戰爭大局已定,蔣介石敗退台灣。 1950年6月,韓戰爆發,風雲變色。 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海那一天起,武力統一什麼的,就別提了。 1956年,萬隆會議,中國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代表出席。 西方記者當眾提了一個非常刁鑽的問題:「如果蔣介石先生願意和中共合作,回到大陸的話,他能擔任什麼職位? 周平靜地說:「如果蔣先生願意回家,在我看來,他的職位起碼不會低於國家總理。 這個回答讓國際媒體大為吃驚。 這種發言,並非空穴來風。 早在 1960 年代,中共已對台發出「一國兩制」邀請函.

  7. 2021年7月29日 · 2021-07-29. 分享本文. 近年半導體製造工安事件頻傳,不只造成員工吸入性嗆傷、顏面灼傷,還可能釀成火災,現階只透過人工巡檢、人員 SOP 進行管制真的足夠嗎? 圖片來源:iStock. 全球晶片需求狂潮持續延燒,如何讓半導體生產不中斷一直是各界關注的議題,想達成此一目標包含哪些關鍵? 除了原料、設備,「人」其實也是半導體生產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近年半導體製造工安事件頻傳,諸如化學槽車外洩,造成工人吸入性嗆傷、顏面灼傷,或者是氯乙烯槽車卸載作業出錯,釀成工廠火災,這些「化學品傷害」相較在建築工地、重金屬加工廠所發生的「物理性危害」更為嚴重。 為了避免上述工安意外再度發生,半導體廠現階段常透過人工巡檢、人員 SOP 進行管制,但這樣真的足夠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