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6月14日 · 1. 維持身體健康並延長壽命 :孤獨的感覺是「有毒」的,不僅使幸福感更低,也讓你在步入中年後身體狀況更早開始衰退、整體壽命更短。. 2. 保護大腦機制 :處於一個安全穩定的關係之中,並感覺在需要時有能依靠和信任的對象,你的記憶力就能更長保持清晰 ...

  2. 2018年2月14日 · 就我所知,「幸福」沒有單位、沒有標準,因此如果把幸福與金錢連結起來,大家就比較容易理解,人人就可以比較幸福的程度了。. 不幸的是,我們越是努力去界定、衡量、競爭誰比較幸福,就越難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即使如此,我們卻繼續拿自己跟身邊的 ...

    • 犧牲不是美德
    • 掌握分秒必爭三大步驟
    • 有效時間管理十二錦囊

    根據主計處調查,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上班族媽媽,每天花在顧小孩和煮飯抹地等料理家務的時間,超過三個半小時。難怪每個上班族媽媽會像陀螺一樣轉不停,身心俱疲,而且付出那麼多,犧牲了自我,生活依舊亂糟糟。在美國,甚至出現了專門為上班族父母調整生活步調的親職諮商師,隨時為混亂的家庭生活,提供即時的電話救火服務。 心理醫師陳俊欽曾分析,夫妻其中一方若為家庭過度犧牲與忍耐,婚姻的不穩定度便提高。因為有犧牲就有痛苦,有痛苦就希望獲得代價;犧牲者犧牲得愈徹底,家庭就會愈混亂。 上班族媽媽重新安排生活的優先順序,配合有效的時間管理術,才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關鍵門票。在微軟工作、育有一雙兒女的孫啟蓉說,自己的母親是典型的傳統女性,一輩子為家人付出毫無怨言,臨終前還擔心父親沒人照顧。她好心疼,從此對母親這個角色有全新的...

    上班族媽媽生活步調緊湊,分秒必爭,壓力油然而生。聽聽過來人媽媽與專家的建議: 1. 找回時間、遠離時間小偷 《我不當陀螺族》一書建議,重掌生活控制權的第一步,是追蹤你的時間並找出問題所在。記錄自己怎麼利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以半小時為單位,大小事都記下分析。叮嚀自己遠離「時間小偷」,例如沒完沒了看電視、上網、逛部落格、和朋友用電話聊很久,以及寫流水帳般的email。 2. 減少要做的事、選定優先順序 日本暢銷作家勝間和代在獨力扶養三個孩子的同時,陸續取得日本中小企業診斷士、多益英檢與商管碩士的資格,還能維持每週健身和修指甲的習慣。她在《年收入增加10倍的時間投資法》中分析,人會愈來愈忙是因為沒有減少要做的事情,決定不做比決定要做更加重要。《快樂寶貝的祕密》一書則指出,「當我們是孩子唯一的能量來...

    1. 一日之計在於夜:任教於台中市大新國小的蕭老師,睡前把大人、小孩隔天的衣服拿出來,並削好隔天打鮮果汁的多種水果,讓分秒必爭的瘋狂早晨歸於平靜。 2. 家務分工不手癢:讓先生、孩子參與家務,千萬別為了省時間、怕不乾淨或看不下去,自己全部攬來做。 3. 藉網路與電話省時間:用網購、宅配買東西,申請網路銀行繳款,省去跑銀行以及購物時間。省時有時比省錢更重要。 4. 購買功能強大的廚房用品:孫啟蓉和蕭老師強烈建議,好的烤箱和食物調理機是媽媽的好幫手,讓料理變簡單且省下驚人時間。 5. 嚴格遵守作息:在台中明道中學教英文的辛老師認為,建立孩子作息,必須讓他們清楚什麼是必須做的、應該做的和想要做的,適時說「不」並賞罰分明,可免去累翻自己又沒效率的混亂生活。 6. 隨手整理與淘汰雜物:起床後馬上鋪床;...

  3. 2017年5月12日 · 本書作者細細整理了「喜悅」「快樂」「幸福」三者的差異,讓我們更快速更容易了解自己的情緒,唯有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控制自己不大喜大悲,也唯有當自己可以掌握情緒時,我們才能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鎮定,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責任編輯:張芷寧 ...

  4. 2019年3月7日 · 例如:回家時順手帶一份對方喜歡的食物、工作休息途中發個訊息問候、善待對方的家人;甚至是一個不經意的擁抱、看電視時搭著他的肩、或散步時主動牽起對方的手,這些小動作日積月累,可以為你們的「帳戶」累積可觀的財富。. 4. 定期做「財務報表 ...

  5. 2019年9月16日 · 一起來打造屬於自己的快樂方案,並在生活中實踐,啟動一生的幸福計劃。 (責任編輯:張筑雅) 文/正向心理學權威 索妮亞‧柳波莫斯基. 「我給你們的建議是:別去問因果,別去問前途,趁盤中的冰淇淋還沒融化之前,趕快享用它。 」 ──懷爾德(Thornton Wilder) 父母常告訴小孩要乖,為的是讓他們長大後能成為一個品性端正的成人,和負責任的公民。 老師常告訴學生要努力學習,這樣他們才能拿到好成績,考進好的大學,找到不錯的工作。 管理階層常告訴員工要努力工作和力爭上游,這樣他們才能加薪和晉升。 老年人常告訴他們還在工作的好友,退休的日子不遠了。 假如你跟我有點像,即使此時此刻是非常美好的,你也無法完全樂在其中,因為你已經在想像未來會如何懷念此刻。

  6. 2018年12月28日 · 心理紓壓. 【施比受更有福是真的!. 】科學證實:人際關係中「給予者」比「索取者」更快樂. 蔡芷庭 2018-12-28. 人際關係講求付出與接受的平衡,但在現實中,每個人多少都傾向扮演「給予者」或「索取者」。. 教育和社會價值告訴我們「施比受更有福」,雖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