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熊輝 (1988年生於香港) ,2013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主修藝術。 對中西媒介專進行探索和實驗,重新演繹水墨藝術,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技法及表現形式。

  2. 2017年3月20日 · 熊輝1988年生於香港,2013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主修藝術。 現為全職藝術家,工作室設於柴灣,專注於當代水墨。 曾舉辨個展「山水重構——熊輝水墨計劃」(2016)和「變法——熊輝」(2014),並參與「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水墨藝博」、「典亞藝博」等展覽。 榮獲不少獎項,如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港澳台、海外華人展區優秀作品,香港藝術大獎2013優異獎,王無邪水墨創作獎(2013)等,作品獲香港 M+ 視覺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館及私人收藏。 本土新藝力. 藝術三月2017. 文化藝術. 水墨. 搶先表達. 如果要想像出串連藝術家熊輝的一些關鍵詞,大概會是:水墨、熊海、實驗和變革。

  3. 2024年4月22日 · 熊輝描述其創作手法為將宣紙蓋著父親的原稿,用水將其弄濕,而當紅色的線條圖像浮現時,再運用墨水筆勾勒點描。 最後,墨水慢慢滲透每一層宣紙時,圖像將蛻變成一種抽象的淡墨形象。 談到兩人以不同工具作畫的方式,熊輝強調:「中間的過程不純粹是一種學習的關係,某種程度上,更是一種互相理解。 」關於當時的合作,熊海同意這次的父子同繪並非傳統合作,更多是熊輝的重新演繹。 熊海說道:「熊輝用的都是新的技法,他不用毛筆,而是用針筆,其運用的構圖和造型都是新式的。 他們的創作中注入很多思考,概念比寫實更重要。 像我這種長期畫傳統的畫家,看到新一代的創作方式,其實是一種啟發。 對於熊輝而言,這種全新的創作方式正反映出創作者的自由,不拘泥於前人的創作或美學理念。 「其實我覺得最迷人的地方,就是用獨立的思考去創造。

  4. 2016年成為羅格斯大學科研正教授。 2018年1月,加盟 百度研究院商業智能實驗室 [5] 。 2021年8月,加盟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歷任人工智能學域主任、協理副校長(知識轉移) [6] [2] 。 專業服務 [ 編輯] 熊輝教授是GIS百科全書共同主編 [7] ,IEEE大數據期刊 (TBD)副主編 [8] ,ACM TKDD期刊 [9] 和ACM信息管理系統(TMIS)期刊 [10] 副主編。 熊輝教授於2018年任ACM知識發現和數據挖掘特別興趣組(SIGKDD)會議科研方向主席 [11] ,於2013年及2015年任IEEE數據挖掘國際會議(ICDM)主席 [12] 。 於2012年任SIGKDD會議工業和政府方向共同主席 [13] 。 榮譽 [ 編輯]

  5. www.grottofineart.com › hung-faiHUNG Fai — GROTTO

    熊輝 (1988年生於香港) ,2013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主修藝術。 對中西媒介專進行探索和實驗,重新演繹水墨藝術,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技法及表現形式。

  6. 其他人也問了

  7. www.alisan.com.hk › tc › artists_detail熊輝 - Alisan

    熊輝. 1988, 香港. 簡介. 父親是著名水墨畫家熊海(出生於1957),自幼受父親薰陶,在慱統筆墨和山水畫的陪伴下成長。 然而,在小時候,熊輝就決心打造一種獨立於父親的創造性語言。 他以筆墨為表達方式,解構了中國畫中的紙、水、墨三元素,然後在概念上重構它們,從而發展出獨特的個人風格。 「繪畫六法—傳移摹寫之二十」(2020)挑戰了六世紀中國美術理論家謝赫在其著作《六法論》中提出的第六法“傳移”(通過寫生和臨摹)。 熊氏首先邀請他的父親在一張折疊的紙上用硃砂——一種象徵權威的顏色,在中國畫中很少使用——畫一塊石頭,然後 把畫放 在水中浸透,再用毛筆和墨把輪廓勾勒出來。 最後,展開紙張,形成了一幅萬花筒般的圖像,不再與原來的石塊相似。 熊輝從而解構並改造了其父親的石頭原畫。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