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5月7日 · 高雄市長韓國瑜近期在市議會的備詢引起全國關注因為他先是答不出自經區」,被時力議員黃捷翻白眼」,後來連質詢過韓市長的民進黨議員簡煥宗都疑似遭網友霸凌跑到議員的臉書去 留言 ,說要幫接「接小孩」,讓簡煥宗怒斥韓粉,而韓市長本人也再度公開呼籲,要韓粉理性。 其實,這類的網路攻擊事件頻傳,臉書粉專 《 蕪菁雜誌》 因而從另一個切角,討論社會上的「另一個聲音」,那是「非韓粉」升起的不安全感。 (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 中央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 蕪菁雜誌. 看韓國瑜狂跳針的質詢影片,除了翻白眼,還多了不安感. #韓國瑜的毛澤東式修辭學. #我們是否正在見證一個獨裁者的萌芽? #面對民粹韓流我們還有分裂的本錢嗎?

  2. 2022年1月28日 · 這個時期以財閥為代表的經濟權力在長期的軍事獨裁體制朴正熙全斗煥盧泰愚積極協助並實現飛快的經濟成長與附帶的政治利益」,財閥儼然成為政權的跟班

  3. 2022年11月17日 · 張皪心指出,陳時中在選舉公報中明確提出「淨零城市」政見及五項政策細節,但是在民間電視辯論會及首場公辦電視政見發表會上,相關論述仍不多;黃珊珊雖在辯論會及政見發表會上曾提及極端氣候威脅,也仍未針對建議書中的氣候政見提出具體方法。

    • 六都直轄市──為什麼大家競爭直轄市?
    • 台灣直轄市的「反民主」特質:取消地方自治選舉
    • 爭取升格直轄市的誘因:爭取更多的財源/更多的城市能見度
    • 如何解決一國二制,二等國民的不平?
    • 直轄市與一般縣市的平等運動
    • 一國三制的鄉鎮市區級政府?直轄市是否維持地方自治?
    • 直轄市一般區是否應該恢復地方自治及地方自治選舉?
    • 他山之石:從日本地方體制看臺灣的「新直轄市體制」
    • 直轄市區自治的聲音凝聚不易,反而廢鄉鎮市自治選舉,聲浪抬頭
    • 尋找一個既能杜絕買票丶黑道丶黑金政治;又能鼓勵人才下鄉,落實在地經營的「地方自治選舉制度」?

    台灣許多縣市都希望能升級為直轄市,但到底哪些縣市有、台灣城鎮升級成直轄市的歷史又是如何呢?關於直轄市的制度,全世界只有中國及台灣,歐美日目前均無類似制度,美國華則是盛頓特區,日本是東京市、英國是倫敦市、法國是巴黎市。

    關於台灣直轄市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1967.7.1:台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市長高玉樹 《停止選舉丶市長參加內閣會議丶市府官員局處長職等提高二級。》 1968將內湖鄉丶南港鎮丶木柵鄉丶景美鎮丶北投鎮丶士林鎮納入轄 區。1994年11月底才恢復自治選舉。 2、1979.7.1:高雄市改制為直轄市/市長王玉雲 《停止選舉丶市長參加內閣會議丶市府官員局處長職等提高二級。》 1994年11月底才恢復自治選舉。 3、2010.12.25:五都時代。 「新四都:高雄市(合併高雄縣)丶新北市(原台北縣)丶台中市(台中縣市合併升格)丶台南市(台南縣市合併升格)」新四都中原台北縣丶台中縣丶高雄縣丶台南縣比照原台北市丶高雄市,鄉鎮市停止自治選舉,改制為派出機關,區長官派代表停止選舉,過渡時期四年為區...

    一般縣市與直轄市在財政、人事職等、編制、及權限上的落差,導致許多縣市競相爭取升格為直轄市,希望升格後能爭取到更多的財源分配、更大的舉債空間、更多的人事編制、職等可以提高吸引人才。 因為這個原因,台北縣、台中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及桃園縣在2009年競想爭取升格為直轄市。而當時馬政府在欠缺總体完善的配套政策下就同意五都升格及後續桃園縣變成桃園直轄市,台灣邁入六都年代。小小一個台灣,有六個直轄市,比起中國(只有4個)還多出二個,難怪成為各界嘲笑。

    六都佔人口的 70% 以上,其他 16 個縣市人口不到 30%。而台中縣市、高雄縣市丶台南縣市合併,那為何台北縣丶市丶基隆市不合併?只為了葉爾辛效應嗎? 而相對地一般縣市,則大為不平,認為是被視為二等公民,認為錢都被直轄市搶走了大部份!由於認為直轄市地位高於一般縣市,所以這種相對剝奪感一直存在。 至於如何解決六都帶來的縣市不同等的問題?有幾種解法: (一)六州(五州三廳) 有人主張依據日治時期「五州三廳」的架構,而有在縣市之上再架上「類似州」概念,將台灣行政區重新劃分的主張,如分為六州,北北基(3)、桃竹苗(4)、中彰投(4)、雲嘉南(5)、高高屏(3)、宜花東(3)。提出這種主張者認為如此才能使六州均等,使那些未升格直轄市的地方也才能受到重視。 我個人對這樣的主張基本上是不贊成!理由是: ...

    我認為要縮短直轄市與一般縣市的不公平,避免二等公民的相對剝奪感,需要從基本觀念及其相關配套制度著手: (一)、基本觀念: 直轄市及一般縣市是否應該立足點平等的地位? (二)目前制度上的不公平,及改革之道: 直轄市與一般縣市在行政層級是平等的,但目前中央政府在制度設計上就將兩者予以不平等對待,例如: 1、直轄市長可以參與行政院會、一般縣市長則不能: 直轄市可參加行政院會,向行政院長及中央各部會發言並當面建言或爭取資源,並提高其能見度! 而相反的,其它縣市首長,則不能參加開會,在制度上已經刻意矮化一般縣市長。其實直轄市參與內閣會議也是一個歷史偶然,因為台北市升格直轄市後,停止選舉,改為派出機關,才將之納入內閣,這也是反民主的一個意外,郤被往後一直延用。 2、中央與地方縣市政府「缺乏制度化的溝通建...

    (一)是否維持地方自治?一國三制。 一般縣市:維持現有鄉鎮市地方自治及地方自治選舉! 直轄市:鄉鎮市均改為區 1、原住民區:恢復實施地方自治及地方自治選舉。 2、一般地區:取消地方自治改為派出機關,取消區級地方自治選舉,改為官派! (二)鄉鎮市是否有必要改為區?村是否一定改為里? 鄉鎮市原有歷史發展沿革,也有發展程度及人口密集度的內涵,卻完全被取消,導致無法從「區」丶「里」去判斷人口密集度。 鄉:人口較稀疏。 鎮:人口較密集。 市:人口密集區。 里:市鎮人口較密集區 村:鄉下的村,人口較稀疏。 日本東京都丶大阪府丶京都府及一般縣,均有市町(相當於台灣的鎮)村(村相當台灣的鄉)。

    (一)121 鄉鎮市(扣除 6 個原住民區,剩下 116 區),人口約一千萬人停止地方自治及選舉。 (二)二年的檢討期早已過了! 2009 年當時內政部長江宜樺同意二年後通盤檢討! (三)以「都會型小面積」的台北市的行政分區,套在其他「城鄉混合型大面積」的新直轄市,治理模式顯然加速擴大直轄市範圍內的城鄉差距! (四)五都實踐經驗反省: 1、鄉鎮區加速邊緣化。 2、市政府一級單位集權,區長指揮大幅下降,導致第一線服務效能降低! 3、缺乏地方自治,導致地方沒有發展動能,在地經濟丶產業丶文化丶城市發展均缺乏在地動能。自生自滅。

    (一)東京都:面積 2188 平方公里,人口 13461531 人。 原東京市都心有 23 特別區(平均一區約 40 萬人) 轄下另有26市丶5町丶7村。 1974年23特別區為完整自治體,有完整地方自治選舉。(1974年以前區議員選舉,區長官派) (二)以台北看天下: 六都取消鄉鎮市級地方自治──是開民主倒車。

    廢鄉鎮市自治選舉的理由: 1、買票丶黑道丶黑金體制丶地方派系分贓,人才不能出頭,反而妨害地方發展。 2、1996年國發會共識。 3、民進黨黨綱。 4、五都實踐經驗,國民黨傳統地方派系瓦解的效果很顯著,有利於首長推動政務! 5、地方黑金派系與國民黨結合把系鄉鎮市長,妨害縣市首長推動政務!

    (一)現行地方選舉制度的缺點: 1、選舉區太小,容易受買票影響。 也容易受人情及黑道壓力影響,因而綁樁賄選效果顯著。 為了綁樁而民意代表丶公職人員朝向跑婚喪喜慶及個人服務,而反而忽略地方公共事務丶公共治理的專業努力! 2、買票丶黑金網絡形成地方派系控制政府資源、分贜地方利益。 (二)如何改革目前選制的缺失? 1、改為全政黨比例代表制:(投政黨票,而非投個人) 此制度的優點: (1)可以杜絕買票。 (2)可以杜絕政黨提名黑道及犯罪人員。 (3)可以大幅降低個人選舉成本,及當選後的爭取連任維護成本。降低從政的財力成本。 (4)可以讓各政黨落實關心地方公共事務及公共建設、地方發展目標。 (5)可以鼓勵各政黨挑選各地熱心公共事務的各行各業人才參與政治。 (6)可以鼓勵更多年輕人下鄉服務地方公共事務。...

  4. 2022年2月16日 · 韓國首爾市政府引以為傲的清溪川,是觀光客必踩景點之一,也是韓劇常出現的約會場景。 清溪川的管理費用每年高達 80 億到 100 億韓圓不等,一起來看看這個世界有名的都市計畫的來龍去脈,以及市民和清溪川的命運糾葛。 (選書編輯:陳怡君) 文/郭奎、南霄兒. 清溪川,無形卻真實的匱乏. 首爾市政府引以為傲的清溪川政績,在生態環境方面也引發不少質疑。 目前的清溪川是首爾市民的休憩空間,也具備冷卻都市熱島的功能,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復原後的清溪川上游是城市公園,有許多人工的痕跡,下游則接近自然河川的原貌。 然而,清溪川原本是一條自然河川,首爾市政府卻以抽水馬達引漢江水入清溪川,這種做法是否能稱為完整的復原也引發爭論。

    • 全國煥1
    • 全國煥2
    • 全國煥3
    • 全國煥4
  5. 2017年8月29日 · 政府花 250 億做智慧電表!. 如果這政策 Z>B 為什麼民眾不肯換?. 林 芮緹 2017-08-29. ㄧ 般人, CC Licensed. 最近政府宣布要開始推動「智慧電表」,預計明年先達到 20 萬戶,最終目標是完成全台300萬戶裝設智慧電表。. 而其實這個政策只是過去能源政策的一環 ...

  6. 2017年4月21日 · 從瑞士看台灣教改為何總是失敗:連技職教育都被「升學主義」荼毒,怎能教出好人才?. BO 享讀沙龍 2017-04-21. 【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台灣進行過幾次教改,也有針對「技職教育」進行改革,希望能夠讓台灣的產業速速升級——但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