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9月4日 · “这个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型宽温镍氢电池!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简称长春应化所)轻金属&电池材料研究组组长、王立民研究员介绍说。 可别小看眼前这小小的电池,在它们的背后实则蕴含着大大的智慧。 为了攻克电池“遇冷则弱”的技术瓶颈,长春应化所研究团队在这条道路上足足探索了20多年。 如今,轻金属&电池材料研究团队,不仅在电池负极材料设计制备、储氢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而且开发出可在宽温(-45℃~60℃)域应用的新型镍氢电池,更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遇冷则弱”成电池短板. 你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冬季寒冷的室外,使用手机时常常会出现自动关机或者电量急速下降的情况。 归根结底,这都是手机电池“怕冷”惹的祸。 其实不止手机,就连电动汽车也遭遇了类似的尴尬。

  2. 2020年12月17日 · 染色质研究者们也在开发一种点阵技术,以超越或者拓展已有的ChIP和ChIP-seq技术,用来检测蛋白质复合物,更准确地鉴定某个蛋白因子结合的具体核苷酸,研究小量的细胞样品,甚至开始在单细胞水平初步探索蛋白质-DNA的相互作用。 所有这些技术都旨在完成ChIP-seq单独无法完成或只能缓慢完成的任务。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目标:找出与DNA相关的分子以及它们的位置。 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Broad研究所表观基因组学项目主任Bradley Bernstein表示:“我们真的不了解基因组中调控功能序列决定基因何时何地表达的基本原理。 ”他补充说,ChIP “在很多方面都有局限性。 因此,人们努力尝试和发明新方法或以新方式改良技术”。 为经典技术赋能.

  3. 2021年3月16日 ·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对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而言,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科技难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研究员胡勇胜已经为此奋斗了近20年。 二十年如一日,他致力于引领全球钠离子电池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趋势,率先在实现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领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科学家的责任和使命。 将梦想交付于有意义的事业. 2001年,胡勇胜成为物理所的一名博士生,师从中国锂电研究第一人——物理所陈立泉院士。 在陈立泉院士的指导下,胡勇胜勤奋攻读,在固态电池相关研究方向上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4. 2020年6月7日 · “我们的目标是制造一种RNA靶向技术,我们可以用它来探索人类细胞中的RNA生物学,” Cate说。 他们想要利用RNA引导的蛋白质来定位RNA,作为用共价键标记RNA的替代方法。 Cate团队的一名成员、博士后研究员Audrey Lapinaite发现,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将向导RNA装入细胞内的MpAgo”,Cate说。 她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体外组装了向导RNA-蛋白复合物(RNPs),然后在细胞实验中使用RNPs。 Lapinaite发现,对向导RNA的5’-核苷酸进行修饰后,可以生成易于编程的RNPs,其与完全互补的RNA靶标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此外,经修饰的RNPs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区分仅有一个核苷酸差异的RNA底物。 Cate对使用MpAgo RNPs操纵RNA的前景感到兴奋。

  5. 用科学新范式破解生命科学领域难题. 当今世界科技处于重大变革前夜,对物质本质、宇宙本源、生命活动本质的探索是基础研究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前兆。 因此,科学研究范式亟需深刻变革。 而科学范式转移的前提是,原有的范式已不能实现科学理论的实质性突破,甚至是理论之间多有冲突。 2007年,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曾提出,信息爆炸迫使科学家必须将实验、理论和计算机计算统一起来,建立起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即“第四范式”。 研究内容由局部走向系统,方法由单一学科走向学科交叉,范畴由多层分科走向探索共性。 的确,任何洗心革面的突破,都需要以科学研究新范式为前提。 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我们习惯了在三维空间,即以物质静态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6. 新兴前沿——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 高性能HER和ORR光催化剂的开发及其在太阳能燃料合成中的应用. 鉴于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等因素,在各种各样通过人工光合作用获取太阳能燃料的反应中,太阳能驱动的水裂解制氢反应(HER)以及利用地球丰富的水和氧气进行人工光合成H2O2的双电子氧还原反应(ORR)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在该新兴前沿方向中,主要探讨了高性能HER和ORR光催化剂的制备和优化路径,以实现太阳能燃料(氢气和双氧水)的高效、快速制取。 其中,针对HER光催化剂制取氢气均围绕提高共价有机框架化合物(COF)稳定性和提升电子离域能力两方面展开。

  7. 2018年6月26日 · 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以在线形式全文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大学的陈良怡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谭山团队,研发出一种超灵敏的结构光超高分辨率显微镜——海森结构光显微镜(Hessian SIM),从而将光学显微镜的性能再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超灵敏 高分辨. 分辨率通常被认作是光学显微镜的生命,而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海森结构光显微镜,堪称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在每秒钟得到188张超高分辨率图像时,海森结构光显微镜的空间分辨率可达85纳米,即能够分辨单根头发的1/600~1/800大小结构,而其所需要的光照度却小于常用的共聚焦显微镜光照度3个数量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