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1日 · 此中總之,勝者為初發業,雖說種種淨惡之門,然具四,即是圓滿一切對治。 第四,依止:就是修皈依和菩提心,以此作為四修持的根本。 總體而言,世尊為初業行者(初學佛法者)宣說各種淨罪的法門,然四具足才是最圓滿的對治。

  2. 2020年6月1日 · 廣論消文145-2 日常法師開示 故防護心後不更作,至為切要。. 能生此心,復賴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145-2 日常法師開示. 【此中初者,謂於往昔無始所作諸不善業,多起追悔,欲生此者,須多修習感異熟等三果道理。. 修持之時,應由 ...

  3. ① 由修習皈依趣入聖教之門。 ② 發起為一切現前安樂及究竟淨善根本的決定信心。 ※﹝初中分四:① 由依何事為歸依因,②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③ 由何道理而正歸依,④ 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辛一 由修習皈依而趣入聖教的殊勝大門: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 壬一 皈依之因: 皈依的因雖有多種,但是此處是像前文所說,我們很快便會死亡,不能長留此世,而且死後便會受自己的「業力」主宰,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投生處。 【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 」】

  4. 2020年5月29日 · 《開示四法經》中,對彌勒菩薩說:「彌勒菩薩!如果諸大菩薩的修行能做到四種方便,就能遮止一切罪障,並防止它繼續增長。哪四種方便呢? 1. 就是破壞現行 (能 破壞現行)、 2. 對治現行 (能 對治現行)、 3. 遮止罪惡 (防護)、4. 以及依止

  5. 2021年2月24日 · 就是能放捨的力量,修行時善用捨非常重要。 這捨的力量體現在果斷上:當斷則斷,當行就行,沒有一點拖泥帶水,這就是力量。 此處 “ 捨 ” 分為兩種:一是身心疲勞時的放捨,二是善業完成時的放捨。

  6. 壬二 依此建立的皈依境:分二. ① 認識皈依境。. ② 堪作皈依之理。.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 ...

  7. 2020年6月12日 · 所以「無餘清淨」的意思,是從淨罪方面來看,指透過懺悔,可以讓原本會感得不悅意果報的罪業完全淨除;但是從功德方面來看,要生起道證等功德,時間會大幅度的延後。 所以必須在一開始就不要染污。 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 若懺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所以,聖者面對微小的墮罪,就算性命交關也會明知故犯。 如果「懺悔後淨除」和「最初無犯」兩者並沒有差別的話,那聖者於小惡就無需如此小心謹慎了。 這個道理也顯見於一般世間,例如手腳受傷了,雖然可以治癒,但無論如何也無法恢復到最初沒有受傷前的狀態。 我要檢舉. 台長: deepmind.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