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9日 · 澳洲人成為. 「世上最富有」退休儲蓄者. 這要歸功於當地的「退休金保證」(Superannuation Guarantee)法例在1992年通過,確保資金穩定: 由澳洲僱主為僱員月供 , 繳納相當於其工資的11% 。 此比例料今年7月升至11.5%,明年將高達12%。 絕大多數澳洲退休帳戶由「超級基金」(super funds)管理,主要提供與風險承受能力和預計退休期限掛鈎的預設策略。 私人企業僱員通常可以 自由選擇 投資策略,不論 有否轉工 ,亦能 隨時更換 受託人。 目前每周有超過20億澳元工資流入超級基金。 規模最大的AustralianSuper管理 3,300億澳元 ,比國家主權基金還多。 相較下,美國沒有類似要求。

  2. 2020年9月21日 · 林子善初次置業,是在10多年前與哥哥合資,一家四口由屋邨搬到私人物業。 林家做業主後,但卻遇着經濟低迷,大排檔生意大跌,爸爸和哥哥難以承擔供樓的壓力,因而將單位以低價放售。 林家由業主再變成「無殼一族」,幸好一家人都樂觀,選擇租樓,沒受太大打擊。 林母曾以林子善名義置業。 (圖片:林子善facebook) 楊潮凱成功上車全靠好老婆? 【 下一頁 】 其後,子善的事業逐漸上軌道,於2005年與友人合資開設打碟DJ公司,同年加入TVB拍劇,收入開始穩定,林母突然向他送上「驚喜」: 我媽用我的名字買了層樓,還已付律師費,我罵了她半小時:『有無搞錯,我都未有穩定收入! 』她說不用怕,3年後才開始供款,到時上天會給一條好路我們去走。 即使是「被買樓」也成功逼子善於3年儲錢,令一家人再度上車。

  3. 2021年9月26日 · 憂財富傳承儲蓄似提早分身家. 先生的一些保險公司的理財顧問朋友提意他,把這筆資金安排於一些有財富傳承作用的儲蓄計劃之內。 這是一個很好的提議,先生也十分同意,而且不論保單持有人於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不會影響計劃的有效性。 但是,先生立刻遇到一些問題。 首先,這些有承傳功能的儲蓄計劃,一般都是一對一的傳承。 意思是,財富只可以由一名上一代傳給一名下一代,例如,爺爺一個人,把財富傳給一名孫子,不能同時傳給兩名或多名孫子。 先生現時有一對孖女,而他夫妻兩人極度喜歡小朋友,也有計劃在英國安定下來,很大機會會再生一個弟弟給兩位小公主,所以要把這筆資金分成多少份財富傳承的儲蓄計劃呢? 兩份還是3份呢? 若果分開3份,萬一生下孖生弟弟,便不夠分了。 先生覺得很難作出決定。

  4. 2019年6月24日 · 「複息效應」(Compound Interest Effect),與單利息(Simple Interest)不同的是本金會連同利息再滾存,當量度時間愈長,複利息的效果便會比單利息高得多。 譬如年息是5%,現金$100,本利和為: 10年後:單利息是$150,複利息是$163. 50年後:單利息是$350,複利息是$1,147. 100年後:單利息是$600,複利息是$13,150. 時間是成本? 即使你沒有投資,「複息效應」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因為除了通脹會隨時間削弱購買力外,信用卡、按揭、學生貸款等等都會嚴重影響你累積財富(譬如一般信用卡年利率可以高達35%! )。 因此在追求「複式效應」之前,我們應該首先留意複式效應對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複式效應」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 時間是資本?

  5. 2023年7月30日 · 信安亞洲區總裁維義(Thomas)接受本網專訪時分享其退休哲學3S策略——盡早開始(start early)、足夠儲備(save enough)和保持參與(stay engage),強調「盡量不要太聰明,使自己承擔不必要的風險」。 「自從投身社會以來,我一直確保自己存錢、開始為退休而儲蓄。 」來自新加坡的Thomas,先後參加過當地的中央公積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簡稱CPF)計劃及香港的強積金制度(MPF),認為這些退休制度為大眾提供一個有系統的儲蓄方式。 不要試圖把握市場時機 留意分散投資風險. 在3S策略當中,Thomas直言最困難是保持參與:「我們作為投資者,應該要做到低買高賣,惟大多數散戶往往於升市時湧入,在跌市時離場。

  6. 2020年10月24日 · 退休規劃. 發布時間: 2020/10/24 18:00. 分享:. 發奮脫貧廿多歲半山置業 顧紀筠:做人態度取決成就高低 -. 顧紀筠年少時,雖然被困在徙置區,但最終她真的如夢中所想,可以逃離這鬼地方。. 中學畢業就發奮工作,更加入娛樂圈,結果二十多歲就達成她中學許下 ...

  7. 2024年4月2日 · 美國註冊財務策劃師Andrew Fincher認為,雖然還款也應該是20歲人士關注的重點,但30出頭可能是還清十年來大小債務的最佳時期,因為這個階段往往會人工加幅高,賺更多錢,還款能力最強: 當你30多歲的時候, 你有能力還清更多錢 ,這是一個很好的時間框架,可以真正嘗試不讓債務延續至40多歲。 Fincher的觀點合理,在於30歲人士面對更多人生大關,包括生兒育女和買樓等,財務負擔更重,或者簽下更巨額、年期更長遠的債務例如按揭,更有必要跟過去「好好了斷」,才能邁步向前。 許多背負學生債務的青年需要同時處理多筆貸款,信用卡債務亦是類似,很多人不只拖欠一卡的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