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消文. 《入行論》中說:「時間晝夜不停留,壽命總是一天天的有減無增,這樣,我怎麼可能不死? 」 這個道理可以經由種種的譬喻,來正思惟。 譬如織布,雖然一次只織一根緯線,卻能迅速織完一匹布。 【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於死。 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 消文. 譬如待宰的羊,在被牽往屠宰場的路上,每一步都是趨向死亡。 又如湍急的江河,向前奔流不返;也像險崖上傾注而下的瀑布,迅速宣洩,我們的壽命也是如此迅速的消逝殆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在引至死前。 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 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 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

  2. 由這段經文顯示,不論修種功德之法,都需要這兩個必要條件——“心不散亂”和“如理思惟法、義”。. 【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 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毗缽舍那或其隨順 ...

  3. 2020年12月29日 · 今初﹞. 分自他二利兩部分,先說求自利部分。 這又分六部分學習,依次第一一來說明。 第一先講布施,又分四點:第一是講布施波羅蜜的特質;第二是講了解了布施度的特質之後,啟發你去修的方法,方法了解了,然後照著這個方法去修;第三是說布施的時候,還有種種不同;最後是再把它綱要地說明一下。 首先說布施波羅蜜的特質。 【《菩薩地》云:「云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 」謂善捨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 《菩薩地》說:“什麼是佈施的自性? 即菩薩不顧惜自己的身體和所有財物,能夠施捨一切應施之物的無貪俱生之思,以及由此思所引發的能施一切無罪施物的身業和語業。 ”這是說,佈施的自性即是善捨思以及由此意業所發起的身語諸業。

  4. 2021年2月15日 · ①破除退屈之必要 ②破除退屈之理 ③宣說生起怯弱之因. 土一、破除退屈之必要. 所得佛者,謂是永盡一切過失,畢竟圓滿一切功德,我修一德、斷一過失且極艱難,故我豈能獲如是果? 所得之佛果是永斷一切過失、究竟圓滿一切功德的果位,而我要修一種功德、斷一種過失尚且極其艱難,所以我怎麼能獲得這樣的佛果? 若實發起如此退怯,已捨發心,過患極重。 設未實起,亦應從初滅不令起。 如果內心真實生起了這樣的退怯心,那是捨棄了菩提心,過患極其嚴重。 假如沒有真實生起,也應從最初心念生起時就要滅除,而不讓他生起。 理證: 對於修學證一切德、離一切過的佛果,菩薩最初即應遮止怯弱心,因為如果心生怯弱,認為“我如何能修如此廣大的佛果”,則有捨菩提心的極大危險。 土二、破除退屈之理. 破除退屈之理分二:

  5. 《入行論》中精進的修法有三種特點: ① 易理解,即詞句容易理解; ② 便於修,指所說法義容易憶念受持; ③ 最圓滿,即修習的方法最為完善。 本論主要按寂天菩薩的教授宣說引生精進的方便,此外雖也引用了其他論典,但都是作為前者的補充。 此中分四: ① 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② 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③ 依上二緣發勤精進; ④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這四支的次第是決定的,即先修前兩支——捨離障緣、修積順緣,依此而正發精進是第三支,由修精進而身心堪能是第四支。 日常發師開示. 一開始,要先把障礙拿掉,然後積順緣,做到這兩點之後,再根據這個去策發精進,有這樣的精進,就能夠成就我們要的一切事情。 現在依次說明:第一、先捨離障礙,也就是去除違緣。

  6. 我們知道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無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都有他大多不相同的願望,因有了願望而產生了奮鬪精神與力量,以期達到願望,願望就是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志向,俗云「有志事竟成。」古人云:「為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本固方能枝葉,人若不立志則如

  7. 2020年12月16日 · 《寶性論》此頌是說:在眾多的畫師中,有的只擅長畫頭,不善於畫其他部分;有的通曉如何畫手,卻不懂得畫其他。 因此,要集合眾多的畫師才能畫出一幅完整的國王身像,只要缺少其中一位便畫不圓滿。 國王的圓滿身像比喻空性,諸畫師比喻佈施等,如果佈施等方便有所缺少,就如缺頭缺手等的畫像,並非圓滿證空。 卯四、教典中遮破僅承許唯修智慧之理. 又若執謂惟應修空餘不應修,世尊親為敵者而善破斥。 謂若果爾,則菩薩時多劫行施、護尸羅等,悉成壞慧、未解了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