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6月26日 · 王越1991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仅有的34位两院院士之一。 如何把自己的学识和在科技领域深耕半个多世纪的成果,直接转化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优势,这是王越来到北理工后,首先思考的一个问题。 着眼于当时国家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经过反复论证,王越率先申请在学校武器类专业中增设“信息对抗技术”专业。 1998得到教育部批准后,北理工成为国家首批成立该专业的4所院校之一,为中国信息安全专业培养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000,专业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专业建起来了,任务也重起来了。 白手起家,没有团队王老师就自己组团队,没有教材就自己写教材,他还担任着校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从不会有半点松懈。 ”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实验室主任、专业责任教授罗森林回忆说。

  2. 2015年10月14日 ·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前就有可考的文字星象记载。 先民们通过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来确定时间、方向和历法,从而开启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第一页。 天文学是观测的科学: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星宿月亮,昼隐夜明;恒星密布,井然有序;银河伸延,终始不移……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古人勤奋观天,勇于思考与探索,在天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天象记录史料。 天象观测溯源. 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天象观测多应用在农业上,因为从事农艺耕种、繁殖牲畜等,需要人们掌握季节的变化。 通过对动物蛰伏、候鸟迁徙、植物枯荣等的长期观察,人们发现了季节的变化规律;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人们又发现,物候与太阳出没的方位、中午日影长短及恒星的出没变化相关。

  3. 2017年11月27日 · 科学新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之回顾与前瞻. 作者: 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27 17:6:21.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之回顾与前瞻. 在中国,科技史研究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中成为一个学科及一项职业化和建制化的学术事业,其标志是1957元旦中国科学院创设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 60年来,科技史学家肩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使命,认知科技传统,勾勒发展之迹,探求创新规律,为科技事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科技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议题. 早在20世纪前半叶,竺可桢、叶企孙、李俨、钱宝琮、朱文鑫、李乔平、章鸿钊、梁思成、刘仙洲、王振铎、万国鼎、王庸、李涛、钱临照和严敦杰等学者就开始发掘各种史料,追溯中国的科学技术传统。

  4. 2020年12月17日 · 染色质研究者们也在开发一种点阵技术,以超越或者拓展已有的ChIP和ChIP-seq技术,用来检测蛋白质复合物,更准确地鉴定某个蛋白因子结合的具体核苷酸,研究小量的细胞样品,甚至开始在单细胞水平初步探索蛋白质-DNA的相互作用。 所有这些技术都旨在完成ChIP-seq单独无法完成或只能缓慢完成的任务。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目标:找出与DNA相关的分子以及它们的位置。 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Broad研究所表观基因组学项目主任Bradley Bernstein表示:“我们真的不了解基因组中调控功能序列决定基因何时何地表达的基本原理。 ”他补充说,ChIP “在很多方面都有局限性。 因此,人们努力尝试和发明新方法或以新方式改良技术”。 为经典技术赋能.

  5. 2018年9月4日 · 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二氧化碳可以和数十种化合物反应制备成多种共聚物,但由于催化剂的活性较低、选择性还不够高等原因,绝大部分聚合物仅停留在实验室的水平上。 “迄今为止,只有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的共聚物,尤其是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物(PPC),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氧化碳基塑料,具备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还大量利用了二氧化碳(聚合物中二氧化碳的重量含量超过40%)。 ”王献红表示。 据王献红介绍,二氧化碳基塑料在实现二氧化碳再生利用和彰显环保效应上确实“天赋异禀”。 与普通塑料一样,二氧化碳基塑料制品一旦被废弃,可通过回收利用、高温焚烧和填埋等方式处理。

  6. 2020年9月13日 · 海洋所研究员张国良等科研人员在科学考察中于南海首次发现了碳酸盐化岩浆证实碱性玄武岩可以直接由火成碳酸岩演化而来。 这不仅为揭秘深部碳循环打开了一扇窗,还将推动有关深部碳对岩浆活动、地表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研究。 他们关于揭示南海地幔组成本质的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学进展”。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板块俯冲样式随着地幔温度降低发生过重要的转变。 这对大陆地壳的演化、造山作用的过程、地幔的热状态变化以及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等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7. 2018年9月4日 · 科学新闻-那些不可磨灭的印记. 作者: 记者 王佳雯 来源: 发布时间:2018-9-4 11:45:30. 那些不可磨灭的印记. 走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简称长春应化所),研究所内处处散发着低调、内敛的气质。 这个始建于1948的研究所,至今已经走过七十个年头。 七十风雨兼程,七十沧桑巨变,回首来时路,长春应化所在七十的岁月流淌中,沉淀出了属于自己的底蕴与格调,也铸就了属于自己的厚重与辉煌。 只是,回望走过的征程,在历史的洪流中跌宕起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 他们与这块热土每一份成功的收获、每一项突破的取得都息息相关。 这些闪亮的名字,从来都铭记于长春应化所人的心中,也镌刻在长春应化所的历史中。 影响生生不息. 在长春应化所的园区内,苍松翠柏高耸入云。

  1. 相關搜尋

    太保 張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