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5月28日 · 我慌亂窺看著妳. 在眾人衣袂冠蓋之間. 將飛未翔 忽隱忽現. 就像多年以後. 我路過洛川. 流眄荒蕪神祠. 妳恍惚於岩畔.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但我們之間的親愛. 不曾斷了聲息. 回眸的那一眼. 輕啓的那靜默. 悲涼、溫暖而清晰.

    • 義大利與台灣的長照議題
    • 您搭乘的「人口老化超快列車」,正加速前進中
    • 台義相似 1:活得長、生得少
    • 台義相似2:不是不想生,而是沒結婚
    • 台義相似3:家庭萬萬歲
    • 汙名化的安養機構
    • 義大利的「瑪麗亞」:Badanti
    • 老齡照護是誰的責任?老人、子女、政府
    • 外籍看護是長久之策嗎?
    • 代代相養走向社會共同養老

    老年,是我們所有人的未來式。在台灣,也是越來越多人的現在進行式。當新聞不時出現疲憊照顧者、又窮又孤單的下流老人、非法安養院,老後可以依靠誰?我們準備好面對老年的旅程了嗎?過去台灣大多與日、韓等東亞國家做參照,「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歐美研究所柯瓊芳研究員,她發現,義大利和我們有高度相似性,透過既義式又台味的對照,提供老齡照護的省思。

    「2014 年我到義大利做研究,每天會經過一家醫院。醫院門口就像跨國市集,各種國籍的面孔在那裡擺地攤,波蘭、印度、菲律賓、烏克蘭人……」柯瓊芳回憶起數年前的歐洲行。 這些人為何千里迢迢來到這個南歐大國? 「外國同事告訴我,義大利有非常非常多老人,家人無法照顧時,就會雇用外籍看護。這些長輩住院,陪同的外籍看護會抽空外出透氣走動,醫院門口的低價商品地攤也就變成外籍看護的購物中心。」 新冠疫情暴襲時,義大利的醫療系統一度崩潰,部分原因即是:每 4 位義大利人,近乎就有 1 位是銀髮族。在這個超級高齡國家,男性平均壽命 81.2 歲,女性 85.6 歲。 但悲傷的是,長壽未必是樂事,義大利男人出生時的平均健康餘命僅 66.8 歲,代表他們五分之一的人生可能在不健康的日子中度過!比悲傷更悲傷的是,接下...

    柯瓊芳彷彿看見了台灣的未來圖像,她開始投入義大利老人照護的研究。 「台灣有點誤打誤撞,許多外籍配偶實際上是隱形的家庭看護,這讓我們延後面對照護缺口。」她率直地說:「但這幾年,我們也開始擔憂起高齡化議題。歐美是不是也有相同困境呢?我發現義大利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國家。」 我們與義大利這個遙遠的地中海國度,有許多相似的疊影。比如,老人越來越多,新生兒越來越少。 2019 年,台灣搭上的高齡列車一路奔向前,超過 15%為老齡人口 ;但這一年我們的總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只有 1.05%,在「世界人口綜論」的報告中全球排名吊車尾!義大利不遑多讓,2016 年名列歐盟會員國中最不愛生的。

    什麼原因讓人口結構「銀」得發亮?又是為什麼,大家都不生孩子了? 試試從親友隨機街訪,「養孩子多花錢,誰敢生啊。」「兩個恰恰好?一個都苦哈哈了!」不敢生、不願生是我們的日常版解釋。但真的只是這樣嗎? 過去研究數據顯示,少子化並非大家不生第二胎,而是結婚率不斷下降──在台灣,越來越多育齡人口沒有找到合適伴侶,選擇或非自願拒絕婚姻,又哪來的育兒大計!回頭看看義大利,結婚率同樣是歐盟末段班。結婚率低、總生育率低,非婚生育率也遠遠被法國、荷蘭、愛沙尼亞甩在後頭。 從這個角度觀察,義大利與台灣、日本彷彿困在同一條胡同裡,不想生的人或許沒有那麼多,問題在於結婚率不停下滑,但社會不支持非婚生子。 「我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性別平等、生育率、非婚生育率呈現高度相關!」柯瓊芳說明這個有趣的發現。她以「當社會的工作機...

    相似的少子化、婚育文化,義大利人的家庭價值也很台灣味。 根據歐洲價值觀調查,各國對「父母應該竭盡所能照顧子女」大多雙手贊成;不過被問到「無論父母是否盡到責任,子女都應該敬愛父母」、「照顧體弱或生病的父母,是成年子女的責任」,結果天壤之別! 87%的義大利人認為應該奉養爸媽,但是贊成的瑞典、丹麥人卻只有約 25% 。 柯瓊芳分析,北歐國家傾向「接力式奉養」,父母照顧子女,孩子成年了繼續把資源傳遞給下一代。相反的,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南歐國家則接近儒家的孝道文化,重視父母高過孩子,撫養照顧老邁爸媽更是天經地義。 打從中世紀,因為生產制度影響,義大利人即流行以大家族為單位。佃農需要上繳部分收成給地主,單兵作戰拚不過團體戰,地主自然傾向租給大家族,回收更超值。這種歷史傳統影響了南歐的家庭文化。今日...

    過去父母老了,兒女一肩扛起;但如今,生得少、活得長,義大利面臨了台灣很熟悉的煩惱:越來越多人無力照顧長輩。「家庭養老」的功能正遭受挑戰。 過往這些照顧壓力大多由女性承擔,每個家庭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女人,顧小孩、顧老人。隨著婦女就業率提升,加上不斷延後的高齡化壽命、漫長的不健康歲月,「自家的老人自家顧」變成說不出口的苦。 但奇特的是,北歐、西歐普遍的安養機構,在義大利卻不怎麼受歡迎。 義大利無法自理生活的老人大約 150-270 萬,僅僅 28%住進安養院。柯瓊芳解釋,在高度家庭主義的社會中,照顧是子女理所當然的責任,把年邁老父母送入安養院,老一輩台灣人可能痛罵子孫大不孝,傳統義大利人則會用「cold-hearted」眼神殺死你! 安養院被義大利人視為「窮人的救濟機構」,又窮又冷血才把父母「放...

    找看護到家裡幫佣,成為最佳折衷方案。 和台灣相似,居家看護大部分是女性外籍勞工,傳統被稱作 Badanti。不過,台灣外籍看護必須由正式管道申請,義大利則多半是非法雇用,估計至少有 70 萬以上的黑戶。 原因是,義大利政府對外籍勞工有嚴格的權益規定:簽訂正式工作契約,勞雇雙方繳交勞工保險,勞動條件也需符合規定,包括一年保障 13 個月薪水、享有育嬰假、法定特休……。若看護入住家裡,雇主還需要證明自己年薪超過 2 萬歐元(近 70 萬新台幣),每週保證至少雇用勞工 20 小時。 因此,不少家庭喜歡偷偷雇用 Badanti,省下「法定成本」。她們大部分來自羅馬尼亞、波蘭、烏克蘭等平均薪資較低的歐洲國家,有些則遠從同樣為天主教信仰的菲律賓而來;年齡多為 40-50 歲中高年女性,為了貼補家用,跨境...

    雇用看護成為現代家庭的喘息之道,但當經濟結構、性別分工、社會環境都已大不同,養兒不一定能防老,還得祈禱別被啃老!許多人不免也想問:政府的安全網在哪裡? 在義大利,要尋覓品質佳的照護機構,不是價格昂貴,就是得苦苦排隊。公設安養中心大不足,讓安養院與大家的距離更加遙遠。 柯瓊芳提到,荷蘭照護設施非常普遍,分散在社區中,住在養老院的長輩依然在地生活。就算子女不能時時探望,鄰人、朋友也能常常來往。但義大利安養院不夠普及,距離遠、舟車勞頓,原本的社交網絡被切斷,自然更排斥老年移居。 社會安全網不足、國家不積極設置長照機構,顯示了政府的角色被邊緣化。 過去就有研究,在荷蘭、瑞典、丹麥等國,大眾普遍認為政府有責任提供老齡照護,年紀大了,會優先選擇入住安養機構或接受政府居家照護。相反的,南歐有超過三分之一受...

    但人口老化的指針答答答快轉,單靠家庭、看護真的能撐起養老一片天?這些困擾顯然很有既視感,讓我們把鏡頭轉回台灣。 2017 年調查,54%台灣老人認為和配偶、子孫共居是最佳選擇,比起 2013 年的 65%減少,但仍超過半數。柯瓊芳觀察,家庭照護仍被視為主軸,但隨著社會文化改變,公共照護機構、日托中心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她直言,外籍看護除了是折衷選擇,也應該是過渡方案。 「不論台灣或義大利,我們身在家庭主義、資本生活的兩面夾擊,當公共照護資源還沒完全建立起來,多數人只能暫時從 family model of care(家庭照顧模式),轉向 migrant in the family model of care(外籍看護在家照顧模式)。」 維持在家老化,但照顧者從兒女轉換成外籍勞工。而台灣其實...

    法國哲學家西蒙波娃說:「一個社會怎麼對待老人,揭示出這個社會的原則和目的。」 看看義大利,回頭思考台灣。外國路線未必能複製,但相似的困境與嘗試仍可提供反思。好比在義大利,天主教教會除了改設養老與日托空間,也會提供社區送餐服務。未來,台灣宗教組織、衛生所、偏鄉學校、便利超商,或許也能加入公共照護行列,打造「街角日托」。 除了照護制度,柯瓊芳強調正視老邁和死亡議題、創造友善老齡文化,也是台灣的課題。比如,提供多元銀髮節目或有聲書,傳遞運動、營養、用藥、反詐騙常識;鼓勵青銀共居和交流;推動老人再教育。當我們提供更多文化資源,高齡的人們才不會在急速前行的旅途中被丟下。 「現代家庭的樣貌已經改變,走向我們與政府,而非我們各自與家庭的關係。例如幼兒公托、教育,都需要國家共同承擔責任。」柯瓊芳語帶關切地說...

  2. 2021年7月6日 · 由勞勃狄尼洛、安海瑟薇主演的《高年級實習生》最近剛在 Netflix 上架,這部療癒而溫暖的喜劇,在多年後、有更多人生歷練後再看一次,更能深刻體會電影裡的人生哲學。 如同電影宣傳海報上所說的:”Experience never gets old.” 擁有多年工作經驗的高年級實習生班・惠塔克,用他過去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幫助新創公司About The Fit的創辦人兼CEO茱兒・奧斯汀度過人生中的許多難關。 VidaOrange為你整理了《高年級實習生》中,由勞勃狄尼洛飾演的班傳達的 4個「老派智慧」,也許,你可以從這位高年級實習生的職場哲學當中,憶起這些年自己在工作時所秉持的信念。 圖片來源:《高年級實習生》劇照. 老派智慧1:關鍵,是主動出擊. 「我知道我的生命出現空缺,而我必須填補它。

    • 諾亞·埃莫里奇1
    • 諾亞·埃莫里奇2
    • 諾亞·埃莫里奇3
    • 諾亞·埃莫里奇4
    • 諾亞·埃莫里奇5
  3. 2018年6月22日 · 即便不被大會列為正式的國家館,台灣館開幕晚會時,還是來了不少國際建築界的大咖。. 81歲的澳洲前普立茲克獎得主、現任普立茲克獎評審團主席莫柯特(Glenn Murcutt),81歲的芬蘭前普立茲克獎得主暨台灣館策展顧問帕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72歲的 ...

    • 諾亞·埃莫里奇1
    • 諾亞·埃莫里奇2
    • 諾亞·埃莫里奇3
    • 諾亞·埃莫里奇4
    • 諾亞·埃莫里奇5
  4. 2017年3月27日 · 根據一個1880年代訪問達荷美王國的法國代表團記錄,他們看到一位大約16歲左右的女孩在訓練過程中很輕鬆地砍下囚犯的頭顱,並吞下劍上沾染的鮮血,同時她的同胞們則在一旁興奮地尖叫著。 另外,戰士們會收集所砍殺的人的頭骨來裝飾王宮,或是將敵人的頭顱帶回家表示戰功。 英國探險家伯頓(Richard Burton)訝異於她們的戰鬥能力及訓練,並形容她們為黑斯巴達(Black Sparta)。 對於達荷美女性,這是一份光榮的職位. 縱使訓練過程相當嚴酷,但這對於當時多數婦女而言是一種榮譽。

  5. 2021年11月8日 · 捷克 20 世紀的新藝術巨擘阿豐斯・慕夏,作品幾乎是捷克最具代表性的國寶收藏,台灣也將在 2021 年 12 月可以看到慕夏的真跡。 由慕夏基金會所策劃的《Timeless Mucha – Mucha to Manga:The Magic of Line》特展,包含大量的慕夏真跡畫作,以及影響慕夏創作的收藏品、早期手稿一次展出,展區也將呈現受到「慕夏風格」影響的各國藝術家們的作品。 讓我們一同期待年底展覽,一起沐浴在慕夏的唯美畫作中吧。 【永恆慕夏——線條的魔術 特展】 圖片來源: 聯合數位文創.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 1 展廳 (100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展覽日期:2021.12.18 (六)~ 2022.4.5(二)

  6. 2021年12月15日 · 由金凱瑞與凱特溫斯蕾主演的電影《王牌冤家》(無痛失戀)正是在描述這樣的故事。 Joel 在一次失戀後遇見了 Clementine,兩人性格迥異但卻一拍即合,很快就成為了情侶。 然而交往之後,兩人發生了很大的爭執,感情瀕臨決裂,某日 Joel 找到了 Clementine 並試途挽回,但對方卻認不得自己了,就像個陌生人一樣,原來 Clementine 透過「忘情診所」的先進醫療服務完全洗去了關於 Joel 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