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2月21日 · 2016-12-21. 分享本文.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晶圓代工是台灣科技產業的重要命脈,其中,台積電、聯電又並稱晶圓雙雄。 然而,近幾年來聯電卻越來越追不上台積電腳程,讓台積電穩坐全球第一大的晶圓代工廠寶座。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昔日雙雄之一的聯電落後台積電至此? (責任編輯:黃筱雯) 今年十月, 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董事長忠謀談及 Intel跨足晶圓代工領域 ,談及Intel此舉是把腳伸到池裡試水溫,並道: 「相信英特爾會發現,水是很冰冷的。 」 全球晶圓代工在2015年的產值高達488.91億美元,更 是台灣科技業與金融業維生的命脈。 Intel和台積電之對決將孰贏孰敗? 更別提一旁虎視眈眈地三星,這場戰爭在多年以前早已悄悄開打。 今天就讓我們來談談各家巨頭的愛恨糾葛。

    • 台灣積體電路發展幕後功臣:工研院
    • 李國鼎預見先機:台灣必須發展電子資訊
    • 竹科的誕生讓台灣轉型以「科技導向」發展布局
    • 民營企業進軍、海歸派創業,竹科成台灣技術重鎮
    • 竹科「晶圓代工」模式啟動,產業影響力大增
    • 產業易受大環境變動影響,鼓勵台廠自主研發核心技術
    • 你可能會有興趣

    台灣的積體電路從 20 世紀 70 年代的封裝環節起步,發展於 20 世紀 80 年代末的晶圓代工廠,逐漸成為全球積體電路產業的重要力量。台灣的積體電路發展,與其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的非營利性質的工業研究院鋪墊密切相關。 在此之前的 1966 年,台灣在高雄市前鎮區設立了高雄出口加工區,這是當時台灣的第一個出口加工區,美國通用儀器在此設廠裝配電晶體,成為發展的起點。此後,鑒於當時台灣低廉的人工成本(不及當時先進國家的 10%),美國的德州儀器和艾德蒙、荷蘭的飛利浦、日本的日立和三菱均在台灣設立了工廠,由此拉開了技術轉移帶動電子產業代工的序幕。 在 1969 年參觀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後,台灣從韓國聘請美國韓裔研究人員回國創業的經驗中獲得啟發,於 1973 年將當時幾家石化類研究所整合成...

    在台灣的積體電路發展中,被譽為經濟奇跡的重要推手李國鼎,是業界公認的標誌性人物。李國鼎 1910 年出生於南京,1926 年進入東南大學學習物理學,後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1937 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輟學回國。20 世紀 60 年代至 70 年代,李國鼎當經濟部長,草擬過投資獎勵條例,推動過出口加工區,並力推建立新竹開發區。 經過 20 世紀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進口替代、出口替代後,台灣的小商品、小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鋼鐵、造船、石油化工等重化工業也已經有了很大的起色。然而,隨著土地和勞動力價格的快速上漲,不少人意識到低工資、低成本的模式無法延續,需要產業轉型。 「應集中力量發展微型電腦及其週邊設備和中文電腦軟體」,這是李國鼎當時的判斷。1976 年開始,李國鼎支援多...

    與李國鼎一起推動的,還有孫運璿。孫運璿曾於 1973 年推動工研院的成立,後來又推動了美國無線電公司向台灣的積體電路技術轉移,與李國鼎共同促進了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區的成立。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於 1976 年便開始籌建,1980 年底正式成立,主要位於新竹市東區與新竹縣寶山鄉,與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南部科學工業園區構成台灣的「西部科技走廊」。在籌建期內,全球範圍的金融危機、糧食危機與石油危機使台灣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經濟大受衝擊,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在調整過程中,台灣遵循「二高二低二大」(技術密集度高、附加價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低,關聯度大、市場潛力大)的原則,選擇機械工業和資訊產業作為重點工業,並將科技園區作為落實重點工業的發展措施之一,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區則成為從「出口導向」向「科技導向」轉...

    初期,台灣投入大量資源開展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並設立了《科技園區設置條例》《科學工業園區區外匯管理辦法》《科學工業園區區貿易管理辦法》等配套的政策,建立了專業的園區管理機構,引進海歸人才創業。 1979年,工研院電子中心升級成為電子工業研究所,開始了籌建商業公司的步伐。不過,在籌建聯華電子公司的過程中,其所邀請的聲寶、大同、東元、裕隆等民營企業並不積極。1980年,聯華電子成立後,進駐新成立的新竹科學園區,從美國引進 4 英寸晶圓生產線,此後幾年內聯華電子的專案進展順利,而工研院也將新開發的 3.5 微米 CMOS 製造工藝轉讓給聯華電子。 在聯華電子的帶動下,一批民營企業進軍電子產業,同時也有一批海外留學人員回歸創業──例如曾在仙童半導體工作過的陳正宇,在將 16 KB/64 KBSRAM...

    張忠謀出任工研院院長後,針對當時台灣缺少晶圓工廠的困境,推動了晶圓代工廠的發展。從 1987 年全球首家專業晶圓代工廠台積電發展開始,一批中小企業走上了專業代工的道路。1995 年,垂直一體化製造商(IDM)聯電公司也進行轉型,進軍專業的晶圓代工,以晶圓代工為支柱的垂直分工產業鏈不斷發展。 在台灣積體電路企業展露鋒芒的進程中,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簡稱新竹園區)逐步形成了覆蓋晶片設計、光罩制板、晶片製作、封裝、測試等環節在內的產業集群,例如在設計環節衍生了茂矽、矽統、威盛等企業。 在張忠謀出任工研院院長的同時,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基建工程基本完成,但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仍然是以大學科技園為主,品牌影響力有限,企業入駐數量增長緩慢。 在接下來的 5 年,園區實施「科技生根、市場拓展」戰略,在全面規劃的...

    1994 年,為落實次微米計畫的研發成果,由台積電占 30 %股份,華新麗華、矽統、遠東紡織等 13 家公司參股的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在新竹園區組建,並建設了台灣第一座 8 英寸晶圓廠。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的主要產品為動態儲存裝置晶片,但是在激烈的競爭面前多年虧損,被迫退出產業競爭,最後在台積電主導下轉型成為晶圓代工廠。 同樣在 1994 年,精英(力捷)電腦的董事長黃崇仁在獲得日本三菱電機的技術授權後,在新竹園區成立了力晶半導體。不過,力晶技術儲備有限,再加上資金鏈未能跟上,出現了嚴重虧損。後來,世界先進向力晶注資,成為力晶的最大股東,而力晶也自此向晶圓代工轉型。 21 世紀以來,園區的土地、水電、勞動力成本、環保、效能等各方面已經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因而新竹園區開始了從製造為主向研...

  2. 2015年10月1日 · 1.合法的診所: 通常在診所櫃檯後方,都會掛出院長的醫師證書,以及院內醫師們的醫師證書,當然也會掛出許多醫美相關認證的證書(而這樣的認證證書,到底有多少公信力呢? 我將於文後再來解釋說明)。 同時在衛福部的網站上,透過首頁下方「醫事機構查詢及醫事人員查詢」( https://ma.mohw.gov.tw/masearch/ ),可以找到相關的資訊─由哪位醫師掛牌,掛牌的醫師是哪一科的? 這些相關資訊,其實在網路上都非常清楚喔。 2.合格的醫師: 如果跟你溝通的醫師、諮詢師,都用英文名字代替,或是用Dr. 代替。 甚至,當你詢問諮詢師時,他們不願意提供醫師的全名給你做參考,請小心! 就很有可能不是正式的醫師。

  3. 2020年9月29日 · 這一天來得有些突然! 二 一七年十月二日下午兩點台積電發出新聞稿董事長張忠謀將在二 一八年六月正式退休。 「過去三十幾年,創辦、奉獻台積電,是我個人非常愉快的時期。 現在我要把餘年保留給自己和家庭。 」兩個小時後張忠謀攜手劉德音魏哲家兩位接班人現身新竹總部輕鬆露面暢談心境。 從來不打沒有準備的仗! 過去三十年如此,就連突如其來的解甲聲明,都是老帥縝密且細膩的安排。 回頭看張忠謀宣布退休前的一個月。 九月十二日,張忠謀親自出席南京廠設備進廠典禮,把台積電進度較慢的中國市場,布局妥當;九月二十九日,親自拜訪國發會主委後,宣布全球第一個三奈米新廠,將落腳在台南科學園區,代表台積電技術領先全球及深耕台灣的決心。 十月二日,宣布裸退,扶正一手培植的兩位接班人。

  4. 2021年5月7日 · 來自台灣的量科技,其王牌產品:球型馬達,這項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秘密武器,可望省下微型衛星 20% 的重量與體積, 被認為有望改變現在的太空產業結構。 今年 6 月,量科技的球型馬達控制系統,就要和 SpaceX 的合作夥伴、波蘭衛星商 SatRevolution 一同搭著 SpaceX 發射火箭,上太空驗證。 球型馬達:4 名高中生從「科展題目」發想的創業點子. 「球型馬達」的點子雛型,是量科技平均年齡不到 21 歲的 4 位創辦人,在看到球型輪胎的概念影片後,開始投入研發球型馬達, 之後透過教育部的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進入到成大謝旻甫教授的實驗室學習、做研究,「量科技」就在這四名年輕人的工程精神下,慢慢孵育而成。

  5. 2017年1月25日 · 比較有名的例子是1975年時,台灣的半導體之父—潘文淵說服RCA以350萬美金的價格將技術移轉工研院,並培訓出電路設計、光罩製作、晶圓製作、封裝測試、應用與生產管理等330位人才。 這筆技轉合約原本保證的良率只設定在17%,沒想到後來成立的晶圓示範工廠良率居然高達70%,可見臺灣當時驚人的學習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科現在很多的老闆、高管都是從政府的這個計畫下出身的。 幾年後,不論是明學還是暗學,學好本領的台灣創業家開始出來創業,譬如台達電的線圈類零件、光寶的發光二極體等等,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成品類的組裝廠,像是聯美電子、三愛電子、邏輯電子等等。 同時,政府也開始將手中持有的技術移轉民間。

  6. 2021年11月22日 · 2021-11-22. 分享本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中國已經找到彎道超車的新撇步了嗎? (責任編輯:鄒昀倢) 半導體摩爾定律面臨物理極限,能讓晶片再微縮、運算效能再提升的小晶片(Chiplet)和先進封裝技術,已成為全球半導體晶片設計、製造、封測大廠積極強攻的兵家必爭之地。 專家指出, 中國半導體產業也有意透過布局先進封裝「繞道超車」 ,在高階晶片微縮技術應用搶占橋頭堡,同時扶持先進封裝關鍵材料和設備等,欲擺脫美國對中國半導體先進製程「卡脖子」的阻礙。 小晶片技術,決定接下來半導體發展局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