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消化性潰瘍的成因. 消化性潰瘍的形成,是由於胃酸及由胃和十二指腸內壁製造的保護性黏液失衡所致。. 普遍引起這現象的原因包括:. 幽門螺旋菌感染-大約90%的十二指腸潰瘍及約70-75%的胃潰瘍跟幽門螺旋菌感染有關。. 服用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炎藥物、亞司匹 ...

  2. 男士健康計劃簡介. 今日香港男性,事事力求上進,爭取好成績,因此往往忽視自己最重要的本錢-身體健康。 其實,香港男士的普遍健康狀況還可有更理想的表現,而當中的要訣十分簡單,只要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戒掉有損健康的壞習慣、積極與家人朋友溝通、多些注意自己的健康情況及有需要時盡早尋求醫療協助,這樣每位男士都可擁有強健的體魄,做任何事都會事半功倍。 衞生署男士健康計劃為公眾提供保健的資訊,加強市民對男士健康的意識,從而改善自己的生活模式,促進身體健康。 本計劃會透過網站、巡迴展覽、單張及小冊子等,務求將男士健康訊息帶給每位市民。 男士健康網站的目標,是希望透過互聯網喚起眾男士關注自己的健康,以及在網上建立男性健康的資源中心,將健康訊息廣傳。 除本網站外,你亦可透過以下渠道獲得更多資訊:

  3. 中風是導致本港市民發病和死亡的主因之一。政府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發現, 經西醫診斷患有中風的人數由二零零九年 至二零一零年度的 37 800 人上升至二零一八年 至二零一九年度的 57 500. 人,升幅達52%10, 11。 在二零二零年,中風是本港第四大常見 死因,有. 3 164. 宗登記死亡個案,按每十萬名人 口 計 的 粗 死 亡 率 則 為 42.312。 更重要的是,中風的風險因素在本港人口 . 在 50 歲及以上人士中,中風是導致患病、 殘 障 和 早 逝 的 第 二 大 原 因。 中 風 的 風 險 因 素. 有些風險因素會令中風的機會增加。 這些 風險因素大多可以預防及改變,只有部分 例外(例如年齡增長以致.

  4. 616萬宗中風死亡 . 3 124宗因腦血管病 . 導致的登記死亡個案。二零一四至二零一五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的結果顯示, . 有1.4%(男性有 1.7%;女性有 1.1%)的 15 歲及以上陸上非住院人士自述曾被西醫 . 診 斷 患 有 中 風。 ※ 於二零一八年五月,香港特區政府推出《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 . 行動計劃》(《策略及行動計劃》),公布一籃子承諾行動。 就須在二零二五年或 . 之前實現的 9項非傳染病目標,所有目標均與防控中風有關,包括目標八:透過 . 藥 物 治 療 及 輔 導 服 務 來 預 防 中 風(和 心 臟 病)。 ※ 大多數的中風病例是可以透過健康生活模式來預防的。 要降低中風風險,公眾.

  5. 4 天前 · 2024年5月31日. 按此瀏覽猩紅熱專題網頁. 病原體. 猩紅熱是由甲類鏈球菌引致的細菌感染主要影響兒童。 病徵. 早期徵狀包括喉嚨痛、發燒、頭痛、噁心和嘔吐。 舌頭表面或會出現草莓般(呈紅色和凹凸)的外觀。 一般在發病首天或翌日,頸部、腋下和腹股溝處會出現砂紙般粗糙的紅疹,其後紅疹會蔓延至全身。 紅疹多在大約一星期消退,繼而指尖、腳趾和腹股溝的皮膚會脫皮。 猩紅熱有機會引致併發症如中耳炎、咽喉膿腫、肺炎、腦膜炎、骨或關節毛病,亦可對腎臟、肝臟和心臟造成損害,和引致較罕見的中毒性休克綜合症。 傳播途徑. 鏈球菌可存活於患者的口腔、咽喉和鼻子,可透過飛沫或直接與受感染的呼吸道分泌物接觸而傳播。 潛伏期介乎 1 至 7 天,通常為 2 至 5 天。 治理方法. 抗生素能有效治療猩紅熱。

  6. 2022年8月10日 · 2022年8月10日. 病原體. 瘧疾是一種可致命的嚴重疾病,由瘧原蟲屬的寄生蟲引致,包括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卵狀瘧原蟲、間日瘧原蟲及諾氏瘧原蟲。 這種疾病常見於氣候溫暖的地區,如非洲、東南亞及南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病徵. 患者通常有發燒、發冷、頭痛、肌肉疼痛和無力、咳嗽、嘔吐、腹瀉及肚痛等症狀。 併發症包括貧血、痙攣、血液循環系統衰竭、器官衰竭(如腎臟衰竭)及昏迷。 如未能及早醫治,可引致死亡。 傳播途徑. 瘧疾是由受感染的雌性瘧蚊(又稱按蚊)傳播的疾病。 雌性瘧蚊叮咬了瘧疾患者後,蚊子會受到感染,並在叮咬另一人時把瘧疾傳播開去。 瘧疾並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卻可透過輸入受污染的血液或血液製成品、器官移植或共用刺針或針筒傳播。 瘧疾亦可於懷孕或生產時由母親傳染胎兒或初生嬰兒。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