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25日 · 第三身代詞. 指稱附近事物的用法,再發展為指代任何人、事、物的第三身代詞 (3rd person pronoun),等於白話的「他」、「她」、「牠」或「它」。 今天白話的代詞仿效西歐語言,區分男女性別,以及人稱或非人稱,古人沒有這麼麻煩,文言最常見第三身代詞是一個之字,早期白話則一個「他」字,指代男女、生物死物,乃至單數或眾數。 如: (圖d) 合音字:諸. 中文有一個有趣現象:合音字,就像兩個人合體,變成一個超級英雄,兩個字合體,變成一個字,一個單字的功能等於兩個字。 文言中,之字和「於」字合體便變成「諸」字,如: (圖e)

  2. 2022年4月1日 · 閱讀篇章:論說諾言——黃國彬〈說誓〉. 【明報專訊】〈說誓〉藉諷刺人們輕易發誓,許下豪言壯語,卻隨即「轉軑」,忘卻諾言。. 文中的詞彙、論據、表達手法、乃至立意,均值得借鏡。. //有關誠信的詞彙、事例與名言/. 〈說誓〉用詞精練,運用了不少與 ...

  3. 2022年4月1日 · 閱讀篇章:論說諾言——黃國彬〈說誓〉. 【明報專訊】〈說誓〉藉諷刺人們輕易發誓,許下豪言壯語,卻隨即「轉軑」,忘卻諾言。. 文中的詞彙、論據、表達手法、乃至立意,均值得借鏡。. //有關誠信的詞彙、事例與名言/. 〈說誓〉用詞精練,運用了不少與 ...

  4. 2020年12月15日 · 文言遷移:仁、禮、孝、學——〈論仁‧論孝‧論君子〉的概念結構. 【明報專訊】孔子去世後,學生整理上課筆記,編輯成《論語》,共20章,記載了492則孔子的說話與故事。. 「論」有編撰的意思,「語」指孔子的說話。. 〈論仁‧論孝‧論君子〉從《論語 ...

  5. 2021年6月1日 · 文言遷移:知之為知之(下)——助詞. 【明報專訊】之字代詞的指稱性質進一步發展,虛化為助詞,又稱結構助詞,是之字最常見的用法,作用不難理解。. 我們說過,句子就像一個舞台,台上有第一主角、動作、第二主角、結果、配角、氣氛等,導演 ...

  6. 2022年9月13日 · 實字. 表達具體意義,如名詞、動詞、形容詞之類. 每一篇文言文章各有不同題材,這些題材體現在文章所用的實字上。 十六篇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多對話,不少涉先秦諸侯國,因此常見實字如:曰、王、秦、趙;〈試筆說〉題材與十六篇不同,借毛筆以感嘆國家用人之道,出現最多的實字是:用、任、嘆、筆,理固宜然。 平日積累實字知識,可考慮以下5個策略: 1. 鞏固:摸透十六篇的實字了麼? 〈試筆說〉全文約有130個實字,其中約100個早已見於十六篇之中,把握好十六篇中每一個實字,是必要基礎。 例如〈試筆說〉第一句「吾居乎鄉」,別錯解「鄉」為「鄉村」或「家鄉」。 十六篇〈逍遙遊〉有「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一句,古代鄉泛指人們居住的地區,「何鄉」等於問別人住在「哪一區」的意思。 (圖四)

  7. 2022年11月29日 · 【明報專訊】 文言語言. 〈吾廬記〉共564字次,去其重複得278字,72字未見於十六篇,超過25%,不淺易。 文言字詞和句式題目,考核「方、之、益、讓、咸」及「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從」,須注意者有二。 1. 「讓」不見於十六篇,考核的「責備」義項,除非學生曾經接觸,否則,早有研究指出 (參Isabel Beck著述),僅憑上下文理解,是不可能準確推敲到未學習過的詞義。 據報告,當年僅有3%考生答對,是全卷最低分一題,無可厚非,不是考生不能在上下文推敲詞義之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