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8日 · 過去 10 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討論「數據治理」,這是因為在商業模式日益複雜與數據工具日新月異之下,企業需加要一個能幫助他們在應用數據時,有效控管與降低風險的方法。 包括不違反政府法規與政策,能保護使用者的隱私。 這是企業現在做「數據治理」的重要性與新挑戰。 (管其毅) 「台灣資料科學社群」與 ALPHA Camp 合作,推動台灣資料科學人才發展.

  2. ALPHA Camp 這次的投資是由知名社企創投【活水影響力投資】領投,除了行政院國發基金與 Hive Ventures 跟投之外,更吸引到背後有「矽谷創業之神」之稱的陳五福的【矽谷天使投資】,與瀛睿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簡榮律師等知名天使參與,看中的正是其團隊的專業能力與願景。 深耕數位人才培育的教育新創 ALPHA Camp,宣布完成第一輪外部投資。 計劃打造學習數據平台,為台灣人才升級。

  3. 2024年4月26日 · 發佈日期: 2024 年 4 月 26 日 作者: 昱嘉. 內容目錄. 初階工程師:與 AI 共學. 不要停留在「複製貼上」 與 AI 討論:這是最好的寫法嗎? AI 的表現反映使用者的能力. 資深工程師:專注力重新分配. 獨立開發者:成為全能個體. AI 並非取代,而是增強. 延伸閱讀. 快速掌握 LLM 應用全局觀. 如果你是軟體工程師,相信應該使用過 GitHub Copilot 等 AI 輔助開發工具,或是要求 ChatGPT 生成過程式碼。 許多目標明確、不需要複雜思考的的程式碼,很適合交給 AI 生成,不僅省時也省下精力。 由於我是 iOS 與前端工程師,近期很常要 AI 生成「動畫」——動畫的程式碼簡單、目標也明確,但是參數很多,每次都要重新查一次。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4年3月7日 · Watch on. 隨著我在文件上輸入、修改,底下會出現一排依照相似度排序的推薦筆記。 而由於我的筆記包含廣泛的領域,當我輸入的是「行銷規劃」,底下只會出現關於行銷的筆記;當切換到「樂理」,則只會推薦音樂相關的筆記。 本文會先簡單介紹 RAG 的原理與優勢,接著分享我的實作經驗(相關的教學文章連結我整理在文末),並討論 RAG 應用產品化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 在文章最後,則會進一步探討:當 LLM 具備長文本理解能力,可以讓我們把資料全部塞進 prompt 裡,此時還需要 RAG 嗎? RAG 是什麼? RAG 解決了大型語言模型(LLM)實際應用時的兩大侷限:幻想(hallucination)與資料時限。

    • 是否解決了真正的問題?思考 AI 應用產品化時,最核心的議題便是「這解決了什麼問題?」舉例而言,「AI 摘要」或「和文件對話」是最早出現的服務。如果想打造這類型應用,必須先思考自己解決了什麼問題:是讓「還沒有讀過文章的人,快速理解並掌握文章」,還是「已經讀過文章的人,不必自己整理筆記」?
    • AI 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嗎?由於 AI 能力廣泛且強大,我們很容易陷入「拿著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的思維。回到上一節的例子,許多產品提供 AI 摘要——然而如果單純只下直覺的 prompt,現行的 LLM 並不擅長摘要。
    • 結果不合預期怎麼辦?AI 模型在生成內容時,結果並非百分之百可控的。即使盡可能讓回應穩定,仍然需要事先設想,當生成內容超出控制,產品應該如何自我調整。
    • 如何管理 Prompt?Prompt 是與 AI 模型溝通的主要界面,會經過多次微調與迭代。製作 AI 應用時,管理 prompt 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6. 2023年10月11日 · ALPHA Camp 在五月 AMA 直播活動中特別邀請到 DINNGO 執行長朱軒廷,帶著團隊中的營運長 PM、設計師、及工程師,就數位產品開發上的不同階段中遠距工作會遇到的種種問題,提供第一手寶貴經驗分享! DINNGO 介紹. DINNGO 於 2014 年成立,透過區塊鍊技術打造數位金融服務。 CEO 朱軒廷擁有多年美國金融系統開發經驗。 公司總部在台灣,美國舊金山設有辦公室,因此團隊早期就建立了遠距協作習慣。 以下為直播活動精華摘要: 遠距團隊如何在不同產品開發階段遠端協作. 常見的產品開發流程如下圖,可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從產品需求開始,接著是 PM、Designer 進行研究設計,最後由工程師開發測試產品。 完成一趟產品開發流程稱為一個週期,接著團隊會不斷重複這個週期。

  7. Toggle. 狀況一:從軟體開發跨足行銷領域,背後是屢次救火. 多重身分:同時擔任工程師、行銷與設計. 身兼多職救火,不是長久之計. 狀況二:從單兵作戰到領導管理,經歷創傷與自省. 管理撞牆:部屬無預警離職的 PTSD. 察覺問題:無法放手+降低品質標準. 學習一:「降低品質標準」是「目標溝通不清」的結果. 學習二:注意無意間流露的情緒. 學習三:定時一對一會議,建立深固的信任感. 團隊成長無法一蹴可及,而是長遠的過程. 從軟體工程師轉職為行銷主管,這段不太尋常的職涯軌跡裡,我經歷了轉換領域與身份的衝擊。 以下便是我從挑戰與創傷中,獲得的三項學習體會:1. 如何不降低標準 2. 注意無意間流露的情緒 3. 定時一對一。 希望能為剛升任主管、在管理上遇到挫折的讀者們提供可能的思考點。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