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30日 · Perkins在華爾街底層掙扎時,他的朋友卻依然辭職借貸環遊世界——這成了朋友一生的財富。 而當Perkins數年後想要效仿時,卻發現太多現實因素使得他再也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健康、時間、金錢是獲得人生幸福感的三大要素。 步入暮年,即便金錢數字依然在增長,但健康與時間不再,即便是有錢,某些體驗卻再也買不到了。 多少富豪在暮年一擲千金只為了晚幾天拔管——但這樣真的值得嗎? 未清零的財產,都是你浪費的生命活力. 有人會說,那為什麼一定要清零財產,才算是好好享受到人生? 「一寸光陰一寸金」,這是很樸素的道理。 現代社會工作的本質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用時間換取金錢,但Perkins則更加直接,他表示,工作就是在用生命活力交換金錢。

  2. Allocca專門幫助年輕專業人士整理財務狀況,她指出,20出頭的大學畢業生初投職場,正處於「仍在思考如何管理薪水的奇怪時期」,理財經驗欠豐富,容易犯錯,好像濫用信用卡或因「生活方式通脹」而陷入債務等。 Allocca從經驗出發,分享以下職場新人 五個常見的金錢錯誤 ,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債務,或失去累積財富的機會。 1. 沉迷於提升生活水平. 2. 不使用高息儲蓄帳戶. 3. 不記錄開支. 4. 信用卡只支付最低還款額. 5. 不投資. 職場新人最易誤中的理財陷阱(一):沒咁大個頭,卻戴大頂帽. 生活方式通脹(Lifestyle creep)所指的是隨着收入增加,可以自由支配的開支亦更多,生活水平或生活方式趨於提高的現象。

  3. 2023年4月25日 · 1. 在子女年輕時就把財產給予他們. 如果有子女,「零遺產計劃」中應該考慮幾多歲把財產分給他們,及分配多少,並且確保在子女們最需要的時間給予他們。 當自己年齡漸長,子女也會變老,例如自己80多歲時,子女已經50歲或60歲,可能已經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刻,他們自己也可能已經累積到一定財產,這個時候再給予他們一大筆遺產,意義沒有那麼大。 根據書中引述聯邦儲備委員會調查發現,任何收入人群,將財產傳承給下一代人大多數會選擇在繼承人60歲左右。 事實上,一個人從贈予禮物中獲得快樂最多的是在30歲左右,隨著年齡增長,將金錢轉化為愉快體驗的能力會減弱,這也是所謂的「金錢效用」。 書中提到,將錢贈予子女最佳的時間是在他們25歲至35歲之間,太遲無法產生大影響,太早容易浪費錢。

  4. 2024年4月26日 · 2%保費折扣優惠. 於2024年4月29日至12月31日推廣期內,合資格客戶成功投保香港年金計劃,可享高達2%的保費折扣。 合資格客戶包括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成員或職業退休計劃成員,以及AMIGOS By HKMC會員 。 但讀者宜注意,此保費折扣優惠不得與香港年金公司的其他推廣優惠或保費折扣一併使用。 甚麼是香港年金? 有別於市場上私人公司推出的年金計劃,「香港年金計劃」由政府推出,香港年金公司屬按證公司旗下,而按證公司是由政府通過外匯基金全資擁有。 甚麼人可申請香港年金計劃? 60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便可申請。 保費金額是多少? 如何繳付? 保費金額由5萬港元至500萬港元,屬整付保費。 保障年期及年金入息期有多長? 可終身派發年金,身故賠償可選擇一筆過收取,或每月收取直至保證期結束。

  5. 2023年10月28日 · 現年53歲的前稅務律師Alex Trias成功在41歲那年退休,目前與同樣提早退休的前護士妻子Noki以及女兒Evie居於葡萄牙里斯本,靠投資組合的股息來維持生活。 他辭職前的年薪達六位數美元,也一如大多數FIRE族般節儉,包括從折扣店購買衣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並將家居用品數量保守在最低限度,以保持較低的生活成本。 但對於自己20多歲時所做的一些事情,Trias仍感遺憾,認為要是沒有犯以下三個理財錯誤,他在財富自由的道路上會走得更順。 錯誤1:處處刻意追求「與眾不同」 特立獨行、標奇立異不代表有用,更不保證成功。

  6. 2024年2月16日 · 方向1. 報讀專科. 如護士, 職業治療師, XX師 等. 已經報名試過4年, 面試都沒有被取錄. (本人已經死心, 但太太還是很想我跟做同類工作) 方向2. 發展代購模式的副業. 想利用國內人士 (認識一些國內的朋友, 但交情不深) 強大的購買能力去搞一些代購或代理工作. 但夫婦二人都是清淡的人, 用的是性價比高的物品, 而且很慳家沒潮流感覺. 只停留於空想和討論階段, 事情在半年內不了了之了. 方向3a. 報讀電腦課程. 編寫遊戲, 利用遊戲內的廣告賺錢(讀書, 投資2年, 約250K) 方向3b.

  7. 2021年3月1日 · 理財資訊. 發布時間: 2021/03/01 18:10. 分享: 自從疫情以來,網上化的進程愈走愈快。 疫情嚴峻下,人人留家抗疫,在家中無無聊聊,上網看YouTube打發時間亦相對以往大大增加。 同時,因為疫情下,很多香港人亦開始自覺打份工並不足夠,更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所以開始學習投資理財,而YouTube上亦有很多有心人在網上分享投資心得,當中不泛背景大有來頭的,例如來自ibank、本身是工程師,又或畢業即加入炒股行列等等的代表。 不過網上有關投資理財的平台實在多如繁星,讀者在觀看時也會有各種疑問,例如這些YouTuber教人理財投資像很在行。 但私底下,他們又是一個甚麼人? 或者他們個人的理財觀又是怎樣的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