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4月1日 · 香港友邦保險資深區域總監李霽在入行前一直在家相夫教子婚後住在深圳直到兒子要上小學了才又搬回香港沒想到天有不測風雨搬家第三天李霽的丈夫就忽然過世又沒有買保險家庭一下子就失去了收入一開始為了撫養兒子李霽在某間貿易公司找了個文職工作但是微薄薪水想要支付母子2人的日常開銷實在是太過吃力於是在她的保險顧問邀請之下投身保險事業人生就此轉變。 年年都在進步的李霽除了開頭三年還沒找到方向、掌握方法以外,從二 九年開始就不斷拿獎,從IDA銅龍獎與MDRT開始,年年蟬聯,次次進步,如今已經是IDA雙白金獎與美國百萬圓桌MDRT頂尖會員TOT,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從銅龍到白金,主動追求進步. 李霽自認為是個強勢的人,這個特點體現在她工作的態度上,轉化成了年年都要求自己更加進步。

  2. 2019年8月1日 · 對蔡麗而言一直以來是良師益友的李霽離開以及這段期間內的業績不理想這2個原由讓其萌生退意。 「或許那段期間的負面情緒很強,也影響到了自己呈現給客戶的整體感覺,業績每況愈下。 」適逢蔡麗處在徬徨與躊躇之中李霽正好撥了一通關心的電話鼓勵蔡麗要在保險業堅持下去同時也邀請她到友邦人壽繼續共同打拚。 李霽的鼓勵猶如大海之中的浮木,給了她支持下去的力量,且李霽在電話中提及「現在是保險業的大時代」,亦燃起她想要放手一搏的意願,同意加入李霽在友邦人壽的團隊。 當時李霽的團隊規模雖不大,但每一位成員都有著滿滿正能量,對保險工作充滿積極、對未來充滿期許與希望。 這樣的團隊氛圍深深影響了蔡麗,「原來從事保險工作可以這麼振奮人心! 」再回想當初李霽在電話中的那句話,終於讓蔡麗不再徬徨,看清楚了方向。

  3. 2020年2月1日 · 成功人物. 開發企業客戶市場6個成功關鍵. 文 葉俐伻 照片 本刊資料. 通過.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0 年 2 月 1 日. 0. 1583. 想要讓客戶市場晉級,開發企業客戶是關鍵。 年輕又連續七屆達到國際龍獎IDA會員的黃緯升,成功開拓企業客戶的藍海市場,透過6個成功關鍵,開發超過300個企業客戶,成為開發企業客戶的銷售高手。 想要讓客戶市場晉級,開啟高端市場是關鍵的做法,尤其較少人開發的企業保險更是藍海市場。 來自馬來西亞大東方人壽的組經理黃緯升,年輕且連續七屆榮獲國際龍獎IDA,透過建立個人特色引起企業客戶的注意,以6個關鍵悉心經營與開發,至今累積超過300位企業客戶。 清楚定位建立個人特色,引起企業客戶注意.

  4. 2020年5月1日 · 1261. 經營高資產客戶的好處有很多,比如能從中獲得高品質的轉介紹,提高客戶經營層次,因此大多數業務人員在碰到高資產準客戶時,都會非常積極經營。 高資產客戶今天願意在你這購買保險,不代表他會繼續加保或為你轉介紹。 於是重點出現了,業務人員如何把高資產客戶經營成自己的長期客戶? 1. 時刻處於「備戰狀態」 要把高資產客戶經營成長期客戶,業務人員必須足夠專業,並讓自己時刻處於「備戰狀態」。 不管何時何地,當高資產客戶向你提出某個專業問題能立刻回答,切忌在客戶提出問題後才去瞭解,如此會給客戶留下不夠專業的印象。 面對高資產客戶可能會提的問題,業務人員若僅憑日常所學、淺顯的保險知識未必能回答得好,必須深度地瞭解保險,不僅是本國的保險市場,還要瞭解海外保險市場。

  5. 2023年5月1日 · 自2019年起,大陸中信保誠人壽「卓鋒家族」資深行政總監衛紅連續4年榮獲CIA500雙冠獎,這是一個相當不簡單的成就。 尤其大陸保險業在近幾年面臨人員嚴重流失的問題,卓鋒家族也無法倖免。 衛紅認為,人員流失除了疫情封控因素外,也能夠發現部分流失的人其實是屬於在疫情前產能不高、積極度不夠的那一群,當環境挑戰一到來,就很難禁得起考驗。 嚴謹的選才標準,讓團隊人力維持在300人以上. 在疫情的侵擾下,大陸中信保誠人壽聚焦於招募「超級經理人」及「卓越經理人」,以此提升團隊人才素質。

  6. 2018年6月1日 · 成功團隊 成就首批雙百IDA,香港保誠保險卓越行政總區團隊的成功祕訣 文 盧美靜 照片 本刊照片、受訪者提供 IDA並非一個挑戰,而是一個邁向卓越的機會,成為IDA百人團隊是香港保誠保險卓越行政總區團隊的基本要求,將IDA的主題融合在團隊發展策略上,引導團隊朝著正確清晰的方向前進,讓團隊 ...

  7. 2023年3月1日 · 對這個故事李先生自己的解釋是每1塊錢都有用途不應該隨便浪費他撿回銅板是要讓每1塊錢都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而對別人的服務表示感謝,則是每一個人應有的禮貌,他給100元小費,是他對人的心意。 這是2件事,他並不是為了一個銅板,付了100元的代價。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雖然也聽到李先生的解釋,但其實瞭解並不深刻,只感受到這是一個超級富人的大方,非常人所能及。 一直到後來李嘉誠先生購併了我所創辦的公司時,拍板前的一個插曲,讓我更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意涵。 當李先生的團隊,仔細對我們的公司做完財務及法律查核後,提出了一個購併的價金,但這個價金與我們期待的金額落差甚大,可是我們堅持要用我們的期待金額進行交易。 李先生的團隊不敢拍板,最後購併案呈給李先生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