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婦產科醫學院婦產科醫學院. 婦科腹腔鏡手術高級標準證書【2006】 在接受婦產科專科訓練其間,忻醫生曾於美國、美國、歐洲及澳洲深造。 於1994至2007年間,祈醫生出任基督教聯合醫院婦產科高級醫生,於2007至2010年獲香港浸信會醫院委任為駐院婦產科顧問醫生。 忻醫生在2010年開始私人執業。 最常見但最易被忽略的婦科肌瘤─子宮纖維瘤。 估計本港婦女患者比率達30-50%;而年齡超過45歲的婦女,所佔患病比例更逾60%。 這種生長於子宮的肌肉瘤雖屬良性,但它帶來的影響,包括:經血過多導致貧血、尿頻等,卻足以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 而一些罕見徵狀及嚴重後遺症如:腎衰竭、坐骨神經痛、增加流產及不育風險等,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要防備,先要全面認識。 經血過多是否等同患上子宮纖維瘤?

  2. 新型降血脂藥物膽固醇吸收抑制劑(Cholesterol Absorption Inhibitors),能抑制小腸吸收膽固醇,減少運回肝臟的膽固醇含量,當身體的膽固醇貯存量降低,便會從血液循環中取走更多的膽固醇,從而達致降膽固醇的效果;而最新降血脂藥物則混合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及他汀的特性,一粒藥丸具有兩種用途, 既能降低小腸對膽固醇的吸收,同時亦能減低肝臟製造膽固醇,雙重抑制體內膽固醇的情況下,患者更容易將膽固醇控制至理想水平。 Captions: 1) 郭醫生指,對於高危人士如患有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同疾病即糖尿病、周邊血管閉塞等人士,其理想的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在<1.8mmol/L水平。 上則標題: 認識前列腺癌. 下則標題: 認識貧血與癌症治療.

  3.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這可簡單理解為甲狀腺處於過度活躍狀態,分泌出過多的甲狀腺素導致身體器官的新陳代謝過快,常見的症狀包括:心跳過快、手震、脾氣急躁、體重下降或眼凸,女性患者則有機會出現經期紊亂的情況。 而甲狀腺功能退減,簡稱甲減,即甲狀腺荷爾蒙分泌不足。 患者猶如一架沒有油的汽車,經常感到疲倦和渴睡。 2)大頸泡. 甲狀腺腫脹而造成可觸摸得到的硬塊,俗稱大頸泡。 這可能是整個甲狀腺腫脹引起,也可以是甲狀腺局部位置生有結節造成。 甲狀腺結節分有良性和惡性,較大的結節 (良性)或腫瘤 (惡性)皆有機會壓著氣管,令患者出現氣喘的問題。 而具侵蝕性的腫瘤則有可能影響附近的器官,例如影響聲帶導致聲沙。 微創手術 切口轉移. 甲亢、甲減、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屬比較常見的甲狀腺毛病。

  4. 2018年4月21日 · 首頁 » 講座/活動登記. 香港浸信會醫院健康講座系列:認知障礙症的早期診斷檢測與治療. 日期: 2018-4-21 (星期六) 時間: 下午2:00至3:30. 地點: 香港浸信會醫院D座9樓禮拜堂 (九龍窩打老道 222 號) 主講嘉賓: 鄭達燊醫生 (香港浸信會醫院腦神經科顧問醫生) 及 戴樂群醫生 (香港浸信會醫院認知障礙及老人科主任醫生) 查詢及報名: 2385 6928 (辦公時段 : 上午9:00 至 下午1:00 ; 下午2:00 - 下午6:00) 善忘、多疑、突然情緒不穩,有可能是出現認知障礙症的先兆。 早期診斷檢測有助及早察覺出現認知障礙症狀的人士,把握治療的黃金期,延緩惡化,照顧者亦能早作準備。 ** 票務安排 **.

  5. 2018年11月7日 · 首頁 » 講座/活動登記. 善待乳房: 乳癌的檢查。 手術。 輔助及藥物治療. 日期: 2018-11-7 (星期三) 時間: 晚上7:00至8:30.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六十六號) 主講嘉賓: 吳雲英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及 姚志鵬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查詢及報名: 2385 6928 (辦公時段 : 上午9:00 至 下午1:00 ; 下午2:00 - 下午6:00) 乳房出現凹陷、「酒窩」 左右乳房無故不對稱. 皮膚變厚、泛紅似橙皮. 腋下腫脹或有硬塊. 乳房的健康是女性一生的課題,當中乳癌更是不得不防。 鈣化點、乳房造影檢查;原位癌、入侵性乳癌;全乳切除、乳房重建;新藥VS舊藥,認識這些關鍵字,了解乳癌的前因後果,才能精明地守護珍貴的乳房。

  6. 賴偉達醫生 (香港浸信會醫院駐院外科顧問醫生) 及 梁廣泉醫生 (香港浸信會醫院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 甲狀腺腫瘤很常見,分為良性及惡性,惡性即是甲狀腺癌。相信大部人知道自己患上甲狀腺癌,也會晴天霹靂,萬念俱灰,然而事實上甲狀腺癌有別於其他傳統癌症,它的治癒率相當高,加上近年 ...

  7. 首頁 » 健康教育講座. 謹防「腸」劫. 期數: 2011年10月號. 醫生: 陳子棠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 陳勁芝 (註冊營養師) 2008年,腸癌的發病人數是4031,死亡數字為1686人,是現時排行第二的癌病。 但醫管局預計,腸癌的發病率將於明年超越肺癌,成為本港的頭號癌病。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子棠醫生. 對腸癌認知增加. 腸癌的病發率雖然在逐年攀升,但死亡率多年來仍然維持同一水平。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子棠醫生 表示,這反映了醫學界對腸癌的認識愈來愈多,能及早預防或發現腸癌,加上治療的藥物亦發展良好,提高療效。 「如果能儘早發現,許多腸癌個案都是能夠治癒的。 大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腹部隱隱作痛都是常見的大腸癌病徵,但陳醫生指出,腫瘤所在的位置不同,徵狀亦有所差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