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9月14日 · 他是科学史上一位罕见的奇才,在医学的几乎每个领域都留下了他的光辉足迹。 在组织和细胞的化学染色方面,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作为白喉抗毒素标准化的权威,他提出了著名的抗体形成的“侧链”理论,而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发明的驱“梅”特效药“606”及其改进剂“914”,让千万梅毒患者摆脱痛苦,是当之无愧的化学疗法先驱。 由于其对化学疗法的贡献,他于1912年和1913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提名。 他一生荣誉等身。 1903年,获普鲁士金质科学奖章;1911年,获李比希奖章;一生共获得10个荣誉博士学位;191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外藉会员;甚至在法兰克福他所居住的那条街道,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就是化学疗法之父——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 寻找“魔弹”

  2. 2020年10月26日 · 肠道菌群学说的兴起.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遁入迷雾之时,一些科研人员选择另辟蹊径。 他们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之间存在着明显且具有规律性的差异。 于是,另一个猜想——肠道菌群学说诞生了。 “小人国”里的健康密码. 1675年的一天,天空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 狭小的实验室又黑又闷,荷兰显微镜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Antony Leeuwenhoek)站在窗口,眺望从天飞落的雨水。 忽然,他萌生了一个念头:雨水里有什么东西? 于是,他跑到屋檐边,用吸管在水塘里取了一管雨水,滴了一滴放在显微镜下。 “雨水怎么会活? ”列文虎克不禁大叫起来。 雨水里,无数奇形怪状的小东西在蠕动。 之后,列文虎克把这些发现写成了实验报告,寄给英国皇家学会。

  3. 2020年10月26日 · 1785年,皮内尔的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朋友,在疾病发作时从精神病院逃出,最后自杀。 朋友的死让皮内尔倍感震惊,他由此决心从事精神病学研究,并在一所私人精神病疗养院里谋到一个职位。 或许是因为朋友之死带来的影响,皮内尔一直主张用人道主义态度对待精神疾病患者,并认为精神病不是魔鬼附体,而是由情绪障碍所致。 1801年,皮内尔接诊了一位34岁的女性患者,与其他患者不同,这名患者存在记忆力严重减退、言语功能丧失以及不能行走等症状。 这些奇怪的症状引起了皮内尔的注意。 患者死亡后,皮内尔通过尸检发现,患者的脑组织中充满液体,大脑明显萎缩。 之后,他在描述患者病情时,将其称为“痴呆”(demence),现代医学中的“痴呆症”(dementia)一词由此出现。 第一个百年.

  4. 2017年4月21日 · 马歇尔先是打电话叫救护车,在等待时,他想起了在皇家救生学会学习的心脏复苏术,就学着给妹妹进行人工呼吸。 虽然人工呼吸没起到效果,但当他接触到妹妹的嘴时,却闻到了一股煤油味,于是立刻猜到妹妹中毒了。 几天后,他的事迹出现在报纸上,成为了小镇名人。 在父亲的默许下,马歇尔整日带着两个弟弟玩弄各种工具,拆装各种东西。 他儿时最喜欢的是爷爷在二战前买的儿童百科全书,每一卷都有专门的章节写着“男孩可以做的事”。 他们就会选出有意思的项目,比方说做弹弓、摩斯密码装置、各种各样的枪、给气球充氢气的发生器以及小炸药。 当父母发现有人受伤时,马歇尔就会知道自己要倒霉。 不过,除了小惩罚外,他知道父母还是很为自己的创造力而骄傲的。 初次接触.

  5. 2017年7月5日 · “小男孩”第一次让人类意识到,核能竟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然而,核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令军事家和政治家惊喜,却让普通民众感到恐慌。 直至1951年,美国首次在爱达荷国家反应堆试验中心进行了核反应堆发电的尝试,发出了100千瓦的核能电力,成功迈出了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第一步。 3年后,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核电站,并为前苏联农业生产项目提供所需电力。 彼时,民众才得以知晓,核能不只可以用于恐怖的核武器,还能成为能源。 自此,核能开始逐渐过渡到和平利用的年代。 谈“核”色变. 目前,全世界有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主要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 截至2016年4月,全球共计在运核电机组444台,总装机容量38627.6万千瓦。

  6. 科学网—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 科学网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学网站,主要为网民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丰富实用的科学信息服务以及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目标是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华人科学社区。

  7. 2023年11月24日 · 中国药科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 推荐给好友 (请输入E-mail):. 电子邮件请通过“我要申请”按钮发送. 了解更多资讯 请关注今日科学矩阵.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