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75-2. 壬二、修習勝利.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 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 第二、修習念死的殊勝利益。. 如果真正 ...

  2. 2021年1月1日 · 日常法師開示. 【如是修習慈悲之心,及善思惟諸佛菩薩傳記等後,亦當引發能捨之心。. 發起道理者,如《入行論》云:「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為諸有情,故當無惜施。. 」謂身受用善根三法,為所緣境,思惟惠施一切有情。. 如果照著前面這麼 ...

  3. 2020年2月18日 · 所以要認知這是暇滿人身獲得無量心要的最大障礙。.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 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 若能常常修持這些事情,由於心會隨著串習而起作用,所以剛開始時雖會稍有困難,之後就能自然而然得趨入。. 【又若能念,願 ...

  4. 今初.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這是科判依己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之二,宗大師將為行者闡釋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在這個科目之下又分成二部分。 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第一部分是對於建立成佛之道的總體內涵生起堅定的信解。 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第二部分是在成佛之道正確攝取心要的道理。 初中分二:針對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部分再細分為二部分。 一、三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戊一、三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第一部分闡釋三道完整涵攝佛法的道理。 三,關於三之名,稍後本論有特別闡述。 二、顯示由三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戊二、顯示由三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第二部分明白開示依次以三道引導凡夫成佛的原因。 今初:接下來闡釋三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5. 1. 心想佛是無上大功德田。 2. 心想佛具無上大恩。 3. 心想佛是一切有情中最為尊勝。 4. 心想佛陀猶如鄔曇缽羅花,極為稀有難遇。 5. 心想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只有這一位佛陀出現。 6. 心想佛是一切世間圓滿和出世間圓滿的根基。 以這樣的思惟而供養。 這些都是依《菩薩地》所說而摘錄。 【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 第四、時間的差別:平時應當隨其相宜的實行供養,在良辰吉日和重大節日,應當依自己的能力獻上精妙的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6. 2020年10月27日 · 《薩婆多論》中有這樣一則公案:往昔,目犍連尊者因為弟子有病,就升到忉天去向醫師耆婆問診。當時正趕上天人們進入歡喜園,目犍連在路旁站著等待,沒有一個天人看他。只有耆婆最後到的時候,看見尊者,向他舉起單手致意,然後乘車飛馳而過。

  7. 2021年2月11日 · 精進的內容,是攝集善法和饒益有情;精進的意樂,是內心勇悍、無有顛倒;精進的加行,是以此意樂所引起的三門動業。 所謂“心顛倒”,即執苦為樂,執束縛為解脫,執無意義為有意義。 比如,外道修各種苦行,執顛倒禁行為解脫因,或者世人通宵狂歡,執苦為樂,都是顛倒。 以“心無顛倒”簡別世間和外道的勤作並非精進。 以精進意樂所引起的身口意的造作,即各種身體、語言、意識的活動,稱為“三門動業”。 比如,照顧病人時,以勇悍心發起身體的動作——熬藥、攙扶等,語言的慰問,意識的觀察、考慮等,即是精進的加行。 唐譯《瑜伽師地論‧四十二卷》說:“云何菩薩自性精進? 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燃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