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簡評《水螺響起──日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 現任故宮博物館館長正勝在1994年的文章「什麼是新社會」 中,曾從研究範疇(對象)、研究方法兩個層面界定新社會。. 他認為,與過往歷史研究不同的是,新社會強調歷史研究必須以人民生活為 ...

  2. 台灣清時期三大民變之一,也是時間最久者,自 1862 年起事至 1865 年平定,共歷時四年多。 民間俗稱「紅旗白旗反」也就是清代戴潮春反清事件,有人將它定義為「霧峰林家」和「反霧峰林家」之間的家族械鬥。 霧峰林家依附清廷,兩方大肆屠殺,當地死傷慘重。 事件起因乃官府鎮壓天地會所致,影響範圍北至大甲,南至嘉義,遍佈整個台灣中部。 雖然起事者為戴潮春,但與事者中包含各地土豪,其中以林日成、洪欉等最有勢力。 而「政治正確」與否,卻成為成敗主要關鍵。 霧峰林家的林文察掘起: 清咸豐四年( 1854 年),小刀會黨大鬧臺北地區,北路協副將曾玉明認為林文察是位勇士,便保釋出獄,命他回鄉號召鄉勇隨征,從此林文察便轉戰沙場,履建奇功。

  3. 2014年5月19日 · 這說明本書試圖保持清醒的歷史觀;然而,做為一部描述文化的戲劇歷史書,不能避免的是最根本的認同態度。 對於日本統治臺灣的五十年,本書站在『文化』的位置上,幾經思考,不得不採用『日據』一詞,而稱其後為『終戰後』。 」(林鶴宜 2003:2) 對比若干其他學者的論述,如楊渡的《日據時期臺灣新劇運動》、邱坤良的《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徐亞湘的《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石婉舜的〈搬演「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1895-1945)〉、葉龍彥的《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等,以「日據」及「日治」來指稱日本於甲午戰爭勝利後佔領並統治台灣的五十年(1895-1945)均有之,但一字之差,卻差之千里。

  4. 他於東漢末年創立五斗米道,後被道教奉為創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與他的封號。 《清微仙譜》、《歷代神仙通鑒》和《列仙傳》傳其為漢留候張良的八世孫,沛國 (今江蘇豐縣)人。 其父張翳,字太順,曾客居於天目山。 其母一夜夢見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 回沛後,於建武 (25-56年) 甲午上元 (五月十八日)生陵。 生時黃雲籠室,紫氣盈庭,空中光如蛋。 張道陵從小聰明穎慧,七歲時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經》通曉五千言精微義理。 成年後相貌奇異,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二角。 通四書五經,曉天文地理、河洛圖緯之書。 曾入太學,博學諸經。 年二十六「舉賢良方正極諫科」。 東漢明帝時 (58-76年)曾為巴郡江卅 (今重慶市)令。

  5. 2014年3月22日 · 此詩是《花月痕》書中,女主角杜采秋 寫給男主角 韓荷生 的。. 自古至今,無數痴情男女,為了一個「情」字 所苦。. 一切只是為了可以和自己心愛的人天長地久,白頭偕老,但是往往 事與願違,不少人 是含淚收場,誠屬憾事啊!. 其實「多情自古空餘恨 ...

  6. 2020年5月7日 · 自 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 唐貞觀、開元之盛,輔 以房、、姚、宋而不能救。 獨 韓文公 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

  7. 2008年2月19日 · 纪录影片《八九点钟的太阳》的片名出自一句广为流传的毛泽东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 影片《八九点钟的太阳》以两小时篇幅展示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历史。 它以1964年到1971年间的事件为主体,上溯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和四十年代的延安整风,下延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和1980年对“四人帮”的公开审判,时间跨度纵横数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