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月5日 · 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在這樣的競圖目標下,於太保平緩地貌上遙望玉山的意象,脫穎而出也就不難理解。 評審來自各國的頂尖專業者,包括荷蘭建築協會會長、賓大建築學院院長、康乃爾建築藝術規劃學院院長,曾主導中庭改建計畫的大英博物館前館長等。 出類拔萃的美國建築師,重視此案到還特地把事務所搬來台北. 對於首獎團隊的方案皆讚譽有加,認為具體呈現了臺灣主體精神與意涵,普里塔克也很看重這個案子,把事務所搬來臺北,聽說當時不時會看到建築師騎著小折穿梭在城市裡的公部門間跑流程。 爾後因為整地和氣候等各種工程難以克服的因素,到了又一次的政黨輪替南院主體工程還沒開始蓋,馬政府執政時故宮館長周功鑫改弦更張,微調前朝目標。

  2. 2017年1月16日 ·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200萬人走上街頭,最大範圍傳達和平非暴力與人民團結,並促成獨立建國的珍貴歷史記錄。 包括隔年1990年2月,波羅的海三國各自舉行了第一次落實民主的選舉,支持獨立的當選人佔大多數。 1990年3月11日,亦即和平示威後的6個月內,立陶宛第一個打頭陣,宣告獨立。 8月20日和21日,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相繼宣告獨立。 截至1991年底,西方大部分國家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 2004年成為北約及歐盟的會員國。 紀錄這場示威活動的文件,在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以承認這場和平示威活動在紀錄歷史方面的價值。 年年悲憤823! 1989年823出頭天.

    • 利用網路和社群媒體能快速促成社會運動
    • 科技使人活在虛擬社群裡,忽視真正的鄰居?
    • 研究顯示:科技能增強實體社群的連結
    • 科技會使社區兩極化嗎?
    • 通訊科技能擴展新聞和觀點的來源,而非縮小
    • 警語一:科技容易使人沉迷,年輕人的工作時數減少了
    • 美國民眾對公共事務愈來愈不關心?
    • 警語二:黑暗勢力也會濫用科技的力量來集結社群

    例如很多人生氣或憤恨時,會利用網路和社群媒體迅速動員大規模的示威行動。2010 年底的阿拉伯之春是中東各國一系列的抗議行動,就是靠網路和社群媒體動員。之後還有很多行動也是。 在筆者撰寫本文之時,巴西卡車司機因為政府和石油公司不斷調漲油價,以致於難以謀生,於是透過通訊軟體 WhatsApp,一傳十、十傳百,臨時發動全國罷工行動。 科技能促進短暫、自發性的群眾參與,讓人很快的團結起來,一起行動。然而,這樣的行動若是失敗,無法促成持續的政治改革,就得靠政黨或社區等組織來號召人民參與,推動真正的變革。 科技加上群眾投入,成效甚至可能更好。通訊科技可以讓發願投入的核心團體克服距離的問題,繼續和其他連結比較鬆散的成員保持聯繫。 科技能讓外圍的人有更大的參與感,讓他們提出創新的點子和新方向。如果熱心投入者...

    然而,關於新通訊科技的濫觴,很多人認為這樣的科技會使人喜歡宅在家裡,比較不想出去參加社交或公共活動,於是創造出一個全新的遠端虛擬社群,不願與左鄰右舍的人互動。 為了驗證這樣的論述是否正確,研究人員韓普敦(Keith Hampton)和魏爾曼(Andrew Wellman)在 1990 年代晚期針對多倫多市郊一個新建案進行研究。 該地區姑且以「網村」(Netville)為名,大約 6 成家裡有高速網路、視訊電話、網路音樂播放平台、線上健康照護服務、社區論壇等娛樂和教育應用程式。其他 40% 則因為電纜鋪設出現狀況,沒有高速網路可以使用。 對研究人員而言,這些不能上網的家庭就是最好的對照組,可以進行實驗,衡量網路連結效應。

    他們發現,與無法上網的居民相比,能上網的人認識的鄰居人數是前者的 3 倍,與鄰居交談的頻率是前者的 2 倍,跟鄰居通電話的數量是前者的 4 倍,也會用電子郵件與鄰居做進一步溝通。 正如有個成員說:「我們社區居民的關係特別親密,這是在很多社區看不到的。」當地的網路讓居民很快就能互相認識,要辦烤肉大會等社區活動也是一下子就組織起來,也能很快因應緊急事件,像是有人的愛貓或愛狗走失。比起登門拜訪,上網要來得更加便利,省時又省錢。 能上網的居民因也組織起來對當地的建商提出訴訟,請建商改善建案缺失。在訴訟結束時,居民依然繼續使用高速網路。建商只改善一些地方,對當地居民的要求並沒有照單全收。因此,不滿的居民向市鎮陳情,阻止這個建商在當地推出第二個案子。 研究人員在結論中說:「建商表示,永遠不會再蓋第二個網...

    有人擔心新的通訊科技會分化社區。既然通訊科技讓人很容易獲得各種不同的意見,人們應該會喜歡與自己的看法比較一致的觀點或網站,並藉由其中的評論強化自己的意見。 例如,保守派比較會看福斯新聞網,關注特別檢察官穆勒(Robert Mueller)調查川普的通俄案花了多少納稅人的錢;自由派則喜歡看 MSNBC 新聞網,關注穆勒擴大追查至川普女婿的友人。如果網路觀點趨向兩極化,應該比較少人看比較中立的 CNN 新聞。 經濟學家詹斯考(Matt Gentzkow)和夏皮羅(Jesse Shapiro)研究人們上網的同溫層現象。他們計算隔離指數(isolation index),亦即保守派人士在傾向保守派的新聞網站訪客中的平均比例,與在傾向自由派網站的訪客平均比例的差異。 簡單的說,如果保守派只看福斯新聞,...

    他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保守派人士接觸保守派新聞內容的平均比例為 60.6%,跟只看 usatoday.com(今日美國新聞網)的人差不多,而自由派人士接觸保守派新聞內容的平均比例為 53.1%,跟只看 cnn.com(CNN 新聞網)的人差不多。也就是說,兩者的隔離指數只有 7.5%。很多人都認為保守派人士只看保守派新聞,其實不然。 為什麼?原因很有趣。大多數的網路新聞都是由相對中立的新聞網提供。再者,就政治立場極端的網站而言,常上這種網站的人也會上其他網站,甚至會到立場完全相反的網站瞧瞧(看看另一派爛到什麼程度)。其實,人們對網站的選擇不像選擇居住地區或交友那麼嚴謹。 根據詹斯考與夏皮羅的研究,居住地區的隔離指數為 18.7%,而交友的隔離指數則為 30.3%。我們偏好和自己相像的人住在...

    首先,科技正在進步,而且容易使人沉迷,吸引脆弱的人遠離現實世界。我的同事赫斯特(Erik Hurst)與其他研究人員指出,2000 年至 2015 年,美國 21 歲到 30 歲的年輕人工作時數每年大約減少 203 小時。在 2015 年,15% 的年輕人完全不工作,相形之下,在 2000 年不工作的年輕人只占 8%。 工作時數的減少在金融海嘯時達到高峰,之後慢慢下降。年輕人工作時數減少的情況甚至要比 31 歲到 55 歲的人來得嚴重。赫斯特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是年輕人待在家裡玩線上遊戲或利用電腦消遣的時間變多,每年約增加 99 個小時。 但我們很難從這項研究下結論說線上遊戲對社會有害。雖然年輕人工作時間減少,上網時間增加,但他們似乎很滿意這樣的選擇,待在家裡的時間變長(只是父母可能會比較...

    例如,帕特南在《一個人打保齡球》(Bowling Alone)這本具有影響力的著作指出,1970 年代以來,美國民眾對公共事務愈來愈不關心,公益性的社會組織日益萎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娛樂的出現,也就是看電視。 另一個原因就是目前社會中堅份子和年輕人大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成年,公民意識比較薄弱。帕特南論道,保齡球隊等社會組織減少是社會參與減少的指標。 然而,普林斯頓歷史學教授羅傑斯(Daniel Rodgers)則有不同的意見,他說:「······ 其他組織非但沒有萎縮,甚至蓬勃發展。青少年參與志工的比率增加,大型教會蓬勃發展,各種倡議團體的成立如雨後春筍 ······ 現在的社會組織和以前大不相同,並沒有變得更弱。」 總之,目前仍無有力證據顯示資通訊科技會阻礙社區參與。儘管如此,我...

    第二項警語是,儘管科技可能不會加劇兩極化的問題,的確允許極端份子比較容易找到志同道合之士,並組織起來。有些容易受影響的年輕人因為上網被伊斯蘭聖戰組織網羅,進而成為恐怖份子。 同樣的,非志願禁慾與獨身已成為網路次文化,這是指找不到親密伴侶的男性。他們透過網路互相激勵,在北美犯下大規模殺人案,死者大都是女性。在多個新興市場國家,暴徒也可能受到網路訊息煽動而殺人。 網路和社群媒體不一定對文明社區有利。不管如何,從各方面的證據來看,通訊科技甚至能加強實體社區的人際連結,而非減弱這種連結的力量。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第三支柱》,由 天下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exelsCC Licensed。)

  3. 2019年10月1日 · 石英砂是石英石經破碎加工而成的石英顆粒,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是高純度金屬矽生產的重要基礎材料。 儘管來源豐富,但是 積體電路產業中使用的矽純度要求達到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因而需要熔煉和提純 。 通常,矽提純工藝中將二氧化矽與焦煤在一千六百至一千八百℃的高溫環境中還原成純度為九十八%的冶金級單質矽,而後利用氯化氫提純出九十九.九九%的多晶片矽,進而通過進一步提純,形成形態一致的單晶矽(矽原子在三維空間中呈現規則有序排列,形成每個晶胞含有八個矽原子的「金剛石結構」,晶片體結構十分穩定)。 在超純矽領域,一九二六年成立的日本信越化學工業株式會社(Shin-EtsuChemical)是全球領先的企業 。

  4. 2021年8月5日 · 是指一種衛星配合地球自轉的,運行軌道位於地球赤道上方 35,786km 圓形軌道的高軌衛星,該軌道上的運行方向和地球自轉方向一致,繞地球運行一周的時間和地球自轉周期相同,軌道傾角為 0°,軌道偏心率為 0,即軌道周期 23 小時 56 分 04 秒,等於地球 ...

  5. 2015年2月4日 · 維基 解釋:使用「Mayday」作求救訊號源自 1923 年一個名叫 Federick Stanley Mockford 的英國人。 當時他在英國倫敦的一個機場任無線電高級通訊員。 機場要求他提出一個簡單明瞭的字,給所有機師及地勤工作人員在緊急時求救。 當時機場的飛機多數來往法國巴黎,故此他提出法文「Venez m’aider.」的「m’aider」,並改為音近的英文單詞「Mayday」。 據《 警醒 》整理,在無線電發明前,18 世紀船員開始運用「打旗語」來求救;到了 19 世紀 40 年代,通訊科技突飛猛進。 塞繆爾·莫爾斯(摩斯)發明了莫爾斯電碼 ( 摩斯密碼),電報員可以用發報機將信息透過電線傳給對方。 20 世紀初 Mayday 公定為國際求救訊號.

  6. 2020年10月30日 · 《神隱少女》說的其實是,被現代資本社會神隱的幽靈青年. 神隱(神隠し),在日本是指「被神隱藏起來」的意思,常發生於孩童身上。 在日本「萬物皆有神」的多神教文中,神明是無處不在的,祂們可能給予祝福,也可能降下災厄,因此生活的大小事情,人們都習慣解釋為神明所為。 而「神隱」便是孩童失蹤時,日本古人「安慰」自己的說法。 換言之,人們不願去猜想孩子可能遭遇不測,因此替真實包裝上神話糖衣,將孩童失蹤的案件,化為一則縹緲傳說。 在《神隱少女》裡,千尋是真的「被神隱」了。 但有趣的是,她被帶往的那個「神之領域」:湯婆婆與神靈居住的湯屋,卻與我們此刻身處的真實人間如此相似…… 沒錯, 事實上整座湯屋,也正是宮崎駿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神話包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