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有何意義?. 答:修學的人要懂得佈施,佈施即是付出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修最開始是敬神供佛,二是學習道理佛法來上進滋養自己,三是敬師供僧,四是大愛無畏施;第一第二是自己獲得佛法的利益,第三第四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是大功德。. 寺廟神壇 ...

  2. 從方法論上說,哲學是一種「分. 析的或是哲學的研究」,而教育哲學是一種,分析的或是哲學的研究。 教育思想要經過嚴. 密的解析批判,若其內容「設證」或臆測多於「論證」,其必為一種高度的不健全的教育. 思想,反之必為較健全的教育思想。 二、批判規準的建立. 評判教育的思想的具體規準有三:1、邏輯的一貫性 2、經驗的檢證性 3、道德的可. 欲性,此三個規準,則逼「可論證的」(justifiable)。 第二節 文化主義的教育思想.

  3. 2021年3月2日 · 今初。 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 智慧總的來說,是對於所觀的事能簡擇諸法,即能夠辨別一切所知法,同時能夠斷除疑惑,此處則特別講述通達五種明處等的智慧。 《成唯識論》說:“云何為慧? 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 ”(慧的體性,是簡擇所觀察的對境,其作用是斷除疑惑,即在觀功德、過失和非功德非過失的境中,通過慧的推求而獲得決定的緣故。 )所以,慧有分別事理、決斷疑念的作用,也就是通達事理的作用。 如《菩薩地》云:“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三、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

  4. 又如《華嚴經》所說:「專注思惟我的善知識,是為我宣說正法,示一切法的功德,並全面闡述菩薩行儀,而來到這裡。 善知識就像母親餵養我乳汁,善知識則授予我功德法乳,周全地長養我成佛的福智二資糧,並為我遮除一切對修行不利的損惱。

  5. 所以,當我們於《攝抉擇分》所說的各種道理獲得定解後,便能一心信仰三寶。. 因為只要我們一心信仰三寶,三寶一定會救護我們,所以應至心生起確切的認知。.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 ...

  6. 《入行論》中精進的修法有三種特點: ① 易理解,即詞句容易理解; ② 便於修,指所說法義容易憶念受持; ③ 最圓滿,即修習的方法最為完善。 本論主要按寂天菩薩的教授宣說引生精進的方便,此外雖也引用了其他論典,但都是作為前者的補充。 此中分四: ① 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② 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③ 依上二緣發勤精進; ④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這四支的次第是決定的,即先修前兩支——捨離障緣、修積順緣,依此而正發精進是第三支,由修精進而身心堪能是第四支。 日常發師開示. 一開始,要先把障礙拿掉,然後積順緣,做到這兩點之後,再根據這個去策發精進,有這樣的精進,就能夠成就我們要的一切事情。 現在依次說明:第一、先捨離障礙,也就是去除違緣。

  7. 2021年2月24日 · ① 需要休息的原因 ② 發精進速率——不急不緩. 金一、需要休息的原因. 暫止息力者,發勤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 暫止息力:發起精進之後,一旦身心疲勞,就必須暫停休息,因為如果勉強硬撐,會導致心極厭離,而障礙後面發起精進。 對此,有一位格西解釋說:像我們閉關,有的人開始時非常勇猛,不知道暫止息,一段時間之後便無法調適,以後看到關房就怕,這是由於不善巧的緣故。 宗大師在開示“修習軌理”時,強調初學者修法時間宜短、次數宜多,這也是要求善用“捨”力,即在還有想修的心時就應截止,後面才有興趣趣入,否則以後一見到座位就會發嘔。 休息無間,仍發精進。 休息好了,立即繼續發起精進。 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