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1月29日 · 學習重點. 文憑試選取的現當代散文中,其中一類主題圍繞「個人與社會」,作者多表達對時代的承擔與個體生命的感受想法。 簡而言之,就是作者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與自身處世態度的反思。 例如二 一七年劉裘蒂的〈跑道〉,圍繞「跑道」取材,通過記敘自己跑步的習慣、所見所聞和與他人的互動,帶出由跑步而來的個人反思。

  2. 2021年11月12日 · 【明報專訊】2020年及2021年文憑試中文卷二均要求考生描寫人物。 主角或許是我的良師益友,因他最能體現「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美德;或許是我的知己良朋,是真正了解我的人。 考評局明言上品的考卷必須「人物形象鮮明」、「描述具體細膩」。 然則,怎樣才能把抽象的人物性格寫得具體? 朱少璋在〈小思老師和梳乎厘〉文首引用了羅孚〈無人不道小思賢〉開首的一小段為例,指出需刻劃人物的言行才能具體呈現人物的形象。 這與考評局對考生的要求不謀而合——「試寫作文章一篇,描寫這位人物的言行」。 〈小思老師和梳乎厘〉以盧瑋鑾教授為描寫對象,那麼朱少璋又能否「以身作則」,藉本文示範何謂一篇出色的描寫文? 人物的言行. 本文以小思老師為描寫對象,能細膩地刻劃其話語及行為,使其性格特徵躍然紙上。 言.

  3. 2021年11月22日 · 家人借貸受牽連 曾想辭職保舊校校譽 捱過黑暗期 校長身教勉學子不棄. 樂善堂劉德學校新任校長源峰(左)接受訪問當日,不少學生上前與他打招呼,亦有學生主動向分享校園逸事。. 說校長室長期開放,學生可隨時找他傾訴生活大小事,盼藉此 ...

  4. 2017年9月29日 · 襯托. 善用襯托. 遷客騷人和古仁人. 先刻劃「遷客騷人」觀景感受,說明了他們「因物而喜」、「因物而悲」的處世態度。 接下來,再寫「古仁人」的處世態度,不論環境變化,仍然能夠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進亦憂,退亦憂」等高尚情操。 這種處理手法,正好以「遷客騷人」的平凡突出「古仁人」的高尚,兩種處世態度可謂高下立見。 (見表) 文﹕甄沃奇. 作者簡介﹕現職中學中文科老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曾任《5**作文系列》、《5**作文預備班》顧問。 [語文同樂 第266期] 更多教育. 【明報專訊】應考寫作卷,在判題精審後,就得依據題目的要求來確立主題、選擇材料,並且對所選擇的材料,分主次加以提煉加工。 哪些材料該詳該略,誰先... 詳情.

  5. 2020年12月15日 · 這個故事說明了孔子創造性地以仁——即人關懷他人的內心情感,尤其對親人生命消逝的悲慟,來解釋禮——即對行為的外在規範,「把原來是外在的強制性的規範,改變而為主動性的內在欲求」 (李澤厚《美的歷程》)。 以生活為例,交通工具上見老弱或孕婦站立,不忍心他們辛苦,主動讓座,放棄一時舒適,乃內心情感表現在外的行為,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合理的規範,而不是沒有道理的強制律令。 仁內禮外,孔子把二者鑄成一個錢幣的兩面。 孔子回答宰我問喪,是從仁到禮;回答愛徒顏淵問仁,則是從禮返仁。 禮是關懷別人有諸內而形諸外的行為表現,人只要遵循禮的規範 (復禮),便能克制自己對享樂物慾的追求 (克己),盡情呈現和發揮對他人由衷的關懷,達至仁的境界 (為仁)。

  6. 2021年6月11日 · 通感. 正如錢鍾書所言:「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通感就是打破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心情之間的界限,讓各種感覺互通,將尋常的感覺變得獨特。 具體方法是從某一種感官的角度描寫另一種感官。 例一: 他的怒罵聲如冰冷銳利的箭般抵住我的鼻尖。 分析: 怒罵聲原是聽覺描寫,此句中作者通過比喻,以觸覺寫聲音,令聲音似乎有鋒芒。 例二: 我住的社區是一個寧靜、舒適的地方,跟尖沙嘴、中環這些鬧市簡直是天淵之別,鮮有的跑車聲便能讓住在這裏的居民震耳欲聾,像在吃着軟綿綿的蛋糕時忽然咬到硬硬的核子似的。 分析: 寧靜、震耳欲聾是聽覺描寫,此處作者先將此比喻為吃蛋糕的情景,然後再以觸覺比喻聲音。 這也是不少文學作品常用的寫作手法:

  7. 2019年10月25日 · 【明報專訊】記者海太郎分享. 秋天剛到,正好適合郊遊。 海太郎愛和家人、朋友出外走走,去玩、去看展覽……吸收新知識,又可增進感情,可是有時候家人又會覺得海太郎實在太「活潑好動」,經常外出,於是海太郎就跟家人說:「古人也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說明了多出外比讀書還有益! 」不過這句話被反駁掉了,原來這句話的「原裝版本」可能有不同意思! 古時沒有「不如」 「不如」有比不上或者還不及的意思, 多了「不如」二字,就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作了比較,又表示了行萬里路比較好呢! 這句話經過多年演變,據說它的可能出處是來自明朝書畫家董其昌的一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中沒有「不如」二字呢! 意思是兩者之間是沒有比較的。 讀書行路不可偏廢. 古人好像沒有認為讀書不如行路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