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從 1995 年實地採訪時裝周開始,《明周》一直為讀者帶來具深度的文章,探討時尚設計的美學。. 更多時尚資訊. 明周逢星期五出版,每周網羅娛樂新聞、時尚名人、深度訪談、生活文化、藝術設計、社會專題等豐富內容。.

  2. 2016年12月20日 · 打開當年的軍中訓練簿,跌出一張梁漢超(右)1991年與戰友的合影。 75年前的今日,香港正處於一片戰火之中。是日早上9點半,日軍派兩艘驅逐艦靠近香港東部海域,最後因英軍赤柱砲台的三次射擊而退。早些時候,有200住客入住的淺水灣酒店有日軍進入,一度與英軍交火。這是1941年,香港保 ...

    • 1475.HK 股價1
    • 1475.HK 股價2
    • 1475.HK 股價3
    • 1475.HK 股價4
    • 1475.HK 股價5
  3. 2021年4月27日 · 兩者承載着的價值觀迥異,藝術代表着人文精神,市場代表着消費經濟,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們又相互結合交集。. 藝術市場不能脫離現實生活,而香港藝術市場面對的現實是:一個左右着香港未來的「國安法及後疫情時代」。. 在政治社會形勢急遽轉變底下 ...

    • 流行文化 承先啟後
    • 本土成熟
    • 遍地黃金
    • 延伸閱讀:精神讀物

    八十年代對很多人來說是香港最美好的年代。經濟起飛,生活安穩,也造就了大量的消費與流行文化。音樂工業、電影與電視產業繁盛,還有種類多元破格的雜誌,都鋪展了一個光鮮亮麗的時代。其中隱含的,卻是最好與最壞的精神。 經歷八十年代的學者吳俊雄也受流行文化洗禮。他有兩個名字,本名以外還有「梁款」,吳俊雄寫社會學論文,梁款寫流行文化,兩個名字的交錯也是由八十年代孕育而成。

    1980年在香港大學畢業的吳俊雄,面對人生的新階段,也親睹香港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事後回想,那個時代對我們這些吃喝玩樂的人不薄。」他笑說。仔細爬梳,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十年從七十年代萌芽。「本土文化從七十年代中期已開始發展,粵語流行曲與電影逐漸取代國語,是時髦的象徵。」 七十年代的《狂潮》與《網中人》風靡人心,許冠傑的歌曲與許冠文的電影街知巷聞。踏進八十年代,成就了本地文化更趨成熟的時期。 「七十年代中許多本地文化的開山師祖從外國陸續回港,好像梁淑怡、徐克、譚家明與許鞍華等嬰兒潮世代,在外國吸收養分,回到香港作嘗試。」 1983年首次紅館演唱會;本地電視劇集繼續流行;還有從七十年代延續的流行曲頒獎禮,開始出現「樂壇」的概念。香港從過去的華南氣氛脫胎換骨,步向港式現代生活。

    八十年代也是個點石成金的年代。不論多好或多壞,幾乎也能大紫大紅。吳俊雄直言,那是個「遍地黃金,遍地糞土」的時代,流行文化其實充滿沙石。 「市場需求大,譚詠麟與達明一派也可同時流行,但黃金的年代卻忽略了往後是否仍然黃金。」 今朝有酒今朝醉,從精品到爛品,八十年代俯拾皆是。當人才逐漸凋零,今天便散失成荒蕪。「現在想找回八十年代的物件也不多,好像沒有留下什麼痕迹,因為當時太開心了。」

    八十年代的流行刊物紛陳,如《號外》主打中產市場,《年青人周報》的讀者對象是年輕人,內容多涉獵外國流行音樂,也有大量園地供讀者投稿。從過去《中國學生周報》,年輕人仍對文化中國抱持希冀,銳意在香港延續中華傳統,也融合西方科學理性思潮。到了《年青人周報》,中國不再重要,主打的是年輕人建立自我,以及塑造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從兩份報刊能窺見文化認同的轉變。

  4. 2018年4月20日 · 最幸福導演?最難堪導演?束起白長鬍、八十三歲的楚原說:「都付笑談中﹗」難堪的應是忘本抹去港產粵語片成就的人;幸福的乃楚原後輩,皆因這位靈感男神為不少近代電影人提供好橋。在1997年王晶編劇的《精裝難兄難弟》扮演「電影之神」的楚原,戲謔當時金像奬最佳導演王家衞的「王晶衛

  5. 2023年3月24日 · 香港作家黃怡曾以「擠迫之城」來形容我城,空間狹小,人潮如鯽,塑造了城中人獨特的價值觀,乃至戀愛方法。對於攝影師譚偉民(Raymond)而言,肩摩轂擊的香港,則讓他激撞出創意,創作出一系列超現實作品《Two Hours Of Memory》。「因為我覺得影相是現實的表現,如果我的照片用真實的相 ...

  6. 2019年7月12日 · 馬國明嘗過買賣股票損手後,令他學懂穩陣投資,買磚頭最保值。 馬國明於劇集《白色強人》中飾演醫生唐明,性格清高,無慾無求;現實中的他,雖然被稱好男人,但他自命不夠清高,因最愛錢,「早前電視都有講,作為香港男人真的好大壓力,因為香港是最難買樓的地方,物價又高,所以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