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5日 · 滙豐強積金智選回報表現 . 點擊圖片放大. 要留意的是本文引用的回報率僅為歷史數據,不代表、不保證未來表現,而3年、5年及10年的數據,皆為每年平均回報率。 滙豐強積金智選計劃. 近1年短線表現綜合. 2024年第一季,美國經濟仍過熱,減息預期急挫,債券價格受壓,中港股繼續低迷。 近1年,20隻基金中有五隻見紅,當中四隻為中港股票基金、一隻為債券基金( 環球債券基金 ); 2024年首季,錄四隻下跌,當中兩隻為中港股,其餘為 保證基金 及環球債券; 首季滙豐MPF最佳基金為 北美股票基金 ,大賺10%; 3月全部成份基金回報正數, 智優逸歐洲股票追蹤指數基金 賺3.85%,為滙豐MPF最佳。 中港股落後. 長短線均見紅. 中港股2024年首季復甦緩慢,拖累相關基金表現。

  2. 2023年1月30日 ·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有「股神」之稱,是眾多投資者追捧的偶像。 他擁有非凡的人生經歷,在11歲就買了第一隻股票、16歲時通過投資賺得53,000美元(計及通脹約為現在50萬美元)、被哈佛商學院拒收、用使用諾基亞翻蓋手機及將他持有的85%巴郡股票捐贈給各種慈善機構等,以下將細談關於巴菲特、你可能不知道的25件事。 你不知道的 「股神」巴菲特25件事(一) 點擊圖片放大. +9. 1.他在11歲買入第一隻股票. 生活中很多11歲男孩可能還在討論打籃球、看漫畫書,而巴菲特已經開始買股票。 在1942年春天,正是巴菲特的11歲,他用每股38元買入6股Cities Service(現為雪鐵戈石油公司)的股票。 2.他在16歲已賺得53,000美元.

  3. 2024年4月14日 · Dorothy Kripke患有腦部疾病,巴菲特妻子Susie會定期開車送她去做物理治療。 四人時不時會聚在一起打橋牌,巴菲特還邀請Kripke夫婦到家中吃感恩節晚餐,更特別為他們單獨準備食物,以尊重其猶太飲食習慣。 Kripke夫婦積累了大約67,000美元(約52.26萬港元)。 但他們對股票、債券、看跌/看漲期權等都不太了解,不懂如何投資這筆錢。 經過深思熟慮,妻子Dorothy建議丈夫把積蓄委託好友兼鄰居巴菲特管理。 擔心錢少 一度猶豫. 當時巴菲特三十多歲,尚未成為大家熟悉的「股神」,但投資敏銳度已在奧馬哈當地廣為人知。 他正與一些投資者經營一家投資合夥企業。

  4. 2023年5月10日 · 簡單的理財原則. 此外,巴菲特鼓勵人們保持簡單的理財原則,花比你賺的少一點錢。 當然,人人也可以花費比你所賺的更多。 但是就會背負債務,而且很有可能永遠無法還清。 不過,巴菲特指出,有關房屋貸款就屬於例外。 透過避免債務,你可以避免在金錢上處於數學上的劣勢。 如果你欠下信用卡債務,年利率為12%或14%,那麼你必須在投資上賺得比這更多。 實行情緒紀律 「留待明天才出口傷人」 巴菲特指出他的好友墨菲 (Tom Murphy)曾給他上了「不可或缺」一課,讓他了解認識和控制情緒的重要性。 人人在決定出口傷人之前,都總是可以留待明天才罵別人。 巴菲特回憶道。 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建議之一。 墨菲的觀點是,通常,在激動的情況下,每個人能做的最聰明的事情就是閉嘴。

  5. 2023年5月20日 · 神巴菲特一直對科技股投資非常謹慎,二十多年前曾表示不熟悉科技股,所以不投資。 他秉持的原則是集中投資於自己懂的領域,在喬治敦大學的演講中,巴菲特用棒球的擊球理論闡釋了這一策略。 看到了解的公司才揮棒. Buffett提到,著名棒球選手Ted Williams的書《擊球的科學》(The Science of Hitting)中,將打擊區劃分成77個塊,每塊約為一個棒球的大小。 如果球手只在球飛進理想區域時才揮棒,平均擊球率可高達.400。 如果球落在角落時也揮棒,即使球還在好球帶内,那平均擊球率就會降低到.230。 最關鍵的就是等到「好打的球」。 但若賽況處於劣勢,例如比分為0:2或1:2,那麽即使球落在打擊率只有.230的區域,也必須揮棒,否則就會三振出局。

  6. 2021年5月7日 · 作為巴郡旗下汽車保險公司GEICO的前行政總裁,巴菲特曾公開評價他為一個管理者的榜樣,其對GEICO的管理更使巴郡的內在價值增加了500多億美元,成為巴郡旗下最大的子公司。 事實上,Tony Nicely在18歲時已加入GEICO,但公司當年財務情況欠佳,曾瀕臨破產邊緣。 在17年後,Tony Nicely已升至行政總裁,雖然當時公司的聲譽及盈利能力有所恢復,但增長增速並沒有復甦,在Tony Nicely花了3年左右的時間,成功令GEICO恢復活力,巴郡更提出以23億美元收購GEICO剩餘的50%股份。 然而,他在2019年2月時決定退休,辭去行政總裁之位,僅保留主席一職,外界對此亦感到愕然。 霍華德‧巴菲特(Howard Buffett)

  7. 2023年10月17日 · 我的生活不會更加幸福...... 如果我擁有六至八棟樓或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東西,情況(反而)會變差。 研究:愈有錢並非愈幸福. 巴菲特的「知足論」或有根據。 今年3月,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發表 一項研究 ,調查團隊利用先前研究的兩個資料集發現,收入增加的確同幸福感上升相關,但僅止於100,000美元水平。 衡量成功的標準不是你能得到的 而是你能給予的. Mitzi Perdue認為,她的財富是一個機構,而她只是這機構的管家。 此番觀念受到家教與成長經歷啟發,Perdue雙親很早就教導她,一個人的身份是透過他們的服務、而不是他們的消費而形成。 她已故丈夫Frank Purdue的家人也遵循此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