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6月23日 · 美國政府遂於8月對11名損害香港自治的中港官員施加一系列制裁,林鄭月娥首當其衝成為香港首位被制裁的首長。 2020年11月,林鄭在接受香港「有線新聞台」(i-CABLE News...

  2. 2022年6月10日 · 2022年6月9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早出席任內最後一次立法會答問大會時稱,已經交出一張無愧自己的成績表。. (宋碧龍/大紀元). 更新 2022-06 ...

    • 北部都會區會 提供逾90萬個住宅單位
    • 構建約240公頃新田科技城
    • 建議設副司長
    • 北部都會區無具體預算 民主黨憂加劇財政負擔

    林鄭指,目前北部都會區內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預計可提供35萬個住宅單位,發展後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土地做住宅及產業用途,預計可提供16.5萬個至18.6萬個住宅單位,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的39萬個住宅單位,預計整個北部都會區可提供90.5萬個至92.6萬個住宅單位,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 林鄭表示,預計都會區內可提供的職位會由11.6萬個,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其中15萬個為創科產業的相關職位。 北部都會區會延續交通先行的政策,林鄭指會提出5個鐵路項目,包括連接洪水橋廈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北環綫會向北延伸,經落馬洲河套的港深創新科技園,接入深圳新皇崗口岸;北環綫另外會由古洞站向東延伸,接駁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一帶,再南下經打鼓嶺、皇后山至粉嶺。 另外,政府會探討將東鐵綫延伸至...

    林鄭提到,正在興建的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佔地87公頃,總樓面面積約等於3個白石角的科學園,但對比深圳科創園區的300公頃仍有不足。「發展策略」提出善用落馬洲管制站遷往深圳新皇崗口岸後騰出的土地和毗鄰的部份魚塘和鄉郊土地,加上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內原有的用地,將增加約150公頃土地作創科用途,合共約237公頃土地,構建「新田科技城」。 林鄭月娥估計,新田科技城聯同深圳科創園區,可組成佔地約540公頃的深港科創合作區。

    她表示,要有效落實「發展策略」,政府要提升高層督導及強化跨局跨部門的協助,制訂成效指標方便監察等,政府會研究執行機制的細節,「其中一個可能性是在下一屆政府設立副司長的職位」,負責領導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等大型項目的發展。 林鄭指,北部都會區有助推動「雙城三圈概念」,雙城即香港和深圳,三圈就是「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以及「大鵬灣╱印洲塘生態旅遊圈」。

    民主黨昨日下午召開記者會回應《施政報告》內容。民主黨主席羅健熙認為,今次的《施政報告》是林鄭想爭取連任,她爭取的對象是中央政府而非香港市民。他解釋,《施政報告》的很多內容都與「十四五規劃」、深圳及大灣區有關,對於港人的問題及困境則避重就輕,視而不見。 羅健熙又質疑,林鄭沒有表明港府在香港融入大灣區中扮演甚麼角色,純粹是配合中央政府的「十四五規劃」?香港是否有政策制訂的角色或決策的角色?還是中央做了決定香港只能去跟呢?民主黨擔心香港的角色會越來越邊緣化,不被國家及國際社會重視。 羅健熙又直言,報告完全沒有提及北部都會區涉及的款項,「明日大嶼」的造價或已經達到1萬億元,「北部都會區」比「明日大嶼」更大,究竟要花費多少公帑。 民主黨土地房屋政策發言人莊榮輝表示,對《施政報告》感到失望,他指,民主黨...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4月16日 · 【大紀元2024年04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瑛瑜香港綜合報導)前特首林鄭月娥2022年卸任,因位於中環堅尼地道的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前任特首辦)已經爆滿,要在金鐘太古廣場另設辦公室。 政府透露,太古廣場的前任特首辦,在2023-24年度的經常開支修訂預算約為917萬元,一年間大增222萬元。...

  5. 2023年1月20日 · 林鄭月娥在去年11月接受大陸傳媒「南方網」訪問,是她7月卸任後首度受訪。 被問到未來會否有新崗位「服務國家」,林鄭稱不需要什麼新崗位,只想有機會到全國重點大學推廣「一國兩制」。 中共對港政務官很有戒心? 時事評論員仇思達在其網上節目指,林鄭「接棒失敗」被投閒置散,認為她未能入圍港區政協,是不夠「根正苗紅」,「大陸對香港的AO(Administrative...

  6. 2020年7月18日 · 據彭博社報導,特朗普團隊在簽署法案前早已制訂制裁名單,其中包括主管港澳事務的中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特首林鄭月娥以及警務處長鄧炳強。 然而,報導又引述消息指,因特朗普不想進一步加劇與北京的緊張關係,所以現階段排除進一步制裁中共官員。 不過白宮隨即否認叫停制裁。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烏利奧特(John...

  7. 2017年3月27日 · 今年59歲的林鄭月娥,1980年加入政府,37年公務員生涯處理過政府不少爭議政策,包括推動社福界「一筆過撥款」、拆皇后碼頭、處理新界村屋僭建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