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東漢末年 的政治家、戰略家,亦是 曹操 謀臣,官至 侍中 兼 光祿大夫 ,被比喻为如同 西汉 的 張良 。 曾表示反对曹操称魏公,不久后去世,諡曰敬侯,追贈為 太尉 。 因其曾任 尚書令 數十年,被稱為「荀令君」。 生平. 王佐之風. 荀彧有容貌 [1] ,少時被 南陽 名士 何顒 讚為「王佐才也」 [2] ,始为潁川 太守 陰脩之主簿 [3] 。 昭宁元年(公元189年),九月,司空 董卓 废汉少帝 劉辯 [4] ,立 汉献帝 刘协,改元为永漢 [5] 。 当时用士人替补宦官的职位 [6] ,荀彧被舉為 孝廉 ,得拜守宫令 [7] 。 后其遷 亢父 令,棄官不就 [8] 。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影响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主要作品
    • 后世纪念
    • 艺术形象

    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永汉元年(189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董卓执政后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后料袁绍不能成大事而投奔曹操,任司马。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操东征,袭占兖州,荀彧领导保卫兖州三城。后建议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使其收复兖州,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基地。建安元年(196年),劝曹操迎汉献帝建都许县,得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征战期间,主持后方事务,助他战胜张绣、吕布、袁术、刘备等,使之成为北方唯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势力。官渡之战中,他劝阻曹操退军的企图,使曹军反败为胜。战后又建议曹操暂缓南征,乘胜追击袁氏,迅速平定冀州。建安十三年(208年),向曹操献计奇袭荆州。累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荀彧虽助曹操成就大业,但内心忠于汉室。建安十七年(212年),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调离中枢,在随征孙权途中,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 [71]死后谥号“敬”。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赠为太尉。

    荀彧居中持重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他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同时,为曹操举荐了锺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因其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堪称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

    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致使荀彧受人非议。另一说,荀彧因为年少时有才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 [2] 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永汉元年(189年),荀彧被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掌握大权。荀彧请求出任地方官,任亢父县令,随即弃官归乡。当时荀彧同郡韩融带着宗亲一千多家在密县西山中避难,荀彧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但乡人们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冀州牧韩馥与荀彧同郡,他派人接荀彧,乡人不愿跟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3] 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见汉室混乱,每每有匡正之心。当时曹操在东郡,荀彧认为曹操有雄略,而袁绍终不能成大事。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董卓残暴已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祸乱暴毙,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谋能应机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东征徐州牧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进攻陶谦,应该马上供给他们军备粮食。”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会有危险的,不可以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他们,平素并没有什么往来,现在来得急,计划肯定还没有定下;现在趁他计策未定来游说,就算不能帮助我们,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怀疑,那他就会恼怒而定计了。”于是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世之论者

    此时,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 荀彧劝阻说:“当年汉高祖保守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所以虽有困难曲折却最终能完成大业。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残破,但还可以自保,此地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得不先稳定它。如今我们已击溃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东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西顾,我们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节约粮食,储备谷物,就可以一举打垮吕布。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少留守兵就会征百姓也来守城,不能打柴拾草。吕布乘机侵扰杀掠,民心将更恐惧,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其余的地方都不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何况陶谦虽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鉴于往年的失败,将会因畏惧而紧密联合,内外相应。现东方都已收麦,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将军久攻不下,抢掠又无收获,不出十天,十万人马尚未开战自己先已困乏了。上次讨伐徐州,实行了以暴力相惩罚,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会誓死奋战,没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还是不能占有它。天下确实有舍这取那的事,以大换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换危险,也是可以的;权衡一时的形势,不顾忌根基不稳固,一样是可以的。现今三者无一有利,希望将军对这种情况细细权衡。” 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 不久,曹操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他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锺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汉末三国

    何颙: •王佐才也。 •颍川荀彧,王佐之器。 曹操: •吾之子房也。 •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 •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 •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 •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 •使持节侍中守尚书令万岁亭侯彧,国之望臣,德洽华夏。 潘勖:“夫其为德也,则主忠履信,孝友温惠,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廉慎以为己任,仁恕以察人物,践行则无辙迹,出言则无辞费,纳规无敬辱之心,机情有密静之性,若乃奉身蹈道,勤礼贵德,动咨事间,匪云予克,然後教以黄中之叡,守以贞固之直,注焉若洪河之源,不可竭也,确焉若华岳之停,不可拔也,故能言之斯立,行之斯成,身匪隆污,直哉惟情,紊纲用乱,废礼复经,於是百揆时序,王猷允塞,告厥成功,用俟万岁。” 陈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锺繇: •颜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惟荀彧为然。 •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两晋南北朝

    傅玄:“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陈寿:“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裴松之:“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陈氏此评,盖亦同乎世识。臣松之以为斯言之作,诚未得其远大者也。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良以于时王道既微,横流已极,雄豪虎视,人怀异心,不有拨乱之资,仗顺之略,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是故经纶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动于嶮中,至于大亨,苍生蒙舟航之接,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及至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谓之未充,其殆诬欤!” 范晔: •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即“倒悬”)矣。荀君乃越河、冀,间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势强,则皇器自移矣。此文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袁宏: •魏之平乱,资汉之义,功之克济,荀生之谋。谋适则勋隆,勋隆则移汉,刘氏之失天下,荀生为之也。若始图一匡,终与事乖,情见事屈,容身无所,则荀生之识为不智矣。若取济生民,振其涂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虽亲,于汉已疏,则荀生之功为不义也。夫假人之器,乘人之权,既而以为己有,不以仁义之心终,亦君子所耻也。一污犹有惭色,而况为之谋主!功奋于当年,迹闻于千载,异夫终身流涕,不敢谋燕之徒隶者。自己为之功,而己死之,杀身犹有余媿,焉足以成名也!惜哉,虽名盖天下,而道不合顺,终以忧卒,不殒不与义。故曰非智之难,处智之难;非死之难,处死之难。呜呼!后之君子,默语行藏之际,可不慎哉! •文若怀独见之照,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人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故委图霸朝,豫谋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人亡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后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 •英英文若,灵鉴洞照。应变知微,颐奇赏要。日月在躬,隐之弥曜。文明映心,钻之愈妙。沧海横流,玉石俱碎。达人兼善,废己存爱。谋解时纷,功济宇内。始救生灵,终明风概。

    唐宋

    朱敬则:“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子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优游澹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 严从:“叹王室之多故,怀黍离以永吟,遂委忠曹公,冀图匡复。而天命潜革,人心则殊,姑回备物之谟,卒抗非常之锡,虽欲匡上以德,翻杀身成仁。夫仁义岂有恒?在乎不舍道而已。是故比湛身於殷后,微子抗迹於周邦:虽二美同归,而三仁齐致。” 苏图元:“张宾崔浩,曾施神国之谋。荀彧田丰,亦运制胜之策。” 杜牧:“荀文若为操画策取兖州,比之高、光不弃关中、河内;官渡不令还许,比之楚、汉成皋。……及事就功毕,欲邀名于汉代,委身之道,可以为忠乎?” 司马光:“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於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於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徐积:“荀彧所蔽不早图。” 苏轼:“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苏辙:“荀文若之于曹公,则高帝之子房也。董昭建九锡之议,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致其死,君子惜之。或以为文若先识之未究,或以为文若欲终致节于汉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従曹公于东郡,致其算略,以摧灭群雄,固以帝王之业许之矣,岂其晚节复疑而不予哉!方是时,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属于曹公矣,虽不加九锡,天下不归曹氏而将安往?文若之意,以为劫而取之,则我有力争之嫌,人怀不忍之志,徐而俟之,我则无嫌而人亦无憾。要之必得而免争夺之累,此文若之本心也。惜乎曹公志于速得,不忍数年之顷,以致文若之死。九锡虽至,而禅代之事,至子乃遂。此则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过也。” 吕南公:“乔玄荀彧皆儒雅,至死何曾晓爱憎。” 何去非:“人之挟数任术若荀文若者几希矣,盖曹公之策士而倚之为蓍龟者也。” 唐庚:“董昭建议曹公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称曹公兴师,本为朝廷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公由是不平,彧以忧卒。论者曰:彧叶规曹氏,以倾汉祚,晚节立异,无救运移。 管仲相桓公伐山戎、伐陈蔡、伐楚、伐晋,其意欲尊周尔,而桓公遂有封禅之志。文若依曹公,平青徐、平许洛、平河朔、平汉南,其志欲尊汉耳,而曹公遂有九锡之议。管仲知封禅之不可许也。故设词以拒之;文若知九锡之不可长也,故逊词以却之。管仲幸,故桓公从其说以全勤王之功;文若不幸,故曹公不用其语以成窃国之祸。究其终始,幸不幸异耳,用心岂不同耶!论者何得非之!” 洪迈:“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 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 陈亮:“彼荀彧智谋百出,而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徒见荆州四达,英雄之所必争,而巴蜀险阻非图天下者之所急,及熙尚平,遂教之南征荆州,责贡之不入,而不知大略之士常留所必争者以饵敌,而从事乎不足急者,以蹙之也。” 金朋说:“管仲尊周昔相桓,当年文若附曹瞒。匡朝宁国言虽正,始比高光孰发端。” 刘克庄:“杀身明逆顺,濡足救危亡。未必荀文若,甘为操子房。” 陈普: •乱离拣得一枝栖,得路争知却是迷。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 •董卓乱后,群雄横裂,献帝远留长安,在贼手如孤雏。是时文若谓汉已亡,故以高光事劝操。及献帝东归,天下犹有推戴,又劝曹操挟之。此时文若非有无汉之心,然迁许之后,政在曹氏,堂陛不立。文若虽不忘大义,然始者交浅言深,驷追不及,欲遂从操,而孔文举扬袂正言于其间,故依违去就,立正邪之中,十有馀年。一日董昭发议,良心不灭,率尔而对,狼狈以死。君子不观荀文若之颠沛,安知诸葛孔明躬耕隆中,不求闻达,三顾而后委身之为贵哉。

    荀令留香

    主词条:荀令留香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喜欢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称。 《旧唐书》载诗人李端曾献诗“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句。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赏识杜畿

    荀彧与侍中耿纪是邻居。京兆人杜畿来到许县时,与耿纪相见,两人彻夜交谈。当时荀彧听到了杜畿的言论,他对杜畿的谈吐颇为看重,于是在第二天派人对耿纪说:“遇到国士而不向朝廷举荐,怎能身居高位呢?”荀彧见到杜畿后,对待他与旧识一样,又把他推荐给了朝廷。

    《全后汉文》辑录有其文数篇:《迎驾都许议》《散斋得宴乐议》《田畴让官议》《报赵俨书》《报曹公书》。

    据清代光绪年间《寿州志》记载,荀彧墓“俗传在州南门外南关坊”。

    当地文史研究者指出,荀彧墓在今寿县南关大转盘寿霍路以东500米处。这一说法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中也有较为详实的描述。后因建设需要,被夷平。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荀彧初登场于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一回中。其时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荀彧共其侄荀攸共往相投,成为曹操旗下的重要谋士。曹操初与荀彧交谈,便已惊叹荀彧是“吾之子房”。荀彧又向曹操举荐程昱,为曹操另添一名重要谋士。 第十一回曹操兴兵讨陶谦于徐州,荀彧与程昱留守根据地兖州,遇上吕布偷袭,二人设计死守鄄城、东阿等三城,力保不失。徐州之役后,荀彧献策吸纳汝南一带的黄巾势力,建立青州兵集团,令曹操得以滋养势力。后来又劝曹操乘献帝出走的时候勤王迎帝,一方面让曹操得以挟君以令天下,另一方面也令汉室得以保存。 第十四回,荀彧晋升侍中尚书令。后献“二虎竞食之计”挑拨刘备与吕布,令二人心怀诡谲,不能通力合作。 曹操征张绣时,荀彧留守许都。此后参与讨伐吕布、袁绍等战事。 第二十三回曹操于祢衡前赞扬“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但祢衡却反讽荀彧共能“吊丧问疾”。 荀彧深谋有智,擅长评价人物,曾与孔融争辩,一席话将袁绍手下谋士将领的缺点一一道出。荀彧亦善占卜术数,第二十四回曹操征刘备于小沛时,大风吹折军旗,荀彧便算出刘备军必定派人劫寨。 [49]官渡之战时,荀彧再次为曹操留守许都,提供粮草支援。后来曹操南征荆州、江东,亦留荀彧守许都。 第六十一回,曹操野心渐露,与手下董昭等互谋自尊为魏公,加九锡。荀彧不以为然,以大义阻谏曹操,不被接纳,更触动曹操的加害之心。后来曹操南征,令荀彧同行,荀彧知曹操意图加害,故托病止步于寿春。谁知曹操送来饮食一盒,内无一物,暗示要荀彧自行了断。荀彧理解其意,亦知在数难逃,决定服毒自杀,终年五十岁。

    影视形象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51-53] [55])

  2. 2024年4月8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ㄒㄩㄣˊ ㄩˋ (163年—212年), 字 文若 , 潁川郡 潁陰縣 (今 河南省 許昌市 魏都區 )人,朗陵侯相 淑 之孫。 東漢末年 的政治家、戰略家,亦是 曹操 謀臣,官至 侍中 兼 光祿大夫 ,被比喻為如同 西漢 的 張良 。 曾表示反對曹操稱魏公,不久後去世,諡曰敬侯,追贈為 太尉 。 因其曾任 尚書令 數十年,被稱為「令君」。 生平 [ 編輯] 王佐之風 [ 編輯] 荀彧有容貌 [1] ,少時被 南陽 名士 何顒 讚為「王佐才也」 [2] ,始為潁川 太守 陰脩之主簿 [3] 。 昭寧元年(公元189年),九月,司空 董卓 廢漢少帝 劉辯 [4] ,立 漢獻帝 劉協,改元為永漢 [5] 。

  3. 2024年4月8日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荀 xún 彧 yù (163年—212年), 字 文若 , 颍川郡 颍阴县 (今 河南省 许昌市 魏都区 )人,朗陵侯相 荀淑 之孙。 东汉末年 的政治家、战略家,亦是 曹操 谋臣,官至 侍中 兼 光禄大夫 ,被比喻为如同 西汉 的 张良 。 曾表示反对曹操称魏公,不久后去世,谥曰敬侯,追赠为 太尉 。 因其曾任 尚书令 数十年,被称为“荀令君”。 生平 [ 编辑] 王佐之风 [ 编辑] 荀彧有容貌 [1] ,少时被 南阳 名士 何颙 赞为“王佐才也” [2] ,始为颍川 太守 阴脩之主簿 [3] 。 昭宁元年(公元189年),九月,司空 董卓 废汉少帝 刘辩 [4] ,立 汉献帝 刘协,改元为永汉 [5] 。

  4. 荀彧 [xún yù](163年-212年),字 文若 。. 潁川郡 潁陰縣(今河南 許昌 市)人。. 東漢末年 政治家、 戰略家 。. [71] 荀彧早年被稱為“ 王佐之才 ”。. 永漢元年(189年),被 舉孝廉 ,任 守宮令 。. 董卓 執政後棄官歸鄉,率領宗族避難 冀州 ,被 袁紹 待為 ...

  5. 2024年5月7日 ·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 颍阴 (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官至尚书令,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1] [2] 荀彧早年被称为" 王佐之才 ",初举孝廉,任守宫令。 后弃官回到家乡,又率领宗族往冀州避难,被 袁绍 待为上宾。 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 因为他常年任任尚书令,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后因反对 曹操 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仅50岁。 获谥为"敬",后追赠 太尉 。 [1]

  6. zh-classical.wikipedia.org › wiki › 荀彧荀彧 - 維基大典

    今本 (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漢萬歲敬侯荀彧 ,字 文若 , 後漢 潁川 潁陰 人也。 生平. 早年. 彧年少時, 南陽 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 」 永漢元年 ,舉 孝廉 ,拜守宮令。 董卓 之亂,棄官歸。 袁紹 待彧以上賓之禮。 彧弟諶及同郡 辛評 、 郭圖 ,皆為紹所任。 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 時 曹操 為奮武將軍,在東郡。 初平二年 ,彧去紹從操。 操大悅曰:「吾之 子房 也。 」以為 司馬 ,時年二十九。 是時,董卓威陵天下,操以問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為也。 」明年,操領 兗州 牧,後為 鎮東將軍 ,彧常以司馬從。 興平元年 ,曹操征 陶謙 ,任彧留事。 大戰呂布. 會 張邈 、 陳宮 以兗州反,潛迎 呂布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