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4日 · 林則徐 (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1] )男性, 福建省 福州府 侯官縣 左營司巷 [2] (今 福州市 鼓樓區 )人 [3] , 字 元撫 ,又字 少穆 、 石麟 ,晚 號 竢村老人 、 竢村退叟 、 七十二峰退叟 、 瓶泉居士 、 櫟社散人 等 [1] ,是 清朝 後期 政治家 、 思想家 、文學家、改革先驅、 詩人 、學者、翻譯家。 1811年林則徐(26歲)中進士,後曾官至 一品 ,曾經擔任 湖廣總督 、 陝甘總督 和 雲貴總督 ,兩次受命 欽差大臣 。 林則徐知名於主張嚴禁進口的洋 鴉片 ,他曾於1833年建議在國內種鴉片以抗衡洋鴉片 [4] 。

  2. 林則徐 (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1] )男性, 福建省 福州府 侯官縣 左營司巷 [2] (今 福州市 鼓樓區 )人 [3] , 字 元撫 ,又字 少穆 、 石麟 ,晚 號 竢村老人 、 竢村退叟 、 七十二峰退叟 、 瓶泉居士 、 櫟社散人 等 [1] ,是 清朝 後期 政治家 、 思想家 、文學家、改革先驅、 詩人 、學者、翻譯家。 1811年林則徐(26歲)中進士,後曾官至 一品 ,曾經擔任 湖廣总督 、 陝甘總督 和 雲貴總督 ,两次受命 欽差大臣 。 林則徐知名于主張嚴禁進口的洋 鴉片 ,他曾於1833年建議在國內種鴉片以抗衡洋鴉片 [4] 。

  3. 林則徐嚴厲禁煙鴉片商伺機反撲. 1838年底一直被鴉片問題困擾的道光皇帝痛感煙患氾濫政府財源枯竭軍紀廢弛於是決定嚴禁。. 1839年1月道光帝命欽差大臣林則徐南下廣東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立即開展禁煙運動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 ...

  4. 2024年5月5日 ·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峯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中國清代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林則徐是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歷官翰林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主要成就
    • 人物評價
    • 軼事典故
    • 親屬成員
    • 個人作品
    • 墓址和後世紀念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菸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係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藉口。

    儘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中文名:林則徐

    •別名:林元撫

    •國籍:中國清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福建 候官縣左營司巷(現福州市中山路19號)

    •出生日期:1785年8月30日(乙巳年)

    貧苦童年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原名林天翰,字孟養,號暘谷,嘉慶侯官歲貢生,是當地的教書先生,於鄰居羅氏的地方開設書塾。而林則徐的母親陳帙,為閩縣歲貢生陳聖靈之第五女。林賓日陳帙夫婦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長子林鳴鶴(早夭)、次子林則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兒。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 1785年生,清朝中期戶籍福建侯官縣, 祖出莆田九牧林。他為其父林賓日所撰的《誥封通奉大夫江寧布政使顯考暘谷府君行狀》載:“府君諱賓日,字孟養,號暘谷,系出九牧林氏,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祖出莆田九牧林。 他為其父林賓日所撰的《誥封通奉大夫江寧布政使顯考暘谷府君行狀》載:“府君諱賓日,字孟養,號暘谷,系出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 徙居福清縣之杞店鄉,國初再徙省治(福州)。” 據考,遷居福清杞店(今海口鎮嶺兜村)的莆田九牧林一支為林蔇的裔孫宋進士林高德,今 嶺兜 尚存林氏祖祠聯:“九牧家聲遠,文峰世澤長”。正因為林則徐系出九牧,所以他對祖籍地莆田深有感情,與莆田進士郭尚先、陳池養、林揚祖等都有密切交往。 《林則徐日記》嘉慶十八年(1813) 五月初六載:“申刻,到莆陽會館卸車,與鄭象峰同住。”他在供奉有媽祖神龕的高家寨巷內老莆陽會館一住就是半年時間,對媽祖事跡可謂瞭若指掌。此後,他不管在京或外派,只要有天后宮,他都要去行香祭拜。統計記載不全的《林則徐日記》,發現他明確記載到天后神前或天后宮行香的就有40多次。 林則徐祖籍福建 莆田和福清,林則徐六世嫡孫女、中國林則徐研究委員會會長林岷一行,在林則徐研究委員會海外常任理事張飛帆陪同下,前往莆田湄洲島尋根和朝拜媽祖。 林岷說,今天我們懷著十分敬仰的心情,來到湄洲來朝拜媽祖。媽祖林默和林則徐都是“九牧林氏”後代, 林則徐先祖世居莆田,後遷居福州。 媽祖是林則徐的“祖姑”。媽祖作為人,扶危濟困、行善濟困,具有神性;作為神,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具有人性; 林則徐從小深受媽祖的“立德、行善、”精神薰陶,他每到一個地方履職,第一件事便是拜當地的媽祖廟,如果遇到媽祖廟破舊必定會組織修繕。作為林氏的後裔要積極繼續和發揚媽祖和林則徐身上所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 雖然林賓日為私塾教師,中了秀才後又可領取公糧。但家裡人口眾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無以為繼。林母陳帙瞞住丈夫,偷偷以女紅這項手藝幫補家計,她也將此剪紙手藝傳於女兒,才能維持家庭生活。後來,林則徐在其著文《先妣事略》中憶述:“逾年,家君入學,旋食廩餼。此後館穀雖稍充,而食指漸繁,貧如故。先妣工針鑿,又善翦彩為草木之花。大者成樹,其小至於一莖一葉,皆濯濯有生意。歲可易錢數十緡,遂資其值,以佐家計。不孝姊妹八人,皆以先慈之教,備傳其妙。不孝幼隨家君之塾,每夕歸,則敝廬四壁,短几一檠,讀書於斯,女紅亦於斯。不孝夜分就寢,而先妣率諸姊妹勤於所事,往往漏盡雞嗚尚未假寢。其他困苦之狀,類非恆情所能堪者。不孝見而愀然,請代執勞苦或推讓飲食,輒正色曰:‘男兒務為大者、遠者,豈以是瑣瑣為孝耶!讀書顯揚,始不負吾苦心矣。’”家計雖不用代勞,但林則徐每天到書塾之前,都會先為母親姊妹的工藝品拿到店鋪寄賣,放學後,則再到店鋪收錢交回母親。貧苦的童年和嚴格的家教,使他日後升至高官時都保持清儉的習慣和察民疾苦的作風。 林則徐童年家境寒苦,但他得到開明的父親教導,還有一個溫馨的家庭,童年是非常快樂的。鄰居常常聽到林家吃飯時的歡笑聲,探看之下,不過是十多個人津津有味吃著豆腐。後來林家以此事來教誨子孫知足常樂的道理。

    少年啟蒙

    儘管林則徐家境寒苦,但是林賓日非常重視教育。四歲時,父親林賓日已將他攜入塾中,教以曉字。七歲,已經熟練文體,在當時來說是非常早的事。由於林賓日幼時家貧,到十三歲才入書塾,常常被同學嘲笑,為免兒子和自己一樣命運,教書時便將他攜入塾中,抱在膝上,一同聽學。 林賓日教學方法不同於一般教書先生,教育態度既講究又開明。他不只重追求學問,還注重品格修養;不求死背,不求體罰,循循善誘,讓學生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在他教書的五十年當中,中舉或考上進士的多達數十人,最傑出的還是兒子林則徐,他八、九歲時,就在學堂上寫出了“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詩句,震驚四座,他在書塾常常以佳作得到獎金,眼見家境依然貧窮,有人曾叫林則徐改業,但林賓日不許,他認為兒子日後必飛黃騰達,名成利就。 林則徐十二歲時,孔廟召童生任佾生,經一輪選拔之後,林則徐當選任佾生,為祭祀樂舞的人員。 鰲峰書院是福建當時的最高學府,入讀書院者皆非泛泛之輩。院長是敢於蔑視和珅、剛直不阿的教育家鄭光策。在鄭光策指導之下,林則徐專心向學,寫有讀書札記《雲左山房雜錄》,將諸子百家一同採納。 入讀期間,林則徐通過父親結識漢學家陳壽祺。陳壽祺為人憤世嫉俗,對現實的社會問題和官場有深刻的思考。他經世匡時之思想對林則徐有潛移默化作用。與他同時入讀的還有鄭光策女婿梁章巨。兩人少時已經交往甚頻,加上樑章巨早已接受鄭光策“經世致用”之學,加深林則徐“經世致用”之思想,兩人同時立下“經國救世”之志。

    中舉成家

    河南省永城縣知縣鄭大模有次遇到林則徐,對他文思敏捷留上了心,認為此子必成大器。 嘉慶九年(1804年),林則徐參加鄉試,中第二十九名舉人。就在揭曉成績排名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鄭淑卿為妻,以當時來說,進士門第出身的鄭家千金嫁給家境寒苦的林家秀才,是件罕見的事情。自此林則徐在鄭淑卿在世時都沒有納過妾侍,終其一生情深不渝(據林則徐長房後人林鴻漢表示,鄭淑卿逝世後林則徐曾續弦再娶)。林則徐逝世後,同治至光緒年間,英國的杜莎夫人蠟像館特地為林則徐鄭淑卿夫婦製作蠟像,成為少數可長期展出的名人蠟像,以表敬意。 年底,新婚燕爾的林則徐離開家人前往京師參加會試,但名落孫山。回鄉後就在福州北庫巷開設“補梅書屋”開班授徒,等待下一次的會試。

    放眼世界

    千古未遇的西方資本主義強敵入侵, 促使林則徐“ 最先從封建的閉關自守的昏睡狀態中覺醒,以全新的態度睜眼看世界” 。林則徐赴廣州主持禁菸後,在與侵略者鬥爭的實踐中意識到自己對西方知識的貧乏、國人對王朝之外世界的無知,他急於改變“沿海文武大員並不諳諸夷情,震於英吉利之名,而實不知來歷” 的狀況,於是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外文報刊、書籍進行翻譯,以求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加深朝廷、國人對“西洋”的了解。 通過分析外國的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他認識到只有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抵禦外國的侵略。 他萌生出“師敵長技以制敵“的思想,他提出為了改變軍事技術的落後狀態應該制炮造船的意見;他親自主持並組織翻譯班子,翻譯外國書刊,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作為當時中國官吏的“參考訊息”;為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較為系統的介紹世界各國的情況,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適應當時對敵鬥爭和對外交涉的需要,著人迅速編譯了《國際法》,這在中國國際法學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它標誌著西方國際法著作開始正式傳入中國,,標誌著近代國際法開始在我國套用於對外交涉,標誌著中國近代國際法學史的開端。從理論上說,林則徐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外交事業的先行者、中國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帶了頭,成為中國近代傳播西方文化,促進西學東漸的帶頭人。我們從中國國際法學史角度看,他在鴉片戰爭中,不僅是維護國際法原則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治理水利

    林則徐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治水專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視並努力舉辦水利事業,興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運河、黃河、長江。林則徐治水注重深入實際,事必躬親,同時還重視賑災濟貧,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林則徐曾著《北直水利書》。《北直水利書》除經濟之外,亦有治水方略,後來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將《北直水利書》改編成《畿輔水利議》。 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廿二(1831年12月25日),林則徐擢升東河河道總督。到任後,林則徐立即補修治水方面的知識,驗催河工,保持質量,處分辦事不力之官員,下令檢驗河堤料垛,他向道光帝呈上的奏摺中表示:“周曆履勘,總於每垛夾檔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寬丈尺,相其新舊虛實,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計束,按束以稱斤,無一垛不量,亦無一廳不拆。” 林則徐做事如此認真,令貪官無可作假,桃汛來時,兩岸安然無恙,道光帝多次稱讚。當林則徐的對治水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日豐,詩人張際亮向林則徐提議將黃河河道改道北流,從山東利津入海。林則徐也有同感,但民意和官員都反對此治河方略,加上林則徐不能獨攬全局,張際亮之提議遭否決。直到林則徐逝世前不久,還表示張際亮的治河方略是對的。林則徐逝世後,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循大清河至利津入海。

    安定陝西

    道光二十六年七月,林則徐任陝西巡撫後,便上書皇帝,宣稱陝西“ 東北毗連晉豫,西南壤接川甘,道路紛歧,奸究易於出沒。如佩執兇器之刀匪,此拿彼逃,最為民害” 。並表示決心要把“ 除暴安良” 、“ 嚴緝捕以靖地方”,作為接任陝西巡撫後的“ 首務” 。當時刀客的活動主要在關中地區,尤以渭南、富平、大荔、蒲城一帶最盛行。他們“ 有窩巢以為藏身之固, 有器械以為抵禦之資” 。所以“ 不獨兵役避其凶鋒”,即州縣營員亦“ 惜費憚勞” , “ 望而卻步”。林則徐上任後, 對地方官吏兵勇的所謂“ 錮習” ,首先是“ 剖析開導, 務令極力破除”, 增強他們“ 緝匪” 的勇氣和信心,然後以“ 馬得諷糾眾奪犯傷差案”,從渭南刀客下手。此案原發生在五、.六月間,七、八月林正式接任後,便“ 親提研鞠”,除判首犯馬得諷以斬刑、“ 就地正法” 外, 而將刀客趙恩科子、史雙兒等人,“ 不分首從,發雲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 。到是年底,由於林則徐積極督剿,在關中東部各縣,以及陝北的安塞等縣,又相繼緝獲146 人,其中明確稱為“ 刀匪” 的有46人, 均從嚴懲處 。對林則徐積極鎮壓刀客的行動, 道光帝朱批“ 所辦甚好”,大加讚賞。 在鎮壓了“刀客”之後,林則徐採取了一系列賑災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萬石存糧向貧民平糶,對於無力購糧的極貧戶與老弱病殘者,由官方收養,省城西安即收養極貧百姓三四千人;勸紳商富戶出錢出糧救濟其所在村寨的貧困戶,並令地方官與各地富戶收買、質押耕牛,以免影響耕種;另一方面,向清廷連上《被旱各屬分別緩徵折》《鹹寧等十二州縣應徵糧石展限奏銷折》,請求朝廷緩徵錢、糧。為從根本上免除災荒,他籌議興修關中水利,命陝西督糧道張集馨對《關中勝跡圖志》一書加以研究,提出方案。這一計畫終因費用太大,未能實現。林通過上述多種辦法,使陝西局勢得到暫時的穩定。

    總體評價

    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菸,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這是他一生活動和思想的主流。林則徐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林則徐生於乾隆五十年,歷經嘉慶、道光兩代,鹹豐登基後不久病故。 他從政為官四十年,先後擔任多職,但他的正直清廉,為他的人民所敬仰,並贏得“林青天”的美譽。林則徐一生在14個省擔任過多種官職,他的非凡之處,是時時處處都表現出一絲不苟的責任感。有了責無旁貸的獻身精神,辦法總比困難多。當時有人評價林則徐 “ 無一事不認真 , 無一事無良法 ”。雖然林則徐的實幹精神挽救不了清王朝硯滅的命運,但林則徐殫精竭慮地乾成的每一件實事不管是在局部上還在具體問題上,都給國家,給老百姓帶來的好處則是不可否認的。林則徐每任一職 , 每做一事,從來沒有敷衍馬虎過。 實幹加智惠,貫穿於林則徐為官從政的全過 程,或者說林則徐的一生就是實幹加智慧的一生。 同許多偉大歷史人物一樣,林則徐是人,不是神,因而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林則徐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行將解體、外國資本主義人侵、國家獨立受到嚴重威脅的時代。他和愛國開明的封建士大夫魏源、龔自珍等人一起,矢志探索挽救腐朽的清王朝,臻國家於富強和外御強敵、捍衛國家獨立、民族生存之道。他把反對外來侵略和維護清朝統治當作解除“ 內憂外患” 的兩大重任。他以年高病弱之身,毅然應詔前往桂林鎮壓天地會起義,足以說明他的封建正統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林則徐的局限性恐怕主要在此。

    名家點評

    美國學者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員, 是(道光) 皇帝的化身。林欽差的整個經歷明淨如水晶。他的動機是禁止鴉片的輸入和消費,為了達到此目的,他準備採用一切手段,但是他的任務是毫無希望的。” 英國著名香港史專家安德葛·《香港史》:“ (林則徐的禁菸計畫)以果斷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擊,使得英國人出乎意料,(他們)完全沒有想到林則徐會以果斷、活力和對中國利益的獻身精神來付諸行動。” 美國華裔學者張馨保·《林欽差與鴉片戰爭》(1964年出版)““以他的勤奮、改進政府工作的強烈願望以及全力為民謀利的信念而著稱。在所有19 世紀的中國政治家中,林則徐的形象和影響都超過了其他人。” 曾任英國駐香港總督兼駐華公使包令·《欽差大臣林則徐的生平及著述》:“(林則徐是) 中國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人物,在中國,可以說林則徐是該國人民的縮影——那個龐大帝國的輿論集中表現在這個人身上。他是中國的一位理想的愛國志士。他是聖人,而且是萬聖之聖。他把自己的智慧同傳統的智慧結合了起來,(是)中國愛國志士的驕傲,(他) 太偉大了,不會被人遺忘,(林則徐) 忠誠地、幾乎不間斷地為他的國家服務了36 年。”

    名字來由

    則,學習、效法。徐,指的是福建巡撫徐嗣曾(ceng)。元撫,以巡撫徐嗣曾為榜樣的意思。字少穆,石麟。 一種說法:據程恩澤《題林暘谷年丈飼鶴圖遺照》詩及注的解釋,林則徐出生那天晚上,林賓日“夢中親見鳳凰飛”,這使他立即聯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類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為是吉兆,因此在給兒子取名“則徐”之餘又給字“少穆”,“石麟”。 另一種說法:他出生時有一個不尋常的巧合。那天是八月三十,赤日炎炎。林賓日因妻子分娩在即,接生婆也進了門,他自己便去鎮上想買點龍眼等滋補品回家。正巧,福建巡撫徐嗣曾從鄉下察看災情回衙,,差役鳴鑼喝道,隨從們擁簇在大橋的前後左右。不想半路突然陰雲密布,雷聲隆隆,頃刻間大雨瓢潑如注。徐嗣曾是個體察民情、關心手下的好官,他當即吩咐眾人找地方避雨。可是這兒曠野茫茫,唯見山岙邊有間破舊小屋,眾人趕忙去檐下暫避。突然,屋內傳出一陣嬰兒墜地的呱呱啼哭聲,正巧林賓日也在此時趕了回來。他見一位堂堂二品紅頂花翎大官員居然站立在自己家門口,大吃一驚,也顧不得滿地水淋淋,匆匆跪拜。徐嗣曾雙手把林陽穀攙扶起來說:“古人云:‘天生萬物,唯人為貴。’你為大清國生了一個好子民——說不定將來還是棟樑之材,不能拜、不能拜,本官還應該祝賀你才是哩!”林賓日見這位巡撫大人和藹可親,全無半點官架子,內心十分感動。為紀念這次天造地設的奇遇,他興奮地給兒子取名為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則”是“效仿”的意思。因為林賓日知道巡撫徐嗣曾重視知識分子,深得士人的敬仰,故他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夠效仿徐嗣曾,做一個清官,因此就給剛出生的兒子取了個“則徐”的名字。

    改詩深意

    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年輕時功名未就,跌宕不羈,曾有詠新月詩云: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林則徐讀了,認為女婿詩雖好,但卻小有不妥,於是替他把“必”字改為“況”字。沈葆楨的詩托月言志,未免自視清高,氣量偏狹。林則徐把它改為“何況清輝滿十分”,詩意迥然不同,成為功名未就時,蓄才積識以備濟世之用,一旦身居高位便可大展身手,實現治國安邦的宏圖大業;而且對照上下句,詩中隱含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深意。一字之差,反映了翁婿兩人的不同襟懷。

    藏書之好

    從政之暇,尤喜藏書。舉進士後,居於文藻山,早年以“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頌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為志,潛心搜羅前朝及當代各類書籍。藏書樓有“七十二峰樓”、“雲左山房”,專用貯書,積三十餘楹。貶謫伊犁時,以大車7輛,載書20篋。臨行前賦詩云“縱使三年生馬角,也須千卷束牛腰”。有《雲左山房書目》抄本傳世。藏印有“林少穆珍藏印”、“河東節帥,江左中丞”、“寵辱皆忘”、“讀書東觀,視草西台”、“吳越秦楚齊梁使者”等十數枚。原藏書之所“七十二峰樓”於1948年被洪水衝垮,福州市政府撥款重建。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等,後匯為《林則徐集》。

    父親:林賓日

    母親:陳帙

    妻子:鄭淑卿

    大兒子:林汝舟(1814 年生)

    二兒子:林聰彝(1824 年生)

    三兒子:林拱樞(1827 年生)

    主要著作

    林則徐生平愛好詩詞、書法,著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書》《荷戈紀程》等著作。所遺奏稿、日記、公牘、書札、詩文等,建國後輯為《林則徐集》。 林則徐著作包括奏摺、公牘、文鈔、詩詞、信札、日記以及他主持翻譯的《四洲志》等譯作。這些著譯散藏各地,長期沒有經過系統整理。 《林則徐全集》分奏摺、文錄、詩詞、信札、日記、譯編六卷,共十冊。

    書法作品

    林則徐書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聖教序》為基本路數,屬於傳統派系,通篇秀勁乃其可貴之處。同時,從林氏楷書作品亦足可見其臨池之功力。 林氏在1827年(道光七年)《跋沈毅齋墨跡》中說:“初學臨摹輒舍唐人矩范而躐等於鐘張羲獻,是猶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臥必矣”。可見,林氏有自己的學書心得,從唐人入手是他的主張。實際上,林氏並沒有忽視“取法乎上”的傳統共識,其楷書,不拘泥於某家框架,也並不純然是唐人的規矩,還在點劃使轉之間偶爾透露出晉人的風度,愈是晚期之作愈如此。 林氏的書法取勢,端重安詳,絕無矯揉造作的氣息,雖不屬於雄強一路,但其字裡行間體現出一股中華民族固有的浩然正氣、凜然大義。

    林則徐

    林則徐墓,在福州市省軍區內,市郊馬鞍村金獅山麓,坐北向南偏東南57度,面對五鳳山。平面呈如意形,其墓為三合土夯築,五層墓埕,面寬14.6米,縱深37米。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後護坡正中飾一圓形的“壽”字,直徑0.82米。 封土前豎立一塊高1.08米、寬2.55米、厚0.16米的墓碑,一是御賜祭文,一是御賜碑文。正中的供案桌上立長方形石碑牌,上鐫楷書56字,寫法屬傳統形式,讀時先中行,繼右行,隨之左行,再回讀右而後左,余此類推。 碑牌上所列官銜都是林則徐的,按當時“父以子貴”的規例,做父親的死後也可以享用。供案左右的轉角柱上鐫有對聯:“百丈松楸馴鹿土,千秋佳節臥牛眠。”碑面陰刻:“皇清誥封資政大夫、兩淮鹽政、前江蘇按察使晹谷林公、配陳夫人,男少穆公、婦鄭夫人,出繼男雨人公、婦李孺人壽域。道光丙戌年仲夏吉旦立。”楷書,直下11行(讀序自中、左、右),字徑12厘米。 碑文中的“晹谷林公”為林則徐父林賓日(1749~1827年);“陳夫人”為林則徐母陳帙(1759~1824年);“少穆公”即林則徐,“鄭夫人”為林則徐妻鄭淑卿(1789~1847年);“雨人公”為林則徐弟林霈霖,“李孺人”為霈霖妻李氏。此墓系清道光六年(1826年),林則徐因母喪守制,為其父母營造的,林則徐逝世後附葬於此。

    行星命名

    2000年9月20日,在民族英雄林則徐誕辰215周年之際,坐落在林則徐出生地福州市左營司的“林則徐星”紀念碑揭幕,寓意著“林則徐星”從這裡升起。1996年6月7日,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陳建生院士發現了一顆小行星。按照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的規定,誰發現了小行星,誰就擁有命名權。陳建生院士領導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和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成員、北京天文台朱進博士,提議將新發現的這顆小行星命名為“林則徐星”。林則徐的禁毒和治水業績,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公認,因此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了中科院的建議。“林則徐星”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沿橢圓軌道以4.11年的周期繞太陽運動。

    紀念設施

    福州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則徐墓、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林文忠公祠(即林則徐紀念館)和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林則徐出生地、林則徐故居、林則徐西湖讀書處、升山摩崖題刻以及林則徐星石雕像等。 林則徐出生地紀念館 林則徐出生地紀念館位於福州市鼓樓區中山路,1997年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6月26日,福州市政府在館內開闢了“福州市禁毒教育基地”。 林則徐故居(雲左山房) 又名“雲左山房”,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文藻山北路(今稱文北路),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是林則徐逝世前在家鄉的住處,1961年被列為福州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林則徐紀念館(林文忠公祠) 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澳門路16號,占地3000平方米。原是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林文忠公祠,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後,該祠屢被占作他用。1982年,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復,闢為林則徐紀念館,對外開放。林則徐紀念館為古典木構建築,略呈長方形,坐西朝東。館內主要部分有甬道、儀門、御碑亭、樹德堂、南北花廳、曲尺樓、辦公樓等。展覽以大量的實物、照片、圖表、模型等表現了林則徐愛國憂民的一生。特別是虎門銷煙模型,採用現代的聲光電手法,形象地再現1839年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銷煙的壯舉。 林則徐基金會 於1997年在紐約華埠立有林則徐銅像,銅像基座上題有中文“世界禁毒先驅林則徐”以及英文的“Pioneer in the War Against Drugs”。 林則徐紀念園 2010年落成於廣州市珠江江畔的海印橋北岸。

  5. 2023年7月14日 ·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出生於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字元撫別號少穆石麟晚年則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他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曾擔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官至一品兩次受命欽差大臣。 由於他堅決主張禁煙禁鴉片,被譽為「民族英雄」。 在1839年廣東禁煙時,林則徐派人進行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沒收的鴉片。 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降至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他對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 據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致力於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

  6. ja.wikipedia.org › wiki › 林則徐林則徐 - Wikipedia

    林則徐. 則徐 (りん そくじょ、Lín Zéxú、 1785年 8月30日 ( 乾隆 50年7月26日) - 1850年 11月22日 ( 道光 30年10月19日))は、 中国 清 代の 官僚 、 政治家 。. 欽差大臣 を2回務めている。. 字 は 少穆 (しょうぼく、Shǎomù)。. 諡 は 文忠 (ぶん ...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