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你認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到底在哪裡? 感覺得到、說的出來,但你能用一張圖就說得透徹嗎? 一位華裔插畫家 劉揚Yang Liu ),對於東西方文化比較,則是擁有相當犀利的眼光跟觀察,這樣的能力也與她的生活經驗有所相關。 在 1990 年代,正值 13 歲的青春期、對外面世界都充滿好奇與想像的她,舉家從中國北京搬家至德國柏林。 她在德國生活了 13 年後,她開始了她的繪畫計畫,紀錄她在北京、德國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大都市裡的生活經驗與感受。 她總共繪畫出 47 張簡單的藍、紅底畫報,從工作的組織階級到餐廳禮儀,劉揚用非批判性的趣味來捕捉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這有趣的文化觀察,也在 2007 年被德國知名出版社 Taschen 收納成冊、出版,並命名為「東西相遇」( East Meets West )。

  2. 2015年12月9日 · 靈感得自個人經驗平面設計師劉揚對文化差異特別有感覺。. 1990 年,十三歲的她從北京搬到柏林,又過了整整十三年,她開始著手記錄她經歷過中國和德國的雙重文化經驗。. 總計 47 幅藍紅對照的海報,劉揚的本意並非評論兩種文化,而是以趣味性的 ...

  3. 2015年12月11日 · 秒懂社會對性別的刻版印象!. 設計師圖解男女差異. 簡 聖蓉 2015-12-11. 上個禮拜我們才介紹了這位華裔設計師的另一系列作品《 東西相遇 》, 劉揚 出身於北京,十三歲就搬遷到柏林居住,因而激發她對於文化差異的精闢觀察。. 這次我們要介紹的是另 ...

    • 創業靈感留澳發想
    • 幫轉介心理醫師
    • 都市百態
    • 扛不住催化情緒
    • 兩個乖戾案例
    • 走反路創業

    「1.0 時代憤怒屋設過簡易廁所,發現不得了,1 組客人就接待不完」,年初創立的八里憤怒屋,由 7 年級中段班 Joe(謝承佑)一手籌設,過去留學澳洲 12 年,以前在墨爾本就玩過「憤怒屋」,發現台、澳兩地「憤怒」風格迥異。 「台灣人太浪費,中古市場貨源多,走趟社區回收場一定有『堪用家電』可收,澳洲那兒很少中古商品可砸,都買新貨給客人 K,1 個盤子 5 塊澳幣(約新台幣 120 元),拉高基本消費、難普及。」 在台開店,Joe 一砸百萬,但第 3 個月就出現模仿同業,目前台北、新竹都有類似店家。「做這行,砸報廢物的爽度太低,那根本不是你生活中會出現的東西」,有客人打一打在休息區哭,他也兼諮商員,跟上關心幾句,「一聊 2、3 小時,超怕下組客人進不來。」

    「憤怒屋不是醫療場所,來客情緒發洩若止不住,會建議轉介心理醫師」,除了發洩物能基本使用(至少正常開機),他計價方式採「砸了會噴會碎、越響亮」越貴,「防水材質、塑膠那種,多新多貴無用,砸下去無感,越砸越氣。」 「有的人就是不信我提供的是堪用品,硬點名要砸店裡辦公區螢幕,也 OK,我價目表都貼好了(笑)」,遠遠望向這座年初還是亞洲首例的「憤怒屋」(目前新加坡、香港已有同業),坐落八里老街反方向,一旁住宅三兩戶,幾近工廠為主,隔兩條巷就是八仙樂園,恬靜清幽。

    「鐵門關上,隔音 OK,沒被投訴過」,最晚,他接過凌晨 2 點的客人。「一個晚上回家發現感情出現小三的上班族」,他講著憤怒屋客群主分兩區,一者為聲效娛樂而來;或為情緒宣洩報到。 白天每組客人之間,他至少抓半小時緩衝空檔,「你也不希望自己打一打,剛在休息區釋放哭泣,店家又急急放下一組放進來,那被硬聲打斷的劣質感,不完整也不私密。」 「憤怒屋護具不租直接取用,進發洩區 1 回最多 2 人,除非觀察性格不乖戾的群體才放 3 人」,他不怕客人為聲效娛樂來,「打完結帳,彼此開心,最怕 1 人獨自前來那種。」

    他分析「情緒宣洩客群」常屬感情重傷害,「小三、小王滿場飛,護士、幼兒園老師等長期照護業光顧比例也高,一般上班族、被保鑣護送來消費的老闆更有。」 他立規矩,發洩區一定全程錄影(凶器四散就怕客人躲著自殘)、離開發洩區,武器定得離手,「寧可拉下鐵門關店,就怕一路從裡打到外,扛不住。」 「做憤怒屋,不要點燃客人怒火到無法收拾,只是燒到自己受傷」,他界限謹守,不管來客進店情緒如何,不做任何催化,「那沒道德也危險。」

    開店近 1 年,他自豪流血紀錄仍保「0」,只是 2 個客人讓他記憶深刻至今。 「1 個男高中生,打到眼紅情緒崩潰,同行 2 友人直接定桿不多說,從螢幕監控,怕到想瞬間熄燈關店,冷卻他情緒」,另 1 個是陪男友來的女生。 「打著打著不知道點燃什麼,突然反手拿起地上玻璃碎片,對牆上 1 張噴漆笑臉默默狂刮,太詭異,男友看了牢釘一旁不得動彈」,Joe 店影視檔案都備留,但希望跟警方配合調畫面的那天別來。

    放洋多年回台,他不愛台灣「凡事老往肚裡ㄍ一ㄥ」陋習,做起情緒宣洩行業的「憤怒屋」,他稱就像以前開主題餐廳,「對美食無感,其實一點都不喜歡賣吃的。」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upmedia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上報人物】亞洲首座「憤怒屋」創辦人:台灣人太浪費〉。圖片來源:上報)

  4. 2015年7月16日 · Andrew 真實地表達他對社會現象的看法。 但仍是有一人例外:從中產階級躍升到上層階級. 在全片中唯一從「中產階級」晉升「上層社會」的Nick,順利從牛津物理系畢業,並且移民到美國的威斯康辛大學擔任大學教授,順利得到自己的理想生活。 該有的階級翻轉,居然成了「例外」 從此紀錄片觀察下來,唯有階級流動的只有一人,其餘的被觀察對象,從小是富人、長大仍是富人;而窮人的孩子,依然只能在下層階級徘徊不前⋯⋯. 延伸閱讀: 一張圖片讓你秒懂:貧富差距不可能靠教育翻轉,只能不斷階級複製下去. 再拼也念不起台清交,「國民」教育給偏鄉孩子的詛咒:永遠複製貧窮. 若複製階級的現狀不變,「翻轉教育」可以翻到哪去? 教育 M 型化:統計數據告訴你,台灣的窮人真的唸不起台清交. 公共. 階級翻轉.

  5. 2017年7月7日 · 說故事前先來張圖比較有感覺。. 湘北打山王之前,灌籃高手或許是佳作、傑作,但未必稱得上神作。. 假如只看漫畫或動畫的開頭,簡單說就是個不良少年打籃球的故事:打架鬧事、因為籃球而改變、開始追逐稱霸全國的夢想,雖然熱血,聽起來好像也滿普通的 ...

  6. 2015年4月1日 · 一府二鹿三艋舺,台北第一街-艋舺老街. 萬華區位於台北市西南方,東以中華路與中正區接壤,北以忠孝西路與大同區為鄰,西面環繞淡水河與新北市為界,南至新店溪,全區呈「胃囊」形狀。 十七世紀末,本區有平埔族「紗帽廚社」沿著河流散居,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名為Mankah 的獨木舟。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泉州移民陳賴章獲准開墾台北盆地,從新莊拓墾到此,見舟船翔集,於是以「艋舺」稱之,並搭蓋了幾間茅屋作為據點,成為台北第一條市街的雛型。 若說台北的繁榮始於萬華,一點也不為過。 雖然台北盆地最早的物產集散地和行政中心在新莊,但碼頭淤積加上民亂,終被下游的艋舺所取代。 艋舺地處大漢溪、新店溪交匯口,水運條件原本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