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6月14日 · 港科院院長徐立之指出,香港的科學並不落後於韓國、台灣等地,只是由創新科技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相對少。 他認為香港經濟好是原因:「賺錢太容易,炒股炒樓已可賺錢,錢搵錢比技術容易很多。 」不過他表示,如此模式難以長久,「因為投資有盡頭,始終要靠新的產品。 他指出,投資科技與科技股不盡相同,後者只是買賣股份賺錢,而前者則以科技發展新經濟。 他認為,香港創科條件充足,不論科學、教育、資金、法制等客觀環境,「每個環節單獨來看都相當理想」。 但他指出,促進創科發展需要生態圈(ecology)環環相扣。 他笑稱,現在的 eco- 並非生態,而是 economy(經濟),只想着如何賺錢,環節之間缺乏連繫。

  2. 2016年4月29日 · 撰文:廖美香(資深傳媒人) 徐立之家族三代輩出豪傑:祖父是商人,父親是文人,徐立之是科學家。

  3. 2016年4月29日 · 徐立之懂得找研究方向,當年分子生物學正是前沿學科,發展精彩。他以白人常見遺傳病「嚢狀纖維症」為研究重點,發病率為三千有一;一般白人二十五有一是基因攜帶者,屬隱性遺傳病,沒

    • 香港上游理論結合深圳下游技術
    • 港府應多投放資源
    • 不要想着複製另一個矽谷
    • 官產學研必須互相配合

    「簡言之,這邊廂香港擁有豐富的創新知識和想法,那邊廂一河之隔的深圳則雲集技術人才,能夠把香港的想法化為原型(Prototype)。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以後,這園區就成了兩地的接觸面,讓各方人才互相交流。」徐立之解釋,事實上香港亦有專業的技術人才,但香港的儀器配套不及深圳成熟,自然需要借助深圳的力量以發展創科產業。「譬如說,我在做一項實驗,過程中需要把一塊鐵板折彎,但我卻沒有合適的工具,那當然完成不了實驗。然後我請深圳的人員幫忙,他們工具充足,技術純熟,幾乎不花工夫便辦妥了。」 的確,這些年來深圳大力發展創新科技,不但擅於建立產品原型,產品包裝等技術亦於國際間享負盛名。「這方面是深圳企業的專長,亦是它們的吸引力。事實上,香港亦有吸引深圳企業之處,它們十分欣賞香港對於知識財產的...

    徐立之建議,政府應考慮批發兩地過關的特快通行證予河套的創科人員,讓園區聚集更多人才。「香港如要成為創科基地,背後必需得到政府和投資者的支持,而政府的力度應要大點,因為這是她的願景。」他更指出,港府若不盡快加一把勁,這個願景恐怕難以實現。「『港深創新科技園』佔地87公頃,以香港的創科園區計,面積將是全港最大的。但深圳那邊的可發展空間亦不小的,隨時撥出數平方公里的土地發展創科園,那將會比香港的創科園大上數倍。」 他強調下屆政府必須積極發展創科產業,若然掉以輕心,恐怕會給深圳搶佔先機。「我認為,政府的責任是撥出資金、投放資源、提出合適政策,以此扶助香港創科發展。至於創科研究的範籌、題目,則不應由政府主導。」他指出,可以建立合適的評審制度,讓專家選出恰當的研究方向。「不過。我相信這方面楊偉雄局長早就...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消息傳出後,很多人對其期望甚高,更有人認為港深兩地合作,可以建立「中國矽谷」。對此,徐立之卻是不以為然,認為矽谷的成功絕不是可以輕易重現的。「我常常說,歷史的確會重演的——但它重演的只是大方向,箇中細節卻不會重複。矽谷的成功是由於全美國的人才,他們齊集一個地方,互相交流,良性合作競爭。香港的情況則不同,單看人才數量、市場規模已是大為不同。」他強調,香港擁有很多傑出的科學家,但人數上始終難與整個美國的科學人才相提並論。除非香港能夠吸引全國,甚或全球華裔科研人才聚首,而這則視乎香港對於發展創科基地的眼光和投資。 「矽谷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不是政府說要有矽谷,就有了矽谷的。它是經年累月發展而成的。」徐立之奉勸,香港可以參考矽谷的成功經驗,但不要想着複製另一個矽谷。他指出,很多...

    「人才引入是件複雜的事情,即使國外人才願意來港,若你沒法安排住屋,沒法為他們的子女找到好學校就讀,最終也會功虧一簣。」徐立之指出,政府有責任協助人才來港發展,亦應積極推動官產學研四方合作。「『官』:政府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對於創科發展相當有利;『產』:現在商人還有『high-tech揩嘢,low-tech撈嘢』的想法嗎?假若仍有這種想法,政府便應出手減輕高科技產業的創業風險。」 至於學術和研究方面,他認同香港的研究資源豐富,惟政府的監管方式卻有問題。「以煮飯作喻,若然你每隔數分鐘便打開電飯煲,說要看看飯熟了沒,那麼這鍋飯鐵定煮不好。政府看研究進度的做法便是這樣,總要看看學術研究人員如何用錢。」他解釋,政府的做法讓部分學術研究人員傾向「取易不取難」,只做能夠快速取得成果的研究,好向政府交代。一...

  4. 2023年11月7日 · 8.18事件與徐立之校長辭職 馮國經做了兩任6年主席後,由梁智鴻醫生接任,他擔任了校委會委員數年,會務駕輕就熟。 作為港大舊生,他對大學有深厚感情,對推動港大發展十分用心。

  5. 2023年7月11日 · 徐立之教授、黃景強博士及陳萬雄博士在擔任香港珠海學院校董之前,已因奇妙因緣建立深厚友誼。 陳萬雄博士憶述,他與徐立之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前後期同學兼宿友,與黃景強博士則因熱愛教育及中華文化相交,從早期創辦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籌辦饒宗頤文化館,到現在一起在香港珠海學院擔任校董,彼此相識超過20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徐立之教授與黃景強博士相識於香港大學,當時擔任港大校長的徐教授,與擔任校務委員的黃博士「一見如故」。 徐教授說,「黃博士一路是做教育的,曾創辦澳門東亞大學,我在他身上學到不少。 」黃博士則說,「我在徐教授身上也學到很多,尤其在大學的程序、架構方面,獲益良多。 徐立之教授回憶,如果當年沒有珠海這人生第一份工,就無法到外國留學了。

  6. 2016年4月30日 · 該報告由徐立之教授牽頭,連同團結香港基金顧問倫嘉欣及高級研究員張恩榮合力撰寫,為香港改善科研生態出謀獻策。 以下是筆者向徐立之進行深入訪談的內容: 問:香港科研資源偏低,應如何調整?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