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7月16日 · 來自貧民窟的孩子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談論夢想,這個小女孩就是個實例,她單純的希望長大能到附近超市上班。 家境優渥、就讀私立小學的 Andrew 與 John,從小就開始讀起《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關心全球經濟動脈,對於未來的計畫,Andrew 與 John 大概知道自己會去念牛津大學,然後畢業成為律師。 接著時光飛逝,John 與 Andrew,一個如願念完法學院,成為一名訟務律師,一個 35 歲已當上律師事務所合夥人,Andrew 甚至在影片後段,承認「 根深蒂固的階級制度,確實是存在的,而且難以改變 」。 Andrew 真實地表達他對社會現象的看法。 但仍是有一人例外:從中產階級躍升到上層階級.

  2. 2023年12月14日 · 布魯塞爾的 8 日深夜,在歐盟的立法官員們歷經了為期一週、花費近 40 小時的馬拉松式談判後大會宣布已就人工智慧法案達成協議這將是全球第一部全面針對 AI 制定的法案。 早在 2021 年 ChatGPT 與其他生成式 AI 尚未席捲全球前,歐盟當時首次提出《人工智慧法案》。 隨著過去幾個月,AI 持續走紅,歐盟的主要政策制定者們,志在明年 6 月歐盟大選前,敲定《人工智慧法案》的初步內容,否則屆時歐盟委員會、議會改選,新官上任恐讓法案通過時程遙遙無期。 為什麼歐盟推動 AI 法案困難重重? 此次法案初步協議得以通過,背後可說困難重重,因為歐盟政策制定者要面對的,不僅是以美國為首的科技巨頭們的敵意,還有內部像法國、德國等有意扶植 AI 新創的國家,他們同樣不是很願意妥協法案內容。

  3. 2016年10月18日 · 《進擊之路》是金馬獎導演蘇哲賢耗時3年拍攝的新作,這部紀錄片描述了台灣近年來4位為正義發聲的人權律師──邱顯智、曾威凱、劉繼蔚、李宣毅一路走來的故事。 這幾年,台灣在追求民主的路程上發生許多指標性的事件。 2013年,一位單親媽媽因為生活困難,不滿政府施政,憤而在總統公開活動上向總統丟鞋抗議。 雖然總統並沒有真的被擊中,但之後單親媽媽仍被總統府提告。 就在此時,曾威凱主動向這位媽媽提出法律方面的援助。 當單親媽媽問起費用時,曾威凱說:「當妳丟出鞋子的那一刻,妳已經付了我律師費。 」而這起案件也成了進擊之路的起點。 事件發生不到三周,導演就和曾威凱律師見面,啟動了進擊之路的拍攝計畫。

  4. 2020年1月9日 · 「所有的協商說到底,就是一場『發現並滿足對方需求』的遊戲。 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在情緒上、無法聽進別人話的人,諮商心理師陳雪如分析,面對被「情緒腦」主宰的人時,我們要做的並非說理,而是運用技巧安撫對方的情緒,召喚出對方的「認知腦」,理智而冷靜地達成溝通。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諮商心理師 陳雪如(Ashley) 黃先生是一位大學教授,大家都以為當教授很風光、很自由、不用打卡、沒有上下班時間,更沒有主管盯著你、還有一間個人辦公室,以及無數學生可以使喚。 「沒有上下班時間,不見得是好事。 我覺得我醒著的每一刻都在上班,沒有一個下班時間做為區隔,告訴我要放下工作休息了。 」黃先生說,他壓力其實很大,現在是助理教授的他,要在時限內拚升等,如果沒有發表足夠多的學術論文,他就得離開教職了。

    • 用「他我」來看待自己
    • 政治人物大多避免的「承認錯誤,隨時修正」
    • 視大人者而藐之
    • 他是位就事論事者
    • 柯 p 的思維太過跳躍
    • 延伸閱讀

    柯 P 常用「他」來代表柯文哲這個人。這說明柯 P 很習慣,也很常用第三人客觀位置,來看柯文哲這個人的行為,甚至對其行為進行評價。 所以他做決定與說話時,不純粹是從過去一路走來的那個「自我」的延續與放大,而是一種辯證過的進化版的「他我」。這是一種很銳利的抽象思考法,可以把自身的感情與面子這些牽絆丟棄,像開刀一樣冷靜的解剖自己,像靈魂出竅一樣觀察自己現在的狀態,從而對自己進行無情的修正與進化。 在一個艱難決定出手之前,他可能已在自己腦中正反交戰辯論了幾百回,很少人能做到如此透澈,台灣政壇更幾乎沒有人能拋開自己來看自己,不論是過去的恩怨或是功績。

    診斷小腸,開刀大腸,說明他醫師訓練出來的價值觀念,與理工科那種工具理性的決定機制。沒有法政科系或媒體人習慣的價值理性,過去講過的話不一定正確,那就認錯,馬上修正,面對現實,該怎麼辦就怎麼辦?這使得各種情緒勒索與承諾綁架,道德主義教條信念,對他都是沒有作用的。 換句話說,以前大家習慣用來框政治人物的那些表率形象話術,對他一點意義也沒有。

    李登輝等總統,在他嘴裡就像一個個雕像,沒有崇敬也沒啥恨意,沒啥好話也沒啥惡言,很冷靜的描述與評價。 威權時代出來的人,對大人長輩多少有點神化的崇敬,或敵對的恨意,但柯 P 完全就像看著老李蹲坑便便,老馬路邊剉屎一樣,冰冷的在描述那個人的行為模式,在他生命中,頂多有值得尊敬的前輩,沒有言聽計從的長輩,這在政治圈也很少見。

    直接點名批判個人,恨的卻是某類行為而不是某人。這跟台灣政治圈的習慣剛好相反,台灣政治圈常常是恨某人入骨,卻總是模糊的罵某一批人,而不敢點名做壞事那個人,不願跟某人直接正面對決。 柯 P 剛好相反,他不爽誰就直接點名對幹,意思是這人以後不是我朋友,頂多就是不要見面。但他真正恨的,想要鏟掉的,卻是某一群人認為「理所當然」的行為,比如借債發錢,政策買票……,這其實會得罪一大票人,正常政治人物會避開這種雷區,但柯 P 不會。

    柯 P 的思維方式,與台灣政壇以政法科系思維養成的習慣根本不同,這是他紅的原因,是對手老抓不到他痛點的原因,也是他讓傳統菁英討厭的原因。但是,柯 P 的爆紅,說明傳統菁英們過去的思維架構與關係網絡決定論已經被拋棄,想擊敗柯 P,恐怕沒那麼容易。 進一步說,新時代流行的思考模式,恐怕是更接近工具理性的務實態度與經驗主義,而快速遠離價值理性及關係決定論,這些傳統菁英們習慣的模式。政治慣性與傳統,也鮮少能在他腦中發生作用,因為他有自己的辯證法。 老話,不管你喜歡他或討厭他,你得先仔細研究他,因為他的確是個生物,而且是個怪物。會吃砲火長大,還會高速進化,不是怪物是什麼? https://www.facebook.com/mirrormediamg/videos/292823507978821/

    政客以為柯文哲受歡迎在於他很神,卻沒認清他其實只做了一件事 突破你想像的柯粉組織圖──猜猜看柯文哲支持者是藍多還是綠多? 【專訪柯文哲 IG 小編】政治網紅原則:年輕人不會因為你說一兩句流行語,就對你改觀 (本文經原作者 吳崑玉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首圖來源:中央社。)

  5. 2017年8月9日 · 分享本文.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中國 AI 教父吳恩達曾在百度擔任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後來宣布辭職因為希望致力於普及深度學習教育」。. 這回他真的兌現了!. 發佈一系列自己規劃的學習課程並且親自授課。. 不過,我直覺想到的問題是 ...

  6. 2019年5月29日 · 共同發起人彭仕邦認為領導能力的鞏固與傳承,是企業能夠勝出、國家競爭力能夠持續進步的關鍵,我們共同定義了未來領袖的條件,認為要成為未來領袖必須具備 想像力、策略力、連結力、溝通力和回饋力 ,而「華人領袖 100」的導師群正可以協助 30 世代培養這核心五力,成為未來的領袖! 「華人領袖 100」將廣徵 100 位 30 世代的導生,參與導生教練計畫。 50 位導師每位將指導 2 位導生,雙方將共同訂定個人的發展計畫,期末則有成果發表, 即日起開始收件至 7 月 15 日截止 ,在海選與配對之後,今年 9 月 28 日教師節開始為期一年的導生教練計畫。 第一屆「華人領袖 100」50 位導師群. ・張倫維(Allen Chang):亞洲最大女性影音平台C Channel Taiwan執行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