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纵观整段文本,首先作者提出了四种体例或者说 诗法 并进行了简单的比喻,即“詞意俱盡,如臨水送將是已;意盡詞不盡,如摶扶搖是已;詞盡意不盡,剡溪棹是已;詞意俱不盡,溫伯雪子是已”。 然后分别进行了短要的阐释,即“所謂詞意俱盡者,急流中截後語,非謂詞窮理盡者也。 所謂意盡詞不盡者,意盡於未當盡處,則詞可以不盡矣,非以長語益之者也。 至如詞盡意不盡者,非遺意也,辭中已徬佛可見矣。 詞意俱不盡者,不盡之中,固已深盡之矣”。 要想回答题主的问题,那么就要先弄清楚最重要的两个元素“词”和“意”的含义。 如果按照我的理解,“词”应该是指文本结构,而“意”应该是指情感或者说作者想传达的东西。

  2. 2023年12月31日 · 小學生. 第一,“辤”與“辭”是兩個詞,嚴格說是:辤職、推辤;言辭、供辭。 所以唐代正字,荒謬絕倫: 第二,文獻中“辤”與“辭”混用,所以造成了“辞”是“辭”的簡化的錯覺. 第三,“辞”是“辝”的訛變,唐代“辝”《干祿字書》: 第四,也就是說“辞(辝)”涵盖了“辤”與“辭” 发布于 2024-02-29 08:33. 吴山野士. 504“辭”为什么简化成“辞”,而不是恢复“辤”? 首先要说的是:不是将“辭”简化为“辞”。 只是“辞”被认为是简体字,而“辭”被认为是繁体字而已。 中文是依鸟兽蹄迒之迹所造。 鸟兽蹄迒之迹即是典范式样,简称范式。 范式有六种基本构成式样: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是象宪象之形。

  3. 2019年6月11日 · 10. 被浏览. 1,948. 1 个回答. 默认排序. Xenophon Tony. 人诗人。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全濁 是濁上去的充分而不必要條件,如若 全濁聲母 出現了漸變或突然的清化,則可能造成不變去聲的現象。 粵語這一部分比例較低,可能也是相關原因造成的。 可參看杨世文《 濁上變去例外探因 》 发布于 2019-06-11 11:21. 如:“市”、“似”、“臼”未归入去声,而“象”、“巳”、“亥”归入去声.

  4. 2017年12月24日 · 這214部首中,有好些形似的部件,都被進同一部。. 例如從「彑」的「彘、彙」與從「⺕」的「彗、彠」都進「彐」部。. 從草花頭的「苟、蘿」與從羊角頭的「茍、蔑」都被進「艸」部。. 此外,有些字進義符(或稱依義部,如「騰」「馬 ...

  5. 按楷書字形部,例如「申」「田部」,「凡」「几部」,「變」「言部」,「暢」「日部」,「耀」「羽部」,「最」「曰」部,「才」「手(扌)部」,「尹」「尸部」等。可見在《康熙》部首體系裏,部首的劃分依據其實是不統一的。

  6. 2016年1月26日 · 这首诗的完整标题应该是《余自城中還道中雲氣自山中來如群馬奔突以手掇開籠收其中家雲盈籠開而放之作攓雲篇》,苏东坡一生留传至今大约2700首诗,绝大部分人是没空读完他的全部诗歌的,都是依靠选本了解他的诗,就当代人而言,影响最大的选本肯定是 ...

  7. 2019年9月25日 · 「嵇」的傳統部首毫無疑問是「山」,所謂「 部 」其實是用表意義的偏旁給漢字分門別類,「部首」顧名思義就是每一個「部」開頭的那個字。 「嵇」是山名,和「山」意義相關,自然就屬於「山」部,部首是「山」。 現代的辭書是爲了照顧大家沒深入研究過生字的情況,爲了方便檢索,才給放到「禾」部。 題主似乎還有一種「部首應該按照字形結構來決定」的觀念,好像「嵇」應該是「禾」部,「嵆」才應該是「山」部,這完全是因爲現代的語文教育混淆了偏旁和部首,使人對「部首」的概念認識不清。 像《現代漢語詞典》這類部首檢字「多開門」處理的現代辭書,爲了方便檢索,一個字可以有好幾個部首……和傳統部的出發點都不太一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