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3年5月17日 · Watch on. 下面,就讓我來做一些「示範」,請大家跟著我,跟著「 Google 知識圖譜來一場網路的知識探索之旅例如我搜尋彭于晏這個藝人名稱右方會出現他的小傳作品的圖譜而上方會出現其他人也搜尋了以下項目」,展開其他相關性藝人的知識圖譜如果我經由「 Google 知識圖譜」點進彭于晏的電影作品「寒戰」,會看到這部電影的知識圖譜,裡面有演員之一劉德華,於是我再點擊「劉德華」,就會出現屬於劉德華的知識圖譜。 但有趣的是,上方這時候會列出「寒戰」的一干演員的知識圖譜, 這就是我們在探索一系列知識時,Google 會整理出一種 「前後文」的相關性 ,讓我們更容易對特定主題進行深入探索。

    • @什麼是 Kpt 法?核心精神是「下一次如何更好? 」
    • @Kpt 法的應用
    • @適合 Kpt 法的工具
    Keep(保持):歸納哪些部分是下一次要繼續維持的。
    Problem(問題):找出哪些部分是這一次還有疑問的。
    Try(嘗試):提出哪些下一次可以改進的測試?
    1.用 KPT 討論會議:
    2.工作總結報告:
    3. 個人反省日記:
    4.學習研究:
  2. 2016年5月26日 · 1. 讓資料來源「個人化」且「自動化」,開始長期累積. 首先,我會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資訊來源,並且讓這資訊管道自動化,每天把可能需要的資訊送到我的手上,而我可以在一個沒有額外干擾,統一簡潔的介面中處理分配這些資訊。 這裡最好的工具仍然是所謂的「 RSS 閱讀器 」。 我自己利用 Feedly 這個服務,收集研究主題相關的部落格與網站,當這些來源有新文章發表時,我就可以在自己的 Feedly 閱讀器統一瀏覽。 我每天早上會花大概 30 分鐘的時間做資訊的快速篩檢,如果一天內還有其他空檔,也會打開 Feedly 看看,累積各種以後可能會用到的資料。 我一向不喜歡把綜合性大媒體網站當作我的主要資訊來源,因為那等於是讓媒體決定我要看什麼。

  3. 2018年12月16日 · 你是否有遇過類似上面的處境呢? 這是「工作愈忙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前一篇: 工作愈忙愈要降低決策疲勞, 6 個方法避免選擇癱瘓 )我想嘗試來解決忙碌職場工作者,會面臨的一些實際工作問題。 以及如何在忙碌現實中,找出自己的輕鬆有效率之道。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解決下面這些問題: 開會討論時,怎麼快速寫下有效的下一步行動筆記 ,不讓會議開完後,大家都還不知道怎麼行動? 老闆、客戶跟我交代事情時,如何快速記錄對方重點 ,寫得快,而且寫得好,沒有漏掉關鍵,甚至當下發現對方遺漏的關鍵,即時提問,讓事情順利完成? 我自己腦袋中迸出要做的事情時,也能夠快速筆記下來 ,並且事後看得懂自己真正要做什麼? (第三點可延伸參考: 如何在只能使用手機筆記的時刻,快速把想法筆記下來?

  4. 2015年12月22日 · 1. 如果沒有他人按讚 ,自己也會想做的目標是什麼? 在進行數位斷捨離的年終整理之前,我覺得首先要問自己的是:「如果只能選一個目標,現在最值得我付出時間、金錢、能力的事情是什麼? 這個問題可以替換到任何的情境,包含數位工具的挑選、數位資訊的篩選,當然還有自己工作與生活時間的安排等等。 那麼回答這個問題有沒有什麼技巧呢? 我覺得在這個社群時代,有一個精準回答這個問題的法則,那就是設想一個情況: 「就算我做這件事情時,都沒有人願意按讚,但我還是非常想做,做了依然可以獲得自我最大滿足。 那麼,你就能真正找到什麼是最值得自己付諸實行的目標。

  5. 2013年5月9日 · 什麼是約會和任務的不同? 歡迎參考: Rainlendar 行事曆軟體中的 TO DO、 EVENTS 有什麼不同? 2. 保留完成的項目一週. 前面提到我會把「已經完成的」 Google 工作表任務保留下來,在 Google 行事曆上就會很清楚的顯示過去每一天「被劃線」的那些事項清單。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為我發現自己有幾個需求: 1.我必須知道已經做過哪些步驟, 才能知道未來還要安排哪些下一步。 如果沒有很好的檢查已完成事項的方法,我常常會忘記自己做到哪一步了,而這會增加很多去查找、回憶的管理時間。 2.作為個人的工作評比。

  6. 2015年6月23日 · 跟過去的自己取經:用第二大腦高效率思考的系統方法. 作者: Esor Huang 6月 23, 2015. 在今年好幾場關於 Evernote、 防彈筆記 或數位資料整理術的 講座課程 中,我很喜歡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建構第二大腦 」的重要性,這個例子是「藥命效應」這部電影裡的故事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