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月1日 · 遠雄人壽總經理趙學欣表示由於各類型的保險商品獲利計算與現行會計制度完全不同保險業除了必要調整銷售商品組合確保未來獲利外也要同時評估新版會計制度上路後的資本適足性及增資需求。 因應IFRS 17,保險業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資金在建置系統及重新規劃流程,系統強大度、健全度會成為保險業營運決策的關鍵項目,影響未來發展,近三年是保險業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時刻。 接軌IFRS 17,遠雄人壽將陸續推動一系列投資型商品,由於投資型商品在新版會計制度當中,能將利率波動等不確定因素由合約服務邊際(CSM)所吸收,穩定公司獲利,對長期發展助益頗大;同時,針對即將實施的身故門檻法則也會調整商品內容,推出理財兼具保障的保單,滿足民眾理財規劃及退休方面等需求。

  2. 2023年7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3 年 7 月 1 日. 0. 1118. 鳳凰花開,驪歌響起,畢業生紛紛高拋學士帽。 走向職場的畢業生,每一年都為保險團隊裡注入新血和活力,但是社會上卻有不少聲量指出Z世代說話直接、離職率高,甚至不容易融入團隊中等特質。 究竟該如何善用Z世代的族群特質,打造出有創造力、榮譽感,並且優秀的保險團隊? 試著想想,你身邊剛畢業的年輕夥伴有什麼樣的特質? 他們是不是充滿熱情,但是容易挫折? 是不是說話直接,其實沒有惡意? 又或者充滿創造力,是團隊中的開心果? 在網路發達的時代,只要敲敲鍵盤就可以找到滿山滿谷的描述。

  3. 2018年10月1日 · 其實大多數人的工作都很平凡。 工作的表徵其實就只是去完成每個職位所賦予的任務,如是而已,以舉辦世界華人保險大會來說,對我們而言就是盡心盡力地舉辦一場國際型會議,邀請許多保險公司高管、專家與學員來參加。 但在這些「平凡」中卻透露出了許多的「不平凡」。 在世界華人保險大會上,我們看到這麼多講師樂於分享,將自己畢生經驗精華不藏私地講述與分享;我們看到那麼多學員主動報名學習,展現出對於知識及成長的渴望;在國際龍獎IDA頒獎典禮上,看到那麼多IDA會員盛裝打扮、盛情出席,肯定自我,記錄自己得獎的一瞬間。 他們在乎的是什麼? 我認為,他們在乎的是「價值」。

  4. 2021年2月1日 · 1718. 新光人壽鹿港通訊處業務副理陳揮美入行僅2年就升至業務副理,去年她的業績FYP達到420萬元,相較前年同期(260萬元)成長了1.7倍。 其中,她的新契約保費收入有8成來自於保障型保單。 過去,為了熱愛儲蓄的臺灣社會,許多業務人員在銷售上習慣強調保險的儲蓄投資功能,保險「保障」的功能卻逐漸被弱化。 根據壽險公會最新統計,2019年國人平均每一張壽險保單的死亡給付僅新臺幣57萬8,000元,一旦發生意外,對於一個家庭僅是杯水車薪。 2020年,主管機關於7月1日正式實施「健全保險商品結構相關規範」,儲蓄險優勢不再,不少業務人員業績相較過往呈現大幅度衰退。

  5. 2019年5月1日 · 4037. 業務人員在與民眾溝通時,應該先為民眾建立保險的價值,以及醫療險種「前、中、後」3區塊保障的觀念,讓民眾真正理解風險與需求,才能引導民眾接受真正足以保護自己的保險規劃。 許多民眾在購買保險時,往往有2種迷思:一是「有買就好」,輕忽了風險,也低估了風險來臨時需要多少保障;二是「先求好再求全」,只想著要購買終身險一次到位,卻因為保費較貴而預算不足,結果不但保額拉不高,保障也做不全面。 對於這樣的情形,富邦人壽高秉通訊處處經理劉昶德表示,業務人員在與民眾溝通時,切忌以商品面為溝通導向,應該先為民眾建立保險的價值,以及醫療險種「前、中、後」3區塊保障的觀念,讓民眾真正理解風險與需求,才能引導民眾接受真正足以保護自己的保險規劃。 正確投保觀念,完善保險保障.

  6. 2019年3月1日 · 管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鯰魚效應」,又稱狗魚效應」,簡單說就是保持公司或團隊中刺激元素的存在讓團隊夥伴不會因為安於現狀而流於安逸最終失去活力而引進有朝氣的新人正能夠給予團隊合適的刺激楊玲芳認為新人能夠有效起到這份刺激的功能這份初生之犢的朝氣能夠感染資深夥伴帶動他們繼續追求業績另一方面資深夥伴基於前輩的身分自然要為資歷淺的夥伴做表率更加做好每一個環節也就帶來了從業的動力與積極性。 歐美有句俗諺:「一千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日文也有句話叫做「十人十色」,都是形容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觀念與想法。

  7. 2024年1月1日 · 第一種:對推銷行為的習慣性拒絕. 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拒絕保險業務員,不是因為不認同保險,而是習慣性拒絕大部分的推銷行為。 大多數人的潛意識裡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東西不需要推銷,只有賣不出去的東西才會被極力推銷,所以人們習慣性拒絕被推銷。 同時,這種習慣性拒絕也與人們所處的大環境密不可分。 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推銷,當接觸到的推銷行為愈來愈多時,人們發現自己有很多需求其實是「被創造」的,導致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消費,心理上也就對大多數推銷行為產生排斥。 人們對推銷的拒絕當然也包括對保險的推銷,尤其在保險業發展初期,部分業務員以產品為銷售導向的做法令不少人對保險業產生刻板印象,害怕自己會被業務員糾纏著購買保險,也導致一些人將保險業務員與強迫推銷畫上等號,所以習慣性地拒絕他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