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老子(前571年—前470年),李氏,一说姓老,一说姓利,名耳或貞,字 聃 ( dān )。一称老聃,一字伯阳。世人尊称为“老子” [註 1],生于东周的楚国 苦县 厉乡 曲仁里(原屬陳國,今河南省 鹿邑县 [2] ),师从商容 [3],于东周春秋時周朝守藏室 [註 ...

  2. 老子(前571年—前470年),李氏,一說姓老,一說姓利,名耳或貞,字 聃 ( ㄉㄢ )。一稱老聃,一字伯陽。世人尊稱為「老子」 [註 1],生於東周的楚國 苦縣 厲鄉 曲仁里(原屬陳國,今河南省 鹿邑縣 [2] ),師從商容 [3],於東周春秋時周朝守藏室 [註 2] 。

  3. 道德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 ...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成就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世界影响
    • 相关争议
    • 后世纪念
    • 史料索引
    • 艺术形象

    [lǎo zǐ]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74]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 [77]与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等并称“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据《史记》等多部古籍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人 [1-3](今河南省鹿邑县 [65]),在老子去世后,苦县又属于战国楚国和汉朝楚国 [69-71]。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4]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出生相与苦县

    老子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即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于陈国苦县,年长孔子20岁。据《史记》 [69]《索隐》 [72]《后汉书》 [1]《礼记》 [2]《经典释文》 [3]等多部史书,老子即李耳,老子的家乡在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其地春秋时属陈国,当时称为“鸣鹿”,也被称作“相” [1],就是说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人。 [1-3] [29] [32] [65] [75]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陈国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朝的柱下史,管理典籍图书,是孔子的前辈,孔子曾向他问礼。 [4] [6-7] 古代史书的记载不是实时更新,而常常是后世追述。例如,在公元218年去世的乐进 [68]被后世追述成在公元221年才出现的阳平郡 [67],就是因为史书采用了后世追述的做法。所以,因为史书的记载不做实时更新,使得老子在世时隶属于春秋时期陈国的苦县,被后世追述的方法而划归了到战国时期的楚国或者汉朝时期的楚国。《索隐》:“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 [69]《正义》:“至天汉脩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

    效力周室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子17岁,问礼于老聃。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 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二十六岁的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后去往秦国,确切年代不详。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 [6]

    著书出关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 [6] [8]

    天道理论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是人生的准则。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大”在“三才”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与帝这类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从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论的基础上的一个伟大的发明。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的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这种现象,被老子加以哲学的高度概括,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时也是支配天地万物之最根本规律,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是所谓“道理”。“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天地万物之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就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时亦是“道术”,是侯王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当以道为法,“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 [12] [15]

    辩证思想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6]

    社会理论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标榜仁义,而自有仁义。等到以仁义相标榜,则意味着仁义已不复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绝智弃诈”“绝巧弃利”,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与,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是一种复古思想。与这一社会理想相适应,老子还主张贵柔处弱,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进而主张“上善若水”,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水一样的心态和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坚忍负重,居卑忍让。 [5-6] [20]

    孔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司马迁:“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扬雄:“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

    韩愈:“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朱熹:“老子之术,须自家占得十分稳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

    林希逸:“若老子所谓无为而自化,不争而善胜,皆不畔于吾书。其所异者,特矫世愤俗之辞,时有太过耳。”

    老子降生

    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数名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敌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和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老夫人与家将侍女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入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 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修辞学诸学科,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雅斯贝尔斯在提出“轴心时期”理论之后,又在《大哲学家》一书中将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列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并把老子列入“原创性形而上学家”。 [53]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5]

    姓名字号

    英国的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曾把老子称之为“朦胧的老子”,这可谓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因为老子其人,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已经弄不太清楚了。 [50]先秦典籍至《庄子》始有言老子,“后世关于老聃之种种演化,皆基于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姓李氏,名耳,字聃。”今本《史记》中有“字伯阳”的说法。但据姚鼐《老子章义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杂志》、高亨《史记老子传笺证》考证,这是后人取神仙家书改窜之笔,当删去。《正义》引张君相说:“老子者是号,非名。”近代学者多主张老子姓老。但对老氏的来源,说法颇多差异。 [6] [34-36]有学者(比如李慈铭)认为,老子就是老莱子,楚国人。 [37]还有人说老子就是老阳子,也有说老子就是伯阳父、太史儋,或说就是彭祖的。 [38-39]甚至有人认为老子有可能是一位女性, [59]或说老子可能是一个以李耳为首的活跃于先秦时代的小型沙门集团。

    生卒时间

    关于老子的生卒年月,史所未详,老子与孔子孰先孰后,争议也很大。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由于史料不足,学术界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在记载老子生平的史料中,只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传》最为系统。 [52]《史记》载老子寿长一百六十岁或二百余岁,孔子曾问礼于老聃。 [6] [40]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20岁,老子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当西历前570年左右。”后来,胡适的这个说法流传甚广。 [58]傅斯年则否定了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传说,肯定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后于孔子的观点。 [49]冯友兰则说:“至于孔子以前或同时有没有名老聃的一个人,我认为是无关重要的。总之《老子》一书是出于孔子以后的。”

    籍贯故里

    由于文献记载不同,古今学者对老子籍贯的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说楚地人。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东汉边韶《老子铭》:老子,楚相县人。《朱韬玉札》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司马贞《史记隐》: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裴氏所引不明,见苦县在陈县下,因云苦属陈。今《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苦,音怙。张守节《史记正义》云:按年表云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老子浅释》:老子他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李士澄《也谈老子的诞生地》前言:老子,即老聃,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后汉郡国志》:苦,春秋时曰相。边韶老子碑:老子,楚相人也。《辞海》(1989年版):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简明历史词典》: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二说陈国人。西汉刘向《列仙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皇甫谧《高士传》:老子陈国人。孔颖达《礼记曾子问疏》引《史记》:老子陈国人。陆德明《老子音义》:老子,《史记》又云:“陈国相厉乡人也。”《庄子天运篇》释文引司马彪《庄子注》曰:老子为陈国人。梁玉绳《史记志疑》:案《四书释地又续》曰:“苦县属陈,老子生长时,地尚楚未有。陈灭于楚惠王,在春秋获麟后三年,孔子已卒,况老聃乎?《史》冠楚于苦县上,以老子为楚人者,非也。”余因考葛洪《神仙传》谓“楚苦县人”,《隶释》边韶《老子铭》谓:“楚相县人。春秋之后,相县虚荒,今属苦,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并仍《史》误。而晋皇甫谧《高士传》云,陈人。陆氏《经典序录》云:“陈国苦县厉乡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篇》云:“老君生于陈国苦县赖乡涡水之阳九井西李下。”固未尝误。然《礼曾子问疏》引《史记》作陈国苦县,岂据别本乎? 三说宋国人。姚鼐《老子章义序》:“《庄子》载孔子、阳子居皆南之沛见老聃,沛者宋地,而宋有老氏,老子者宋人,子姓,老其氏,子之为李,语转而然。”武义内雄《老子原始》认为,老子非楚苦县人,而当为宋人。 关于老子故里的现代属地也有多种说法,包括河南鹿邑说、安徽涡阳说。

    《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 [7] •鹿邑县

    太清宫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城东五公里的太清宫镇的东北隅,是祭祀老子的祠庙。据《后汉书》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鹿邑太清宫1978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邑县古称“鸣鹿”“苦”“真源”“谷阳”“仙源”。农历二月十五是老子生日,后人为纪念老子,在鹿邑县老君台、太清宫兴起庙会进行祭拜。2012年2月,鹿邑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 •涡阳县

    天静宫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涡北街道郑店村,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初称老子庙。 因汉桓帝梦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祭祀,命陈国丞相边韶撰《老子铭》碑文。明成祖朱棣曾在此养兵,未发迹时给老子许下愿,后成功登基称帝,依愿扩大重修了天静宫,辉煌后逐渐败落。2015年1月6日,天静宫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

    战国《庄子》

    战国《荀子》

    战国《韩非子》

    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魏晋·皇甫谧《高士传》

    清代·梁玉绳《史记志疑》 [6]

    唐代的苏州玄妙观老子像碑,传说为唐吴道子绘像,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绝”碑,是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宋代人塑的泉州清源山老君像,衣纹、刻画、神态都非常传神。

    老子文学形象的最终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在先秦诸子的笔下,老子是博学多识的学者,在道家典籍中,老子的形象开始得到夸饰;汉初以黄老哲学治国,方仙道兴起,谶纬成为国学,在此背景下,老子的形象遂传说化和神秘化,尤其是张道陵的“天启事件”及佛教的影响,老子终于成为至上神;元明清时期,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老子身上的神秘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退。

  4. 認識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作為中國古代哲學先哲、思想先驅、道家學派創始人,其思想內涵博大精深。. 諾貝爾獎獲得者、比利時學者普利高津(I . Prigogine)說:「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圓滿三個 ...

    • 老子1
    • 老子2
    • 老子3
    • 老子4
    • 老子5
  5. 其他人也問了

  6. 老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是道教的創始人,道家學派的創立者,被尊為道教始祖。. 老子的代表作品《道德經》,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被後人莊子繼承和發揚,與莊子並稱為「老莊」。. 有關老子的生平經歷,大多是傳說故事。. 據 ...

  7. 老子電子全文,全文檢索、相關於老子的討論及參考資料。 有簡體字版、繁體字版、英文版本。 列仙傳 : 老子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