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27日 · 知名公共衛生專家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因病於2023年10月27日不幸去世享年60歲數位吳尊友的同事生前好友證實了這一消息吳尊友在疫情期間多次出席官方記者會引人關注的是他樣貌變化巨大頭髮由黑變白身形也變得消瘦

  2. 2022年2月9日 · 全球目前因為新冠流行失去生命的人數很多僅美國一個國家因為新冠累計死亡人數就達到了92萬餘人而中國在早期武漢爆發新冠疫情時出現了幾千死亡患者在武漢的疫情結束以後幾乎再未出現感染新冠死亡的病例中疾控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吳尊友表示這些數據足以證明動態清零不僅對疫情防控減少死亡病例行之有效同時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非常有效的。 雖然說局部疫情的爆發會對少數人造成一些影響,但是從全大陸一盤棋的角度而言,疫情的防控,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成功,應該說「動態清零」政策是到目前為止最佳的防控方式。 吳尊友強調,如果沒有找到一個新的方法能夠確保病毒輸入後不造成大範圍傳播,沒有一個更好的辦法能夠控制住疫情的話,動態清零的策略暫時也不會調整。

  3. 2022年5月24日 · 日前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提到有些感染者會間歇性排出病毒可能做核酸採樣時正好不排毒針對這一概念多位權威病毒專家表示該說法沒有科學依據吳尊友微博發文解釋為何需要反覆從社會面篩查新冠感染者時提到有些感染者不是持續地向體外排出病毒而是間歇性排出病毒感染者在做核酸採樣的那個時點剛好不排毒。 據第一財經報道,多位權威病毒專家,他們都認為,新冠病毒的複製遵循病毒繁殖的基本科學規律,所謂的「間歇性排毒」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病毒感染不存在時有時無. 報道引述一位權威專家指:「新冠病毒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病毒,屬於急性感染病毒,不存在『間歇性排毒』。 病毒的感染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不存在『時有時無』的狀態。

  4. 2022年1月22日 · 吳尊友指這一波疫情和2020年冬天的情況很像形成原因一是全球疫情形勢在冬季更加嚴峻導致境外疫情傳入中國的形勢也變得嚴峻二是冬季人們容易聚集在通風不好的室內這導致呼吸道疾病容易形成傳播吳尊友指出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不斷變異的毒株像Omicron毒株人感染後的症狀輕了對於個體來說是好事但對於群體防控的難度更大了同時Omicron毒株突破病例比較多這使得疫苗防控策略還需要進一步調整。 目前的辦法就只有打加強針。 英美抗疫不力任由Omcron傳播. 吳尊友還批評英美抗疫不力,沒有採取任何有效防禦措施。 他說,雖然南非是奧密克戎毒株最早發現的國家,但在向世界範圍內傳播擴散(Omicron毒株)中真正起核心或放大器作用的是美國、英國等。

  5. 2022年5月14日 ·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昨天13日在微博發文指北京出現規模化新冠疫情的可能性非常小他指北京居安思危提前準備措施果斷迅速並且數據真實規模可控吳尊友指在今年三月份時北京市已經開始自問香港吉林和上海都出現了規模化的疫情這種情況會不會發生在北京? 雖然現在還沒有發生在北京,但這並不代表以後不會出現北京。 出現規模化疫情前,是否有哪些苗頭? 是否有什麼客觀、可測量的預警指標? 如何防範規模化疫情的發生? 他說,當一個地方政府能夠提前思考這類風險問題,並着手準備迎戰這種可能發生的風險,應該說北京是有充分準備的。 及時落實了以高頻率、廣覆蓋的核酸篩查.

  6. 2022年2月17日 ·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週二15日指出沒有證據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會突然消失對疫情應保持謹慎樂觀他預測今年4月到8月之間可能還會出現新的變異毒株並導致新一輪流行。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

  7. 2020年11月25日 · 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今日25日表示中國在疫情爆發初期快速確認病毒的基因序列並且免費向全世界分享是中國對全球疫情防控的最大貢獻他又提到武漢封城令150至200萬人免受感染6萬人幸免於難吳尊友表示在疫情大爆發的前三周中國作出了4項重要的科學發現分別是分離病毒破解基因序列確定潛伏期以及確定傳播途徑這些發現是制定新冠肺炎防控的科學依據。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認為中國的速度不可思議,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做到,「我們回顧一下愛滋病流行的時候,1981年發現愛滋病,病毒分離是3年後的1983年。 非典是花了將近6個月的時間分離出病原體。 新冠我們只用了一周的時間。 吳尊友強調中國對全球疫情控防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