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5月23日 · 從小我就是反骨的小孩,總想挑戰既有的、被多數人認同的事物。. 這本書的主人翁是位叛逆的小學生,他想挑戰老師、甚至帶動班上同學一起反思抗爭,讓我很有共鳴。. 人都會犯錯,但錯誤會帶我們去到另一條適合的路,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存在很平庸 ...

  2. 2022年5月20日 · 2022-05-20 17:51 林亞璇. 本文選自500輯》 Issue57 「 閱讀 是成為自己的路徑」. 本期《500輯》和「獨角獸計畫」合作,邀請各行各業、逾百位的朋友說說他們喜歡閱讀的原因,並採訪幾位年輕人代表,分享他們成為閱讀者的過程。. 或許你會訝異,閱讀比 ...

  3. 2022年5月19日 · 本文選自《500輯》 Issue57 「 閱讀 是成為自己的路徑」. 本期《500輯》和「獨角獸計畫」合作,邀請各行各業、逾百位的朋友說說他們喜歡閱讀的原因,並採訪幾位年輕人代表,分享他們成為閱讀者的過程。. 或許你會訝異,閱讀比任何喜好都更貼近你的 ...

    • 早熟的孩子
    • 年少成名
    • 雅俗之爭
    • 停筆13年
    • 寫作是寫人生
    • 戲劇的影響
    • 負重前行的人生
    • 人生最後的功課

    58歲的郭強生自高中開始寫作,已拿過各種文學獎,「非關男女」是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惑鄉之人」拿金鼎獎、「罪人」獲九歌年度小說獎、「尋琴者」獲聯合報文學大獎與台灣文學金典獎、「何不認真來悲傷」獲金鼎獎和台灣文學金典獎等。 源頭可能是超齡的閱讀。郭強生說:「我比較早熟。」當同齡小朋友還捧著兒童版「亞森羅蘋」、「七俠五義」時,他在看司馬中原、看「藍與黑」;小學三年級就著迷於寫日本大學生學運和男女關係的翻譯小說「那個傢伙與我」、看字多圖少的「賣牛記」。 長大後才發現,「那個傢伙與我」在日本多次改編成電影,是每一世代年輕人愛看的長銷小說,「賣牛記」作者是琦君。「我三年級就能比較出來,這種文學的東西會吸引我。」郭強生說:「那種專門改寫給青少年看的書,我很早就過了那個階段。」 或許,閱讀是早熟的孤獨孩子...

    「我的寫作路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外人看來,郭強生是年少成名。 寫作的契機始於偶然,當年聯合報副刊做了一個空前絕後的大膽企畫「新人月」,整個月只登新人作品。師大附中高一生郭強生看到第一篇是位高中女生寫的校園生活,他想:「這我也可以寫。」就寫了、寄了、被刊登了,高中開始陸續在聯合報副刊發表文章。 「那是很不得了的。」郭強生說,那時只有三家報紙,報紙也就三張,登一篇小說就占了那一天全版副刊,「對於一個高一學生,實在是天上掉下來的,用現在年輕人的說法,就是一夜之間變網紅。」 郭強生開始對文學有更多的想法,接觸到張愛玲、外國文學等,嚮往起書中讀到的台大外文系曾經的「現代文學」盛世,那是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李歐梵這群大學生辦的雜誌,年輕的他心生羨慕,1982年便以第一志願考進台大外文系。 「一腳踏...

    「25歲之前,我就莫名其妙地做了兩三年所謂的暢銷作家。」郭強生形容:「在我們的年代,新人是要受到打壓及踐踏的。」 突然冒出一票暢銷新作家,也許是威脅到文壇既有霸權結構,郭強生記得那時報紙上都在打筆仗,一篇一篇都在罵:「22、23歲年輕人寫的作品,有什麼內涵、有什麼價值?靠出版社大力促銷,就能橫掃排行榜?」那時視行銷是「汙辱」了文學,而這批年輕作家就是犯了大忌。 郭強生現在回頭看,借張愛玲說的「成名要趁早」,不在於成名,而是自始就知道「暢銷不過就這麼回事」,如他自己、張曼娟、侯文詠、吳淡如,在同一家出版社出書,「不是大力行銷就一定可以成功,我們很幸運、也是不幸,接收了前面校園民歌的氛圍。」 只是他沒想到有那麼多人對於出書、賣書這麼敏感,文壇也不是永遠像「現代文學」那樣的清流,其中有各種世代、各...

    於是,在出版了三本暢銷書、前途一片大好之時,甚至因媒體開放,各種主持、媒體工作邀約紛至沓來,郭強生轉頭出國了,1989年赴美國紐約大學攻讀戲劇博士學位。 「我們那一批,當時走進媒體的、走進政治的很多,轉型成行銷高手的、商業的也很多。」郭強生說:「我的腦筋很直,沒想要轉換跑道、擴展自己,我就是一個喜歡讀書、時不時會想寫點東西的人。」 郭強生大學畢業隔年就解嚴,台灣社會湧入大量新資訊,後現代、後設等等名詞熱鬧很久,但他不管這些,「我這種寫作態度會比較寂寞一點,再加上人生很多的起伏動盪開始較早,當30歲同輩作家還有閒情去玩技巧,我的生離死別提早到來。」 因為30歲的生命跌宕波折,郭強生體悟:「對於人生,我知道的多麼淺薄。」憑什麼敢寫女性主義、寫平權自由,30歲的他知道什麼?他停筆,一停13年。 郭...

    「夜行之子」寫的是郭強生在台灣、紐約的十年,但不是寫他自己,而是經由自己在離散、種族、情慾或性別的整體經驗上,以小說的形式進行創作。 現在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任教的郭強生認為,一本書是要寫進人生,但不是編一個故事,套一個理論,只講一個概念。例如他的「尋琴者」,不是只寫一位調音師,而是主人翁整個心境。 調音師學的是音樂,卻沒有成為舞台上發光發亮的演奏家,而是甘於在幕後幫鋼琴調音,一如郭強生那些年,自己不創作,但在創意寫作研究所教人寫作,也像是在幫每位小朋友調音,教他們發出自己真正的聲音。 「我怎麼會有『尋琴師』這樣的靈感?哪裡是靈感,那是人生真正活過、想過、體會過,你才能寫進去。」郭強生說:「一本書的立體跟層次,都是人生實際走過的路,再把它變成文字藝術。」

    在文學之外,郭強生還有戲劇的一面。 往回追溯,父母親也是擁有藝術靈魂的人,母親一直在寫作、出書,父親郭軔是位畫家、美術教授,跟電影界頗有淵源,還憑「養鴨人家」獲第12屆亞洲影展「最佳藝術指導」。 郭強生受到父母潛移默化之外,大學時讓他受惠最多的也是現代戲劇,連兩年有耶魯大學戲劇老師來客座,他念了很多經典劇本,開啟了全新世界,也影響到他的文字。 於是當那些新寫作技巧來臨時,郭強生不跟風,因為他在戲劇中發現,一個角色的口白不用文藝腔、不用花言巧語、不用夸夸其談,就是很真實很口語,就能讓看劇本的他感覺「全身有電流通過」。 「文字本身是中性的,無所謂華麗、深淺,什麼文字煉金術。」他說:「角色之間簡單的對話,有哲學、情緒,有情有景,把話放在對的地方,讓效果極大化,這是我在戲劇裡頭學到的。」 所以後來,...

    郭強生一直到50歲才開始寫散文,才開始寫到「家庭」這個主題,「散文如果是作家的自白,總要有一些真正的體會跟沉澱。」在人生半百時,也才以一整本散文「何不認真來悲傷」寫他的人生。 悲傷,在郭強生的解讀裡,不是瑣碎的情緒,而是人生重要的真相,是跟失去有關,而人生每一刻都是在失去當中,他從30歲開始,實實在在感受著失去,那是不幸福的父母關係、淡薄但緊張的父子關係、疏離的兄弟關係,然後母親和哥哥先後罹癌辭世,伴侶也過世了,只留下他與失智的父親。 這些失去,不能簡單地以代用品去填補、或是假裝沒看見,郭強生說:「我更大的困境是,我沒有婚姻,不能曬幸福照、Baby照,沒有那些花花草草可以拿來妝點或填補,就只能好好面對自己的生活而已啊。」 對於「家」,郭強生從小在父母的婚姻裡、在後來自己的掙扎裡,都在探問,家...

    曾經外界看來意氣風發的文壇新秀,如今內斂、低調,不當文壇明星,安靜地寫自己的書,「用青春換一場相逢」是相隔四年多的散文集,從空間和時間回看自己20歲時的諸多掙扎。 郭強生會告訴學生:「老師不是一出來就被捧成才子。」大學畢業後頭兩年做過許多工作,教過補習班、教過鄉下的中學,做過校對、編輯,他告訴學生:「那些疑惑、動盪的時期,都是嘗試過之後,才能淬鍊、體會更多事情。」 就像他一樣,現在帶有一種安然,走一步算一步,還是希望一直有作品,「我預想到的未來可能就是安靜地消失。我真的很認真思考,退休後到底要獨居還是去住養老院?」提前思考,是因為真實看到父親這樣一個人如何在八、九年裡迅速老化。 「我的人生常常比人家早一步看到很多,別人30歲還可以做文青,我已經開始背負生老病死;別人50歲正是人生一片大好,可...

  4. 2022年5月21日 · 頻率對了只要一本就夠了!. 音樂人LINION:閱讀不是找靈感,它讓我保持舒服的創作狀態. 本期《500輯》和「獨角獸計畫」合作,邀請各行各業、逾百位的朋友說說他們喜歡閱讀的原因,並採訪幾位年輕人代表,分享他們成為閱讀者的過程。. 或許你會訝異,閱讀 ...

  5. 2020年9月16日 · 2020-09-16 14:00 漢斯黃. 日本電影《啊,荒野》分為上下篇,長達五個小時的片長,將青春成長的劇情,推演至時代史詩的視野。. 圖/2020臺北文學.閱影展提供. 日本電影 《啊,荒野》改編自 寺山修司 的同名長篇小說,將時代背景從1960年代二戰後的虛空 ...

  6. 2020年7月16日 · 她的作品一直以來以能感動人心鼓舞人們起身行動為核心此書藉由自白式散文筆記激勵讀者去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走出自己的原創

  7. 近期熱門劇集

    資料來源:Yahoo搜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