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13日 · 建立他人關係的時刻. 承繼前一篇系列文章:「 [下班後時間管理] 用 STORIES 時間整理術,讓日常瑣事也能創造超級體驗 」,同樣從讀書筆記出發,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時間管理驗證。 這篇文章,就讓我從《心》這本書的閱讀筆記,分享上述四種需要掌控注意力時刻的心技巧與經驗。 2023/10/29 更新: 面對拖延糾結、恐懼沒時間,我幫助自己進入心靠一個關鍵步驟. 獨處時刻: 現象與我們的慣性行動: 《心》書摘:「內心衝突其實是注意力無法妥善分配的結果,因為過多的欲望與互不相讓的目標都竭力想將注意力導向自己。 「 一個人如果不學習在獨處時掌控注意力,就會轉向較不費力的外來解決方式。

    • 三流人生1
    • 三流人生2
    • 三流人生3
    • 三流人生4
    • 第一階段:看見並捕捉你的情緒
    • 第二階段:再確認一次情緒
    我現在的心情是什麼狀態?
    這個心情狀態的強度我給幾分?(可以學「 Catch It 」設定1~5分)
    現在發生什麼事?
    我心中真正想的是什麼?
    休息幾分鐘後,回頭看一次第一回合的筆記。
    假設自己是局外人,我會跟剛剛擁有這個心情的人說什麼?
  2. 2023年10月28日 · 奇克森特米哈伊·米哈伊,是一位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他創立了心的正向心理學概念,這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有利於生產力的精神狀態,是一種當人們完全沉浸在某項活動中時所經歷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感到高度的專注、滿足和成就感。 要達成心,有兩個關鍵要素: 挑戰與能力的平衡: 當一個活動提供的挑戰與個人的技能水平相匹配時,最有可能產生心。 太簡單的任務會導致無聊,而太困難的任務則會引起焦慮。 目標明確: 心狀態需要清晰的目標和即時的反饋。 這意味著參與者能夠知道他們想要實現什麼,並且能夠立即了解他們的表現如何。 參考: [下班後時間管理] 《心》閱讀測試筆記,在獨處、工作、休閒、家庭掌控注意力. 用「設計適合自己的挑戰」,取代「能力焦慮」

  3. 2019年5月13日 · 我的 子彈時間管理系統 有一個流程上的關鍵步驟,不是第一時間列出每日待辦清單,也不是用待辦清單去收集一些零散行動,甚至我的待辦清單是最後一步才做的。 把想做的事情寫下來,如果只是列在無止盡的待辦清單上,很難實現,甚至有可能帶來更多焦慮與干擾。 這個時候,當然不能每個目標都做一點,分散自己的時間與能力。 但也不是真的需要完全犧牲某一部份。 或許我們可以先從這一點開始: 找出目標背後的關聯。 不是把想做的事情寫下來就好,而是要找出背後的關聯,建立一個真正聚焦的目標系統,然後有效率、有效果的推進許多目標。 這時候創造多種有價值的實現,會變成是有可能的事情。

  4. 2016年10月15日 · 背後是什麼問題? 是什麼背景? 他推演出這樣的結論的思考過程是什麼? 作者分析的邏輯、想法、個性是什麼? 所以深讀「 不是抓出重點 」的閱讀方法。 例如當你看我這篇文章時,很簡單可以抓出「深讀、反芻、拆解」個「重點」。 但如果我來讀自己這篇文章,我會想到「 Esor 思考的是要怎麼解決讀書可以對自己產生更多真實幫助的問題」、「 Esor 思考的是讀書並非要照著書去做,而是透過與書對話來自我改變」。 「深讀」,是藉由書本上的文字,但打破書本上的文字,去跟你想像的某個作者對話,了解其背後的思考、行動方法是什麼。 有時候我會很快就抓出這個核心脈絡, 這時候「深讀」的技巧反而會「幫我讀得更快」 ,因為掌握這個脈絡,作者的各種理論變化都能更容易閱讀吸收。

  5. 2017年12月4日 · 4. 前一天晚上做好明日安排: 永遠先幫自己做好選擇,才不會被別人選擇。 我從多年前開始,養成一個作息習慣是:「 今天晚上就該做,明天早上不要做的 5 個數位工作習慣 」,每一天結束時,清空或整理今日剩下的雜務,然後決定明日必須執行的任務。 這個生活作息的好處是,讓今日處理不完的雜事可以有效分配到未來,避免雜事愈來愈散亂,另外在第二天的一開始,也能先從重要的事情著手,避免繞遠路。 這個方法也不只是結束今天,當對明天的「想像」與「目標」很清晰時,其實也能提升明天的動力,甚至是早起的關鍵:「 晚上列待辦清單,養成早起習慣跟你的鬧鐘無關 」。 小結:

  6. 2015年7月13日 · 讓筆記效果倍增的萬用三層數位筆記法 11 則範例實戰. 作者: Esor Huang 7月 13, 2015. 兩個月前我在電腦玩物分享了自己做筆記的一個基本格式:「三層空間的筆記法行動構思封存」(註1),因為簡單易上手而且我自己的實作下確實有讓筆記煥然一新效果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