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1月10日 · 在討論親密關係中的欺騙與背叛之前,我們需要釐清一個概念,那就是信任。 只有你曾經信任過一個人,你才能在後來被欺騙,被背叛——這是一個前提。 不同領域的學者們都將對他人的信任視為最核心的社會資產 。 大體上,信任可以被分為兩類,一類涉及到熟悉的小圈子中的人,稱為「殊化信任」,譬如朋友,伴侶,父母。 另一類則關於廣大的不熟悉的人群,稱為「擴散信任」,譬如陌生人,或權威。 信任是如何產生的? 總結學者們的觀點,我們大概可以看出,信任的建立與認知、喜愛、直覺,甚至對方的威懾力和身份有關。 經過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我們相信對方有「責任感」和「能力」,我們相信他們在這段關係之中的善意。 實際上,當我們決定信任一個人時,也就在無形之中讓渡了自己的許多權利,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賦予了對方傷害我們的權利。

  2. 2017年6月9日 · @吳蓉. 生病發燒迷迷糊糊的時候,爸爸在額頭輕輕的親了一下,睜開眼睛看到他心疼的表情。 雖然他沒說話,但是我真的被安慰到了。 @Alicelia. “Give me a hug.” @匿名. 和閨密從頭講起兩年前被性侵的事情,每一個細節。 正在哭時,感覺到一隻涼涼的手掌緊緊握住我的手,另一隻手輕輕拍我的背。 什麼也沒有說,就是這樣大力握住。 @陳大愚. 對於我來說,很簡單,低落的時候只要我喜歡的人摸摸我就好,這個我喜歡的人泛指好朋友和家人。 @是阿蘇噢. 一個擁抱,千言萬語都作廢。 @阿禾. 緊緊擁抱著我,或者握著我的手就夠了。 @聲音不記得. 爸爸真的是我在這個世界見過的最安慰人的人啦,難過的時候給我一個熊抱。

    • 「害怕」時會想要「控制」
    • 「害怕」隱藏著「敵意」
    • 「害怕」會造成「停滯不前」
    • 「害怕」產生「沒有理由的焦慮」
    • 「害怕」形成冷漠麻木
    • 面對「害怕」釋放內心的恐懼與限制
    • 延伸閱讀

    當我們感覺害怕的時候,就會想要自我保護。 最常見的保護方式包括:自我控制或是掌控他人。 我在諮商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人的能量都花在「自我控制」, 每件事情都要預先做好規劃,試圖掌控未來的發展。 有些人是做事情的順序必須完全符合自己要的, 不能有一絲一毫紊亂,不然就要花很大力氣重新安排。 有些人則是所有的細節都要很清楚,為了記錄每個細節, 自然要花很多時間。 也有些人是物品的排列順序都要整齊劃一, 衣服要分不同的顏色放置,碗盤要從大排到小,不能忍受任何失控。 除了控制自己,更辛苦的是掌控他人, 期望別人每件事情都跟自己回報,規定別人按照自己的做事方式, 要求別人遵守自己的規範,甚至想要掌握別人的行蹤。

    「害怕」也常常隱藏著「敵意」。當我們不安時, 常常會忍不住跟別人做比較:「別人有我沒有,怎麼可以? 我一定要比他更厲害。」「比較」和「競爭」的背後,其實躲著「 破壞性的感受」。工作時受到「比較」和「競爭」驅使的人, 會特別執著於追求「豐功偉業」、期盼自己「一枝獨秀」,成為「 與眾不同」的人。 最常出現的狀況是:「我的學歷比較好, 怎麼可以安排我去做小嘍囉的工作,這樣不對吧?我要換部門。」 或是認為:「我對公司的貢獻比其他同仁高多了,他們差我太多了, 薪水當然也要比他們高才行。」競爭心強烈的人,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渴望被人讚賞、被人認同, 越是想藉由成功來克服不安,對失敗的恐懼就會越強。

    當內心害怕失敗,反映在行為上就會停滯不前。 很多人恐懼陌生的事物,害怕以後要面對的問題比現在多, 一想到未來困難重重,覺得自己沒有能耐面對,乾脆放棄算了。當我們害怕出錯時,常常會跟別人說:「我不曉得要怎麼做, 我可不可以不要做?」或是想要換別人來做:「 可以換資深的同仁來做嗎?我可能無法勝任。」 或是用過去的失敗經驗來拒絕接受交付的任務:「上次客訴, 我覺得好可怕,讓我有不安全感,我很怕拖累大家。」 何以會認為自己是人生的失敗者呢? 起源往往是因為從小不斷被灌輸某種破壞性的訊息: 「你不行啦,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你的動作那麼慢,我來幫你做比較快。」 「你缺乏判斷力,經驗也不足,所以要怎麼做,我都幫你想好了, 你只要照著做就好。」 「你好可憐,從小爸媽就不在身邊,才會這樣。」 「我再給你一...

    很多人的生涯遇到瓶頸,探索背後的原因後發現, 其實是內心渴望贏過別人,為了達到「贏過別人」的目的, 就會變得很難做決定,也不敢冒險,因為做錯決定, 就被別人說中了,也就代表自己輸了。當「內心害怕」超過「 真實危險」,就會變得很焦慮。「焦慮」 是我們渴望追求優越卻感到不足的反應。當「害怕」大過「問題」, 就會導致適應不良。很多人會出現「沒有理由地害怕、焦慮」。 這幾年的諮商經驗發現,有愈來愈多拒學或是抗拒工作的人。 當我們沒有工作的時候,很自然地,就要依賴別人提供生活所需, 這個行為意味著「社會情懷較低」,但是「自我興趣卻很高」。 倘若我們從小生長在過度驕縱寵愛,或是家人常常傳遞負面、 敵意訊息,又或是缺乏愛與溫暖的環境中,「害怕」 的情緒就會被增強,以致於長大後無法面對自己的生活任務, 潛意...

    當我們被恐懼和焦慮淹沒,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 有些人會躲在冷漠麻木中,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出「無所謂」、「 不要管我」的態度。人際互動的時候,常常會強調:「 你們不要管我就好了。」或是表示:「你們就當我不存在好了。」一 旦跟周遭人的互動變得越來越冷漠,開始對別人抱持敵意, 把別人的行為都做負向解讀,總覺得「別人不理自己」,漸漸地, 對自我的關注就會越來越高,「關心自己」遠遠超過「關心別人」。

    在專業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接受心理諮商, 探索自己內在的恐懼與限制。當我們了解自己的想法、情緒後, 才不會把自己的議題投射到當事人身上,干擾諮商歷程的進行。 當自己成為求助者時,才知道求助的過程並非如此輕鬆簡單。 光是要拿起電話預約,就在心裡掙扎許久, 不斷想著什麼時候打電話比較適合呢?要怎麼開口呢? 什麼特質的心理師適合自己呢?對方會問我哪些問題呢? 真的沒有想到,求助的過程會歷經如此大的掙扎起伏, 需要下這麼大的決心。這個時候,心裡開始佩服當事人的勇氣: 原來「求助」需要鼓起如此大的勇氣。 很多當事人都曾經告訴我,在踏入諮商所前,內心充滿恐懼不安, 不知道會面對什麼樣的自己?是不是問題大到沒救了? 人生還可能變好嗎?聽了他們的心聲,我也會回饋:面對自己就是最大的勇氣。阿德勒認為,消除...

    【每個人都會在暗夜中遇上焦慮】榮格心理學專家:焦慮其實是引領你「找回自己」的嚮導 【你可以善良,但不要委屈自己】韓國心理諮商師:沒有任何關係,值得你受傷 【你真的不必討好所有人】獻給容易受傷的你の「厚臉皮學」:要怎麼從沮喪泥淖裡爬出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鍛鍊心理肌力》,由時報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3. 2017年3月22日 · 在群體中,你永遠都不是主動提出來聚會的人選嗎? 那又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像個大人一樣,好好的計畫聚會呢? 教你這9條教戰守則,你不用全部都遵守他們,使用幾項就可以取得有效的成果了。 #1 讓你變成提議的人. 當然,對於不常/從來沒有提議過的人,這件事本身就很可怕。 但如果你想嘗試新事物的話,自己踏出去的那步往往是最關鍵的。 不需要擔心太多,或是在腦袋裡有太多個小劇場,像是:「萬一他說不怎麼辦? 」、「如果他們答應我了,但不是很想要跟我出來呢? 」、「萬一我搞砸了那該如何是好? 」等等。 其實你知道嗎? 你的提議等於在幫別人的忙,讓大家有一個新的聚會可以參與。 #2 試著提前一週計畫. pixabay.com. 提前一週計畫是有用的。

  4. 2018年11月2日 · 1.提醒自己:大多數的人們都一樣. 社交焦慮相當普遍,大多數的人都因此困擾著。 所以當你下次參加不熟朋友的聚會,你對介紹自己感到相當焦慮,請提醒自己,對方說不定也抱持一樣的想法喔。 2.什麼都不要想. 根據上面雪梨大學的研究所述,當你即將參加一個社交場合時,提供給你的最佳建議就是什麼都不要想! 其實最大的社交障礙,就是你自己的思考本身。 3.檢驗你的思考真實性. 若你真的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不妨想想為何你這樣想。 你可能害怕別人覺得你說話無聊,So what? 你身邊的友人有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嗎? 這時候請保持一貫思想: 我是個有趣且細心的人,這種社交尷尬絕對不發生在我身上。 4.現實往往沒那麼糟.

  5. 2017年11月10日 · 因為在忙沒回訊息而讓對方感到不安? 專家:真正的美好關係,也可能在通訊軟體上瓦解. VO 精選好書 2017-11-10. 《VO》導讀: 科技的便利讓我們無論距離多遠都能聯絡到對方,同時,卻衍生出很多關係相處上的問題。 因為透過一支手機,我們無法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在做什麼、是什麼情緒,就有很多不安、很多小劇場、很多「我以為」,無論見面時相處多麼融洽,久而久之也傷害彼此之間的信任。 以下為口語魅力專家王介安的分析。 (責任編輯:李恬芳)

  6. 2019年10月29日 · 由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麥穎思教授及臨床心理學家李昭明共同創辦的「 說書人StoryTaler 」,藉由訴說親身故事,陪伴每個受挫低潮的人,看他們分享的故事,才明白有時最好的安慰,不一定是給出有條理的建議,而是靜靜的陪伴。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說書人 StoryTaler. 他人向我們傾訴時,當對方吞吞吐吐,約出來,卻又不說話,或是說得不清不楚,我們難免覺得不耐煩。 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不關心對方,只是在日常的溝通中,我們不習慣靜默或等待,急速的都市節奏沒給予我們機會培養耐性。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有條理」、「反應快」——說話要流暢自如、表達要清晰到位、對話遇到冷空氣便要立刻填滿、甚至連聽到不好笑的笑話也要「給反應」,現在演化至要「秒殺」才夠出眾夠娛樂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